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是由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联合推出的栏目,这里有新认知与旧经验的碰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聚合。《北京规划建设》创刊于1987年,迄今已有32年的办刊历史。期刊强调深邃的思想性、厚重的理论性、丰富的实践性及敏锐的新闻性。【北京规划建设】系列既有严谨洗练的学术论文,也有轻松活泼的随笔。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等你。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继续以生态文明发展观为指引,紧紧围绕守护好绿水青山、保障首都生态安全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以规划建设实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本文从生态文明发展观核心要义角度出发,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现状特点和历史机遇,对本轮分区规划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梳理生态文明发展观在规划实践中的具体践行机制和实施路径,为下一步规划引导和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对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要求:“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从区域空间结构上提出了生态涵养区的概念和功能定位,明确了各区的发展目标与管控要求。本轮生态涵养区分区规划编制继续以生态文明发展观为指引,紧紧围绕守护好绿水青山、保障首都生态安全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以规划建设实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空间结构中,“一区”即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总体规划将该区域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的大氧吧,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图1)。
图1 生态涵养区空间范围示意图
本轮分区规划基于行政区划范围,将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五个区作为生态涵养区圈层统一研究。该区域包括13个街道,63个镇,9个乡,1417个行政村,2017年常住人口约200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9%;地区生产总值约824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城乡建设用地约509平方公里,是全市人口密度和建设强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同时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高度集中和敏感区域,此外还是冬奥会、世园会等国家级重大事件承接地。优质的资源禀赋与相对薄弱的发展建设基础,以及未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构成了生态涵养区分区规划的共性本底,也奠定了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整体基调。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城市发展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以水四定”原则。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和制度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量化指标的方式,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对城市发展给出了“硬约束”。
生态涵养区几乎囊括了北京市最主要的山区、水源地、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及耕地等核心生态要素,尤其是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承载约束条件,对城市未来的空间布局、建设规模、人口规模、产业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大前提下,迫切需要解决目前城市建设用地连片扩张、浅山区违法建设治理、水源地与小流域污染、工矿用地腾退与生态修复、地质与森林火险灾害防治、耕地划定与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结合减量发展和规模控制的大背景,生态空间的扩大和保护标准的提升,将合力倒逼区域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与其他圈层相比,生态涵养区规划实施的基本单元以乡镇为主,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人地房的矛盾在村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方面集中凸显。在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体现为空间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相对较大、土地等资源配置和生态补偿政策亟待完善、农民增收需求迫切、本地城镇化任务较重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2017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净增1.85平方公里,而生态涵养区净增2.67平方公里,与其他圈层相比,在全市“减量提质”的背景下,生态涵养区扭转增量发展的态势更加不明显。而从实施效果看,生态涵养区的地均产值不到全市平均地均产值的1/4,这说明目前生态涵养区的发展仍处于投入多、效益低的状态,以往的增量发展思路和对粗放发展路径的依赖在当前规划语境下势必面临根本性的扭转。而随着近年来一批国家、市级重大事项落户生态涵养区,为这种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
目前,世园会已顺利召开,冬奥会各项竞赛、活动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带动区域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得批复,科学城建设系统推进,为地区传统产业向研发、服务环节注入强大推力;雁栖湖国际会都周边示范区软硬件环境持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综合拉动周边会展服务和高端旅游等绿色产业加速发展。一系列大事件带动形成的聚合效应,将从更大范围带来政策、投资、人才等方面的利好,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助力。
按照“以水四定”的原则,本轮分区规划中,以水环境容量为主要约束条件,按照2035年水环境质量达标的目标,综合考虑最不利来水条件下的人口规模承载能力以及近10年人口增长趋势等因素,确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人口规模上限。
根据水务和环保数据,目前生态涵养区COD和氨氮的污染负荷已超出现状水环境容量,因此若要增加人口规模,必须通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增加环境治理成本、依托技术进步等手段,使得污染排放量控制在水环境容量范围以内。同时引导山区人口向新城有序流动,缓解山区生态保护压力(图2-图4)。
总体规划中,对生态涵养区提出了严格保护的要求,除人口规模外,还需严守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分区规划中,结合生态资源梳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对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构成的“两线”以及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生态控制区构成的“三区”划定方案做进一步优化,分类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重要生态空间的管控要求,推动生态控制区内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保障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空间高效集约,逐步实现远期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的“两线合一”的目标。
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结合分区规划全面摸底排查违法建设情况和清退任务,系统推进生态林断带修复。重点开展现状采矿用地的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加强山区防火能力,合理划定防火区,严禁防火区周边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的行为,重点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补足森林消防专业设备,布设林火阻隔带和火险监测站,结合火灾风险布局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加强山区洪水控制和河道生态治理,提高区域防洪能力。加快实施泥石流多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巩固山区生态安全。确保首都饮用水安全,严格落实“三库一渠”水源地保护要求,加强主要河道及小流域生态化综合治理,构建清洁健康的水网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推进新一轮平原造林、水源涵养区封山育林、公益林管护等工程,增加森林面积,丰富林分结构,构建近自然的森林景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结合全市耕地落图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和耕地保护储备区(图5)。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坚持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有效降低环境风险水平,强化保障环境安全。落实“一微克”攻坚治理行动,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物防治;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严格控制排污量,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监测工作,突出重点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管理;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完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垃圾处理体系;强化噪声影响预防,大力开展声源降噪,积极落实隔声防护,防止或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生态涵养区各区与天津蓟州、河北三河、张家口、承德等地交界,是京津冀交界管控的重点地区,也是构筑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关键部分,要跨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联合管控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规划以打造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以林地抚育、流域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以及各区之间的生态协作治理,积极开展永定河、潮白河、清水河等流域治理以及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环库地区生态治理;加大交界区域造林和生态修复力度,共同建设高品质的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
生态涵养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敏感区域,新城-镇乡-村的三级体系构建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政策抓手。
生态涵养区内的五个新城,较中心城等地区存在发展不足的现实问题,同时承担着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带动本地城镇化发展、反哺山区民生服务的多重艰巨任务。这意味着新城在引领全区绿色发展中必须起到核心带动作用。通过着力提高新城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改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情况,增强对山区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适度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同时强调未来需要转变实施模式,统筹利用好资源,同步推进老城区更新、公共服务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区高水平建设,促进人口、产业、居住、服务均衡发展(图6)。
镇乡一级首要任务是提高中心区在服务乡村、带动本地就业等方面的能力。生态涵养区小城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位于新城周边、平原地区及自身发展条件较好的镇,适度承接专项功能,发挥辐射带动周边的作用;二是位于浅山区、山区的小城镇,立足于生态涵养建设,重点加强风貌管控和生态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保障,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同时在符合各区功能定位的前提下,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禀赋,注重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图7、图8)。
对位于新城和镇区周边的村庄,综合考虑各区发展基础和实施能力,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合理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和路径,避免大拆大建、过度集并,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等影响范围内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同时进一步统筹制定搬迁计划,研究完善有关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有序实施搬迁,保障村庄村民安全;加强传统村落等在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其他村庄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对于位于生态控制区内的保留村庄,进一步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村庄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两线三区管理办法,在严格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矛盾的建设行为的同时,保证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并提出生态化建设标准策略、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对策等。
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高端、优质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一产和三产深度融合,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促进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建设和服务管理,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图9)。
利用生态涵养区的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将约束变为优势,统一保护与发展。适度承接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会议会展、文化服务、健康养老等部分功能,系统推进“一城两带多园”建设,打造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貌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门头沟区加强与石景山区、首钢的互动,管控好长安街延长线的重要节点,共同治理好“一条永定河”,提升沿线生态环境品质,依托京西特色文化做好精品文化旅游;平谷区积极建好“一个生态谷”,促进农业科技和休闲旅游发展,依托轨道平谷线建设协调好与城市副中心、河北省廊坊北三县的发展关系;怀柔区紧密围绕怀柔科学城、雁栖湖国际会都和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等的规划建设,提高新城服务配套水平,发展高品质休闲旅游;密云区将保水作为首要任务,协同做好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延庆区紧抓2019年世园会召开和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机遇,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休闲产业。
进一步强化发展文化旅游,提升设施服务水平。依托两条文化带等优质旅游资源,以历史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结合会议会展、休闲度假、运动健康等发展需求,丰富并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结合新城、镇、村的发展完善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优化住宿接待、交通集散、咨询导览等旅游服务体系,通过推广国际认证绿色酒店等方式提升生态涵养区的旅游设施环境品质,向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看齐(图10)。
生态涵养区分区规划是生态文明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关键实施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从实际问题出发,与未来详细规划层面的建设管理等工作紧密衔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体现了首都工作的代表性和指向性,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扎实探索,对全国大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未来仍然需要坚持将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牢牢抓住“一张蓝图”中的一抹绿色,一绘到底。
作者单位:彭珂、张诚、刘海静、李昀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张朝晖,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文发表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2019年第4期。
获授权微信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