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院昆山宜居项目团队就在中华园宜居街区扎根、深耕,以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身边事”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除了“中华园,我的家”系列活动以外,“宜见”APP推广、居民需求调研、共绘问题地图、走进工厂宿舍与外来务工人员面对面等活动同样达到了预期效果,受到了广泛好评。
由此可见,如何进一步打通居民的需求表达渠道,让更多生活、工作在中华园街区的居民、从业者加入到宜居街区建设中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常态化的自治机制,始终是宜居街区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面对难题,成立“中华园宜居街区议事会”的想法逐步成型。说干就干!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项目组与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群益社区一起商讨议事会成员架构、运行机制,并初步拟定了议事会章程。
2019年8月16日上午10点,中华园宜居街区议事会成立仪式定于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举行。刚过9点半,就有议事会候选居民陆陆续续来到了会场,可见他们对亲身参与到建设宜居家园的那份热情。
本次会议由副总规划师王承华主持。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副主任周苗首先介绍了成立本次议事会的背景和目的,他希望议事会未来能够成为居民共商街区事宜的重要平台。
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副主任周苗介绍成立议事会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会议通过街区居民选举,成立了中华园街区第一届议事会。议事会的成员共计21人,成员身份具有普遍代表性,不仅包括了退休老教师、学校校长、社团领队、普通居民,还有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相关部门一线工作人员等,充分体现了各方群体共同参与的要求。其中,群益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恳恳当选为议事会理事长,退休教师吴春元和王玉琪当选副理事长,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建设科副科长高宇杰当选秘书长。随后,我院规划师阎欣宣读了《中华园宜居街区议事会章程》,章程获一致通过。
议事会的成立,为多方协商沟通搭建了基层平台,“居民的事情居民议”,居民的需求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传达到社区、街道,有效调动了居民参与街区建设的积极性。
首届议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受聘合影
议事会一经成立,当即开始首次议事啦!首次议事会上,成员们聚焦街区公共空间——环街区“L型”绿带改造议题。
我院规划师刘凡全面介绍了“L型”绿带改造的设计方案。“L型”绿带是未来街区构建林荫绿道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方案设计涉及运动设施、儿童游戏设施、公厕、停车等功能安排,还有道路优化、桥下空间利用、绿化景观提升等诸多方面。

我院景观规划师刘凡介绍“L型绿带改造”设计方案
听完方案,周苗副主任直指“门球场旁停车位不足”的问题。他说,桥下空间目前是门球场,主要使用者是老年人,走进场地比较麻烦,他们大多骑电动车,车子该停哪里?另外,门球的比赛场次比较多,每次来的人也不少,机动车停车也是个大问题。”
中华园城管中队指导员张晓峰对桥下空间通道的打通有些疑虑。他说,通道现在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打通后,罚没的东西面临无处安放的尴尬境地。退休教师吴春元则支持改造方案。他认为,桥下空间作为仓库影响空间贯通,不利于宜居街区的打造。双方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短期内依旧做堆放杂物的仓库,远期仓库另外选址搬迁,按设计方案打通使用。
退休教师吴春元和城管中队指导员张晓峰激烈讨论桥下空间的使用
中华园小学副校长周萍出于对孩子游憩安全的担心,发起一连串提问:“方案里有个水塘,水深多少?如果是60公分,可否再浅一点?孩子喜欢爬高,假山一定要堆砌吗?孩子放学路上喜欢在这里玩,没有家长的陪护,万一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办?设计不能只考虑好看。”
中华园小学副校长周萍对水池和假山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面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问题,设计师们认真倾听、逐一解答。无法当场回应的问题则被一一记下,后续将继续深化方案,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需求。
最后,议事会成员们还就两个街区LOGO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街区LOGO作为街区的公共符号和认同感的象征,需要体现中华园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价值,一号方案(红色)色彩明丽,符合大多数人对于家园的理解,尤其下方的弯弯回家路也呼应了“川”字的形态。根据《中华园宜居街区议事会章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的“议事会议事决策必须坚持集体议事、民主决策原则”和第四章第八条规定的“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人员的半数方为通过”,最终一号LOGO设计方案胜出。
议事会成员就街区LOGO方案进行了讨论
议事会上的你来我往,是一个过程——
居民从各自生活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需求和问题,他们是一群对生活家园最有发言权的人;
设计师则从专业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许”是能够引导居民拥有更好生活品质的一群人。
中华园宜居街区议事会的成立,是我院项目团队与地方共同努力促成的成果,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宜居街区治理格局的开端,引发了居民对所在街区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深化街区议事协商活动,把从问题识别到具体改造措施等更多的更新工作交给居民决策,辅以专业技术指导,通过一个个微更新行动,从“有议”到“有行”,让居民们看到自主改造的力量。
数月来,我们扎根街区,深切感受到:共同缔造不仅仅强调多方参与。对我们规划设计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和居民对话、向社会学习的重要过程,只有在充分呼应居民诉求的基础上形成的方案,才能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另一方面,居民在共同缔造的碰撞过程中也会逐步换位思考,增强公共意识,推进市民化的进程。
这种以议事会推动城市更新、宜居街区建设长效机制的做法,既建立起了居民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发挥建设期作用,又建立起了政府部门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发挥好建设后的作用。
文 / 阎欣
图 / 周晓、秦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