儿童不但享有人权,还需要享受特别的关怀和保护。
任何地方的儿童都拥有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存权,充分发展权,免受有害影响、虐待和剥削权,充分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权。
儿童权利的核心原则包括:不歧视,致力于实现儿童的最大利益,生命、生存和发展权利,尊重儿童观点。
——《儿童权利公约》
在明确“一切为了孩子”作为行动计划后,我们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为了能够创造一个“为全年龄段儿童生活、学习、游戏提供方便,允许儿童表达生活期望”的街区环境,究竟应该怎么做?
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
准备更多的游戏设施?
还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户外环境?
对此,我们还需要听听所有人的意见,议事会从室外转回室内。与家长聊聊他们的困扰,与老师聊聊孩子的教育,当然,更重要的是与孩子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家长们——“小区里全是车!”
提起孩子,家长们的话题最多。纵观这些琐碎而真实的话题,其实作为家长,他们最关心的仍然是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还有运动、教育、探险,都只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
小区里全是车,不看紧点怎么行?!
停车时候小孩就在后面,看不见啊!
没有设施,小孩就不愿下楼!
喜欢运动啊,小区不是没有嘛!
与正常的生命机体成长类似,小区也在生长。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出行需求,越来越多宅前绿地被停车位挤占。短短几年,小区的户外空间几乎变成了一座“大型停车场”。
别说“人车分流”,不多的几颗乔木也被挪走,居民活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孩子们与机动车之间反而变得“亲密无间”,这又如何不让家长们感到忧虑?
小区现状宅间环境模式图
1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的“需求层次”学说,他认为人的“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是有层次的,最前面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而最后面的需求是最有个性和最高级的,当低层次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高一层次的需求。
家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他们寸步不离、默默守护在孩子后面,有时就连片刻坐下休息的机会也没有,而很多带孩子的老人都已六七十岁,这无奈背后,其实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去做。
老师们——“最担心放学后”
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我们与教育部门开展议事会。原以为老师们会对孩子们的在校生活给予关注,却没想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孩子们的“放学”。
东氿小学就要建成了,孩子过马路怎么办?
放学接送,大家都围在家门口,会不会乱?
校门口有座老桥,有危险吧?
河岸上,要不要装栏杆啊?
根据老师们的指点,我们才发现,孩子们从学校到家,必须先后穿过道路—河道—道路,看起来都是“危险的障碍”。难怪家长们也跟着说到,“学校再近我都不会步行接送!”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其中,必要性活动是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要进行,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上班、上学、出差等。
往返于学校和家,几乎是每个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过程。家长的车辆可以保护学生的安全,却难免造成拥堵;而环境友好的“通学道”不但可以帮助大家消除通学途中的危险、提升趣味,更可以培养大家绿色低碳的出行习惯,减少城市对与机动车交通的依赖。
嗯,建设“通学道”,妥妥地列入计划。
孩子们——“我要一个游乐场”
对于与孩子们的议事会,我们设想了很多可能,比如增加更多的游乐场地、更丰富的游乐器材,然而孩子们却另有想法。
我要矮一点的滑滑梯,太高了我会怕......
我喜欢干净的沙子,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我喜欢打枪,我喜欢爬山、钻洞。
孩子们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刚会走路的婴儿、刚入园的幼儿、学校里的学生,甚至男生和女生,他们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既需要考虑各个年龄段儿童的不同需求,更应该营造一个
(1)充满趣味
(2)多样化
(3)促进孩子们相互交往
(4)鼓励探索和创造
(5)便于孩子们学习评估危险
的户外空间。
我们把孩子们的需求做成标签,请他们把自己的需求贴到相应的位置,期望借此更为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下一步
带着大家满满的期许,我们的行动计划仍在继续,所有这些问题未必都能得到解决,但渐进式地议事会和不断增进的相互理解,势必成为宜居街区建设的推动力。“宜”字当头的宜兴宜居街区,当然会把“一切为了孩子”作为行动计划贯穿始终。
宜兴市东氿新城省级宜居示范街区项目组
高级城市规划师 潘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