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9685字,阅读大约需要24分钟
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南沙作为大湾区地理中心,叠加国家级新区,自贸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对照全球四大湾区,认为粤港澳湾区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活跃性、制度环境的多元性、中心体系的动态变化性三大独特性。而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下则具有深水岸线、几何中心区位、土地发展空间和省会副中心的四个独特点。
在深入解读粤港澳湾区及南沙独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交通联系和产业关联的双链接建设第四代港口、构建十字型轨道交通中心、携手港澳深化对外开放、共筑美丽湾区的四大发展策略,支撑南沙与粤港澳湾区的协同发展。
撰文 | 马向明 谢石营 陈伟劲 陈 川 汪 安
一
从四大湾区看粤港澳湾区的三大独特性
粤港澳湾区被称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因此,除了具有“外向开放程度高、是本国经济参与全球分工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这一湾区共同的特征外,粤港澳湾区还有另外三个独特性:
首先是粤港澳湾区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活跃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定义:“海湾是明显的水曲,其凹入程度和曲口宽度的比例,使其有被陆地环抱的水域,而不仅为海岸的弯曲。”海湾作为海相向陆相的凹入,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才会形成和维持明显的水曲。
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聚集区的大湾区,水源是城市生长的条件。因此,世界各大湾区都有河流,但是一般不会有带来大量物质交换的大江河。在世界其它大湾区中,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河流都很小,纽约湾区的哈德逊河最长,但才507千米长,流域面积为3.4万平方千米,且地处北温带,水文环境较稳定,河流对湾区岸线的改变小。
然而,粤港澳湾区却处于中国第二大河珠江水系的入海口,珠江干流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4万平方千米,分别是哈德逊河的4倍和10倍。且珠江水系地处亚热带,自然环境复杂活跃,大量的物质在河口进行交换。因此,珠江口的水陆交界面变化活跃,近百年珠江口的岸线变化十分显著。
正是珠江入海口自然环境的变化性,人们对珠江口的地理认知是一直在变化的。实际上,作为目前比较共识性的称呼“珠江三角洲”也仅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1930年之前,人们是用“粤江平原”来称呼这片土地的。现在,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认知再次发生变化也不足为奇。
自然地理的改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经济地理的变化也会改变人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认知。回顾历史,正是经济地理的变化逐步衍生出珠三角作为“湾区”的概念。
珠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1995年,广东省政府颁布《珠三角经济区现代化规划》,提出珠三角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群的发展目标;2008年,国务院颁布《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后,粤港澳三地开始探讨联合开展区域发展研究。
2006年,粤港根据《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项目开展后澳门政府加入,成为了三地联合开展的第一个区域发展研究,研究于2009年完成。此时,用“大珠三角”来统称珠三角经济区与港澳。
“湾区”的概念首次见于三地联合研究后的跟进性项目:于2010 年发布的《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此时“湾区”的概念是指环珠江口七座城市的范围。2015年,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次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出现。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第二是粤港澳湾区制度环境的多元性。
结果是与过程密切相关的,珠三角的发展过程,对今天的格局有深刻的影响。珠江口的经济活动历史远久,广州自唐代就成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的据点。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门,珠三角在中西贸易往来中的作用增加。1757年,清朝实施“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对外商贸往来的唯一官方通道。1842年,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予英国,珠三角进入到一个复杂多元的阶段。
自开埠后,港澳成为影响珠三角社会经济进程的重要因素。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港澳的窗口功能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1979年,国家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一年后转为经济特区;1985年,广东在珠江三角洲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珠三角依托香港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独特功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迅速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称,珠三角已取代东京大都市区成为东亚最大的都市连绵区域。
在这个历史进程下,形成来粤港澳湾区城市群是个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集合体。“一国两制”下三地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都有差异。并且,粤港澳三地分属三个不同的关税区。香港和澳门为单独关税区和自由港,具有一定的关税贸易权和对外交往权,在经济和政治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由于制度环境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粤港澳湾区这种“一国两制三关贸区”的制度环境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制度界面”,这是世界其他湾区所不具有的。
第三是粤港澳湾区中心体系的动态变化性。
人类在海岸的经济活动决定着湾区的价值,因此,湾区的“水陆界面”的价值决定着湾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粤港澳湾区由于“水陆界面”的形状和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加上自明代澳门出现后所形成的“制度界面”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在活跃变化的“水陆界面”和“制度界面”的双变量作用下,粤港澳湾区的中心城市一直在变化:从广州的单中心到明清时期穗主、澳副的双中心;鸦片战争之后转换成了省港双中心;改革开放后,香港起到来引领珠三角发展的作用,形成港主、穗副的区域双中心格局,根据英国“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2010年对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分析,香港在其全球城市的列表中排列第三,是中国排位最前的城市,但在2016年的排名中,香港下降到第四。
而与此同时,随着近年了珠三角的内资企业走向国际的越来越多,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门户功能也不断加强,在GAWC的排名中,广州由2008年的β级上升到了2016年的α-级,而深圳也在2016年进入了到β级。2017年末大湾区共有常住人口约6800万人,GDP总量合计超过102258亿元人民币,2017年末常住人口规模最大的是广州,约1450万人;GDP最大的两个城市已规模相当:香港266098亿港币,深圳22438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最高的是澳门,为79564美元。
由此看出,大珠地区城市门户功能又在进入新的一轮调整重构中,在这轮调整中,全球化外部格局的变化和大珠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变化,正在驱动湾区的中心体系逐步向深、港、穗、澳多极多中心的格局转换。
在目前的格局中,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深圳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以及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等区域基础设施串联起各个中心,这个多极体系网络化特征明显,并依然继续在不断演化中。如此活跃变化的中心体系,是世界其它湾区所不曾见到过的。
二
从湾区看南沙的四大独特性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在新的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承载着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保持港澳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使命。从发展定位和目标来看,湾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的目标是将湾区放置于全球的视野进行功能谋划,湾区发展是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战略。
另一方面,保持港澳长期稳定发展是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为港澳发展拓展新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南沙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深水岸线、中心区位、土地空间、省会城市副中心的四大独特性。
深水岸线是南沙独特性之首,广州一直以来是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和交往的中心,这一独特的城市功能正是在海港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珠江口自然环境的变化,南沙深水岸线的利用成为广州保持自己作为海港城市的不二选择。
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港、香港港和南沙港三大港共同构成来湾区对外和对内航运物流的核心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正发生变化,2017年港口吞吐量深圳港增速为5.13%,香港港增速为-4%。
而同时期广州港吞吐量2000万标箱,增长15.09%(其中南沙港2017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90万标箱,同比增长10.5%),也就是说香港、深圳经济发展与港口的关系正在弱化,而南沙港口增速快,保持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
同时,南沙港与其他港口相比具有成本优势,深圳和香港吊装集装箱一次的成本在千元以上,而西部港区(南沙港)的费用仅为900元,成本优势明显,珠三角西岸众多制造业龙头如美的集团、奥马电器均已选择南沙港出海。
而广东省也从政策层面进行区域港口整合,以广州港为龙头,积极整合珠海港、东莞港、中山港、江门港、茂名港、阳江港和佛山港等七大港口。南沙深水港具有潜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世界级枢纽港,若能够充分实现这个潜能,那将为广州世界级城市的功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是南沙的第二个独特性。从广州市来看,南沙曾因为远离广州主城区的区位,被市民戏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珠三角各市环湾重点平台的纷纷出台,南沙过去远离市中心的区位,正逐渐显现出扼守湾区顶部,位于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
南沙是广州市距离东莞的滨海湾新区、深圳的前海新区、中山的翠亨新区等湾区重点平台地理距离最近的地区,未来随着环湾交通设施的进一步优化,南沙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独特性将进一步支撑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
南沙具有的第三个独特性是土地空间资源较大。与湾区其它城市的重点发展平台相比,南沙具有充足的用地空间,凸显后发优势。2015年,南沙建设用地规模为188平方公里,根据《南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南沙建设用地规模为245平方公里,建设余量接近60平方公里,远超其他城市的环湾重点平台。
一方面,港口经济的发展和升级需要充足的用地保障,港口衍生的高端物流、航运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相应的空间和用地;另一方面,随着西江经济带等水系串联的经济腹地的产业发展,南沙作为这些地区的货物出口门户,南沙能以充足的用地空间,确保未来新产业的空间供给。
南沙具有的第四个独特性是作为省会城市广州的副中心。广州作为南国重镇,广东省的省会,在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一是对外交往功能,广州历来一直是国家南部疆域的对外交往中心。
作为省会广州与港澳保持着密切的官方与非官方的联系,这为南沙通过与港澳合作提高开放水平提供了条件;其次是公共资源集聚,省会城市集聚了全省的优质公共资源,是广东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2016年,广州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30.38万人,在校生105.73万人,在校生数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这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才的聚集,为创新时代南沙大展宏图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三
湾区视角下的南沙协同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提出,为湾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环湾地区级别最高的开发平台之一,南沙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抓住机遇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把优势条件兑现为自己发展的动力。
策略一、与内陆腹地交通、产业双对接,建设第四代港口
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部署,以及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总体谋划,做实做强海港功能,为广州全球城市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是南沙发展的根本任务。
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和技术条件转变,以供应链为支撑,与广阔经济腹地形成交通和产业的紧密联系,有效整合实体和信息资源,形成经贸、制造、物流等功能相互集成的“第四代港口”成为全球航运门户建设的主要趋势。鹿特丹、新加坡等港口城市也凭借其与大范围经济腹地的紧密交通和产业关联,跻身区域乃至全球重要的航运和产业中心。
图1:港口发展阶段示意图
引自贺琳,陈燕等:第四代港口概念及特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国家策略的推动下,西江流域将成为新时期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紧密对接西江流域腹地,强化门户功能是珠三角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长期“两头在外”的高强度开发模式下,珠江东岸一方面与西江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较弱,另一方面也缺乏服务于内陆腹地的新功能生长的空间。香港和深圳都出现港口与城市相互争夺发展空间的现象,港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下降,如香港葵青码头、深圳前海-蛇口港搬迁、转型趋势明显,难以进一步强化港口功能。
与之相比,南沙一方面具备充裕的土地资源,有条件布局国际航运相关功能。另一方面凭借西江这一航运量仅次于长江的水系,南沙具备与大西南地区对接,大规模拓展经济腹地的天然优势。
图2:珠三角地区要素分布现状示意图
资料来源:《珠三角全域空间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南沙优势,南沙有条件聚焦于建立与内陆腹地的交通、产业双对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第四代港口。
首先是强化水运、铁路疏港体系建设,巩固南沙对经济腹地的服务能力。
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疏港铁路建设,实现汇聚粤新欧国际铁路通道和东南亚铁路通道,大规模拓展南沙港的经济腹地。同时,通过协同东莞港,紧抓深圳、香港港口功能弱化契机,对接东岸腹地,打造西岸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东岸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的出海门户。在此基础上,与传统丝路通航港口城市建立联盟,强化“一带一路”门户职能,将南沙港建设成为全球航运、服务、贸易的枢纽。
图3:“一带一路“主要交通线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珠三角全域空间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时,通过推动临港海洋产业发展,与经济腹地共同构建强有力的供应链体系。
国家推动南海大开发和西江经济带发展是南沙发展海洋产业,并与内陆腹地建立紧密产业关联的重要机会。南沙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资源优势,以新能源汽车、船舶和海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海洋相关IAB产业为支撑,依托航运带动航运服务等高端产业要素集聚,逐步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产业体系。
通过交通联系和产业关联的双链接,将强化南沙与经济腹地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南沙自贸区在金融、国际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优势,与西江流域经济腹地的产业体系紧密对接,打造内陆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的服务平台,促进沿海-内陆经济协调互动发展。
策略二:构建十字型轨道交通中心,兑现几何中心区位优势
南沙处于广州、东莞和深圳三城的城市密集地区,周边分布着密集的大型机场、港口、高铁枢纽,几何中心的区位为其发展带来明显的市场区位优势。但是,在流空间重要性取代地方空间的时代,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需要通过交通构建来兑现。在珠三角急速走向轨道化的过程中,南沙必须跳出广州,以湾区十字交通中心的视角来谋划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
图4:南沙构建十字型轨道枢纽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南沙通过构建十字轨道交通中心,汇聚湾区内人流、信息和资金流,推动创新链条的完善。目前,湾区规划或正在建设湛肇广河高铁、广汕铁路、深茂铁路、深圳-珠海城际(远景预留)4条东西向的区域轨道。其中,南沙站是深茂铁路的重要节点。南北方向主要由广佛江珠城际、广珠城际、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4条区域轨道构成。
但是,4条南北向铁路均未经过湾区的几何中心。建议推动广中珠澳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等高速铁路考虑南延方案,联系广佛都市区域珠澳都市区,构筑南沙十字型轨道交通枢纽的重要南北贯通线,形成环湾环线+十字枢纽的环湾轨道格局。在轨道交通时代兑现几何中心区位,串联区域重要科技设施和城市重点平台,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
图5:十字型加环的湾区轨道示意
策略三:发挥省会城市优势,携手港澳深化对外开放
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南沙不应该满足和局限于作为广州的副中心,但是,对于目前依然还处在资源集聚的阶段的南沙,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省会城市唯一副中心的角色,积极发挥省会城市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作为省会的广州在对外交往功能和公共资源的集聚方面优势显著,结合南沙发展优势的构建,建议南沙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谋划:
首先是与香港合作谋划建设“香港城”,营造湾区优质公共服务高地。如前所述,“一国两制三关贸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性之一,事实上,“一国两制三关贸区”所形成的制度界面地区,一直是大珠地区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是,南沙虽然与香港隔水相望,但这道水,却成为了两者空间上的墙。
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保持港澳长期稳定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使命,而香港也面临着年轻人缺乏发展机遇的难题。因此,建议与香港合作在南沙设立“香港城”:施行香港标准和管理制度,大力引进香港的优质公共服,采用香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模式和制度,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香港城”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港籍人士提供就业、可负担住房、以及香港标准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吸引港人来粤工作生活,推动香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一国两制三关贸区”的制度界面拉进南沙,南沙借此形成港澳高标准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营造湾区优质公共服务高地,提高对国际人士及高端人才的吸引,为南沙发展支撑。
第二是谋划布局对外开放常设机构,构筑对外交往新平台。新时期广州市提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目标,建议在南沙集中布局广州未来面向的对外开放常设机构。南沙大湾区中心的区位,以及临山滨海的环境,加上IFF永久会址的选址,南沙具备设立对外交往平台的优良条件。建议广州市及湾区新时期的对外交往平台、依托“广交会”设立“中国南南合作中心”、以及国际事务谈判与经常性议事场所等对外交往平台优先考虑在南沙布局。
第三是把市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南沙引入。
策略四:共筑美丽湾区,发挥水网地区自然条件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它是湾区实现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活力经济区等其他目标的支撑条件。一个杰出的城市往往离不开优越的自然生态基底,而用好自然基底对形成千年城市有着深远的影响。
世界著名的城市都具有显着的特点,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美国的旧金山都是直接和引人入胜的自然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密集而连通的河口水网是南沙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南沙应充分利用水乡资源特色,塑造城市品牌,营造高品质城市空间。
首先是要打造连续的魅力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是城市新思想、新兴产业孕育的地方。南沙河网可达性高、可塑性强,具有打造城市公共空间得天独厚的载体。
南沙一方面应增强水岸空间的连通性,建设滨水慢行系统,串联城市与自然,将邮轮母港、明珠湾区等城市核心区域与天后宫、滨海公园等生态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应加强岸线的活力,依托滨水空间建设展览馆、歌剧院、主题乐园等文化、休闲公共设施,举办音乐会、签售会等主题活动。
第二是要发展水上交通。南沙水系线性成网,连通性高,且串联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片区、工作场所以及自然游憩区域,具备打造立体水上交通的条件。南沙一方面应加强交通衔接,尤其是游轮母港、高铁站等重要交通设施与内河水系的衔接;另一方面加强设施接驳,完善水上交通与轨道站点、公交站点、绿道驿站等的接驳。
第三是打造安全、宜居的韧性城市。虽然南沙目前的防洪、防潮等标准达到百年一遇,但城市是面向未来,好的城市生命周期达千年以上,如雄安新区提出了千年大计。2013年8月《Nature》杂志发表的《未来洪灾给海岸大城市带来的损失》中比较了未来全球受洪灾影响最大的20个城市,其认为广州市所遭受的影响最大(受到的经济损失及其占当地GDP的比重均最大)。
不管该文的预测准确性如何,但南沙作为广州面向国际的滨海新城,应把建设韧性城市作为目标,城市规划要为未来不可知因素,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留有缓冲空间,为未来的堤防系统升级预留可能。
南沙一方面应预留红树林、湿地滩涂等生态空间缓冲灾害影响,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海防效果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城市发展不应轻易侵占;另一方面应结合堤防系统,建设水岸公园、潮汐公园等,在保证堤防安全的情况下增强水岸亲水性,促进功能混合,增强水岸活力。
四
结语
粤港澳湾区被称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若与其他三大湾区作对比,粤港澳湾区在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环境和城市群的中心体系三方面都有显著的独特性。粤港澳湾区位于珠江入海口,大量的物质在河口进行交换,因此,珠江口的水陆交界面变化活跃,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活跃性是粤港澳湾区的首要特征。
其次,珠三角开发过程的独特形成了结果的独特,“一国两制三关贸区”构成了粤港澳湾区制度环境的多元性。这样就形成了世界湾区独有的一种状况:陆地与海洋交接的水陆界面和“一国两制三关贸区”所形成的制度界面对粤港澳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在这种双界面的变化和影响下,形成了粤港澳湾区的第三个特点:城市群中心体系的动态变化性。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来看,南沙具有深水岸线、几何中心区位、土地发展空间、省会城市副中心的四大独特性。深水岸线是南沙独特性之首,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和交往中心的功能正是在海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沙深水岸线的利用成为广州保持自己作为海港城市的不二选择。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南沙过去远离市中心的区位,正逐渐显现出其扼守湾区顶部,位于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南沙充足的用地空间,突显后发优势。而广州作为国家南部重镇所具有的对外交往功能和集聚的全省的优质公共资源,为作为广州唯一副中心的南沙大展宏图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南沙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抓住机遇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把优势条件兑现为自己发展的动力。做实做强海港功能是南沙发展的根本任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通过交通联系和产业关联的双链接强化南沙与经济腹地的关联性,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第四代港口;在流空间重要性取代地方空间的时代,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需要通过交通构建来兑现。
南沙必须跳出广州,以湾区十字型交通中心的视角来谋划轨道网络的布局;对于还处在资源集聚阶段的南沙,应该充分依托发挥省会城市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通过与港澳合作提高开放水平;而密集而连通的河口水网是南沙的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南沙应充分利用水乡资源特色,打造连续的魅力公共空间,塑造城市品牌。勇于面向未来不可知因素,建设韧性城市。
参考文献
1.UN, New York (USA) eng.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J]. 1983.
2.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
3.World Bank.East Asia's Changing Urban Landscape: Measuring a Decade of Spatial Growth[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5: 21-25.
4.GAWC网站: http://www.lboro.ac.uk/gawc.
5.世界经济网http://www.shijiejingji.net/redianxinwen/20170409/49500.html
6.资料来源:香港海运港口局官网,广东省港口协会官网,广州南沙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
7.吊装费用的数据来源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
8.资料来源:第一财经,《全国重点城市高校在校生比较》,http://www.yicai.com/news/5339031.html,数据源自各市统计公报
9.贺琳,陈燕,胡松筠,孙辉. 第四代港口概念及特点[J]. 水运工程,2011(06):49-5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Z]. 2014-07-16
11.陈航. 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12.Hallegatte S, Green C, Nicholls R J, et al. Future flood losses in major coastal citie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3(9):802-806.
13.杨敏行, 黄波, 崔翀,等. 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1).:48-55
近期阅读:
深莞惠“宜业宜居”如何选,跨城通勤大数据告诉你
广州市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
大都市核心区边缘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策略
高铁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潜力评估思路及评估方法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