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不少珍贵、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及天然景观区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和地方遗产,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成为增进国家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
自然保护地已成为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阵地,众多自然保护地成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实习天然实验室和基地。我国有2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有动植物标本馆、自然博物馆、科普馆、科普长廊等,年接待参观考察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
自然保护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当地和周边社区发展带来了众多优质、独特的生态产品。一些自然保护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适度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有效带动了社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自然保护地面临的问题: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保护地破碎化、孤岛化;历史遗留问题多;保护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法律法规滞后。
应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修改完善自然保护区条例,突出以国家公园保护为主要内容,推动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法,研究提出各类自然公园的相关管理规定。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