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7182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街道改造成为城市存量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湛江市金沙湾片区活力街道设计为例,以生活型街道改造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空间优化营造一个适于步行、安全舒适、充满活力的街道环境。
设计强调精细化的小微空间改造、差异化的断面路权优化、适应性的空间分时利用、复合化的活力业态升级,并从满足多样人群需求、活力触媒植入、营造积极步行环境三个方面关注生活需求导向的街道设计方法。
满足多样人群需求方面,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类型特点、不同的交通方式,提供共享的街道设施和环境;活力触媒植入方面,关注公共空间的活力触媒植入和社区记忆场所的活化营造,激发街道整体活力水平的提升;营造积极步行环境方面,关注道路标准的“人行导向”优化、街道建筑后退空间的改造利用,引导街道成为市民生活空间向城市的延伸。
街道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居民通勤、游憩、购物、社交等各种活动发生的场所。然而,当前规划设计体系往往把街道单纯作为交通空间对待,街道被按照“车行导向”的标准进行设计,使得街道被机动车辆所占据、被小区围墙所封闭,缺少生机和活力。尤其在许多城市新区,过大尺度的马路鲜有人问津,成为了消极场所。
从社会学观点分析,人们充分的社交活动可以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反之则增加分隔,而良好的街道空间设计正有利于促进交往活动的发生,进而带动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街道改造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多的实践,但以美化、绿化、亮化的街道整治类型居多,如城市景观大道、街道立面改造等。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转型,从过去强调城市扩张到目前对城市品质的关注,街道的设计也从强调交通功能向面向人的使用转变。
湛江市金沙湾片区活力街道设计强调对“人”需求的关注,以满足生活需求作为街道改造设计的出发点,让街道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与生活融合的纽带。
撰文 | 规划设计一所 蔡志磊
一
金沙湾片区街道的认知
金沙湾片区位于湛江市赤坎区与开发区之间,是湛江市打造环海湾公共服务圈的组成部分。设计围绕金沙湾片区的百金路和观海路两条街道展开,长度共2.5公里,设计范围包括街道与两侧的骑楼范围,面积约18.5公顷。
街道的类型
金沙湾片区是湛江市的成熟生活住区之一,其中百金路两侧的小区建于2000年前后,住宅以多层为主,观海路旁的小区建于2010年前后,以小高层为主,东侧是观海长廊滨海公园带。两条街道属于生活服务型街道,面向周边社区服务为主,兼有部分滨海旅游服务功能,在街道的改造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
街道的尺度
百金路现状是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支路,宽度约16米,两侧建筑各后退道路红线约6-10米,两侧以8层的早期小区住宅为主,街道高宽比约1:0.75,具有较好的空间尺度和围合感。观海路现状是双向四车道的城市生活性次干道,机动车道加两侧人行道宽度约31米,西侧的高层小区后退道路红线约20至30米,东侧为滨海公园,街道尺度稍大,空间围合度较低。
图1 百金路与观海路现状断面
图2 现状街道业态类型与营业时间分析
街道的业态
通过对街道两侧裙房商业业态的统计,分析街道商业业态的构成类型和空间分布情况。其中,百金路沿街业态以餐饮居多,并有一定的零售商铺,具有典型成熟社区的业态类型特点。而观海路沿线的金融机构比例较高,并有部分汽修、汽车租售等业态,相较之下,百金路的业态构成更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社区零售、餐饮、金融等业态构成了目前街道的主要业态类型,基本能满足该片区住户的日常需求,但从活力街道的目标评价,业态结构尚不合理,社区零售、餐饮业比重过大,而休闲娱乐等业态相对缺乏。
街道的活力
设计通过空间指标统计,量化描述现状的街道活力状况。通过统计沿街人行出入口,反映街道活动的连续性,百金路两侧人行出入口密度为18.2个/百米,高于观海路10.3个/百米的人行出入口密度;通过统计街道店铺的营业时间,反映街道的运作状态。整体来看,建成时间较早的百金路比后期建成的观海路具有更好的活力氛围。
二
差距与不足
在生活化活力街道的设计目标下,街道空间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差距与不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不安全”的街道
属于生活型的街道,布置了双向四车道的断面,且“机非混行”,过快车速和混杂交通都使得居民的慢行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安全”因素,路口和路中过街不便,步行的路权受到限制。
人行道还是停车场?
观海路过大的道路宽度和建筑后退,使得街道的人行空间过于“空旷”,利用率低,难以集聚人气,被逐渐改造为临时停车位,甚至还产生了洗车、4S店等消极占用街道空间的业态。由于尺度过大,导致公共的街道缺少明确的空间界定,容易被私人功能所占用,变成了路边停车场。
被“冷落”的骑楼
湛江市地处亚热带,常年酷热多雨,在其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中,新建小区的裙房均要求建设骑楼,为行人遮风避雨。本是出于积极考虑设置的骑楼,却由于过大的建筑后退降低了可及性,变得“无人问津”。同时,骑楼内的店铺也难以经营,逐渐被银行、教育培训、养生会所等非活力型业态替代。
弃置的街头广场
现状金沙湾片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中学前均布置有小型街头广场,但由于街道设施和环境营造的欠缺,都处于闲置状态,只有零星停车使用。难得的公共空间反而变成了消极的场所,亟需通过街道改造,对其活化利用。
三
生活化活力街道设计策略
针对金沙湾片区的街道特点,本次改造设计的重点不再只是街道的美化整治,而更多关注街道空间的使用,强调对人需求的满足,从细微处入手通过改造空间、升级功能,提升街道的品质。
精细化的小微空间改造
改造设计重视对街道交通组织、景观环境、功能业态、设施配套的提升,在充分尊重现状条件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小微空间改造设计。
在交通组织方面关注街道安全,通过街道空间改造优化交通组织,引导行人、车辆各行其道、安宁共享、有序交汇,保障各种交通方式的安全有序进行;在景观环境方面关注街道品质,完善街道的绿化环境、家具设施、风雨连廊等,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氛围;在功能业态方面关注街道特色,引导升级丰富、活跃的沿街商业业态和建筑立面,塑造具有地区特色的街道界面,提升街道的活力;在设施配套关注街道智能管理,整合街道设施进行智能改造,提供智行协助、安全维护、环境智理等,提供便利服务。
围绕四个改造提升方向,分析街道中存在的各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措施,引导街道改造方案从笼统的规划策略向精细化设计转变。通过小微空间改造修补城市空间,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图3 局部街道现状问题与改造措施
图4 局部街道改造详细设计平面
差异化的断面路权优化
设计强调“人”的空间尺度感受,关注街道断面优化,通过三维的设计方式还原人视空间,强化对改造效果的直观把握。
街道断面的设计首先取决于路权分配,而在街道宽度一定的情况下,街道类型则决定了不同交通方式路权分配的原则。金沙湾片区属于生活社区,街道以生活服务为主,那么街道路权倾向于慢行优先。具体的街道断面优化,结合街道分段功能特点和空间类型,进行差异化设计。
以百金路为例,现状道路断面为双向四车道,但有两条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中间设绿化隔离带,现状两块板的断面设计不适合城市生活性支路,易造成单向行车拥堵。设计在不改变道路红线宽度的基础上,通过取消中部绿化隔离带增加交通组织的灵活性,通过将双侧路边停车带调整为单侧,增设非机动车专用道保证机非分离,通过设置道路水平线位偏移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并结合街道不同路的特点,选择性布置非机动车停车位、景观花池等设施丰富街道功能。通过对街道路权进行重新划分,优化交通组织,营造减少车行、适于慢行的街道空间。
适应性的空间分时利用
街道空间的利用充分考虑分时段的不同功能,以保证街道24小时活力。观海路现状部分底层裙房入驻了银行、培训机构等业态,日间建筑前区空间作为停车使用,夜间则空置,利用率低、活力不足。针对这类空间,设计在该路段建筑前区划定弹性利用区域,鼓励分时利用,日间满足业主的使用需求,夜间则允许布置流动售卖、商业外摆等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丰富的休闲服务,打造街道的共享空间。
复合化的活力业态升级
除了物质空间的改造,设计也将业态的升级指引作为街道改造内涵提升的关键内容。提出适宜的业态项目库,通过业态优化、文化注入和特色打造,促进街道业态活力提升。
首先,针对小区出入口、街角等高价值地段建议业态优化升级,在尊重市场原则和原有物权的基础上,对重点空间业态提出“针灸式”升级建议,如将现状房产中介、五金店等业态引导向休闲业态引导转变。
其次,为街道空间注入文化氛围,街道能够成为一个活力场所,文化气息和要素的充分表达必不可少,百金路和观海路原有文化要素不多,但存在部分被“忽视”和“隐藏”的公共场所,如学校沿街建筑、新华书店、小型广场等,设计中注重对该类路段文化要素的注入,加强文化塑造。
最后,设计建议将沿街一些相对“沉闷”、闲置、或业态重复的店铺,引导向活力化业态升级改造,引导人们驻留、休憩,形成活力特色门店,展现地方特色魅力。
图5 金沙湾片区活力街道规划结构
表1 金沙湾片区活力街道改造行动指南项目库
四04
设计引导街道回归生活
金沙湾片区活力街道设计在传统街道整治美化的基础上,更强调对生活需求的回归,从满足多样人群需求、活力氛围营造和人行导向优化三个方面,引导设计更贴近街道使用者的诉求。
街道改造多样人群需求
从人群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类型特点、不同的交通方式,分别提供相应设施和改造策略。
1、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需求
金沙湾片区社区配套的活动场地和设施有限,设计利用闲置的街头广场,清出临时停车,增设游乐设施和阅读空间,以丰富青少年的活动为纽带,促进社区居民家庭之间的交往,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针对中青年的运动健身需求,设计将过大的建筑后退空间进行改造,增设林荫绿带和慢跑道,并在滨海公园带设置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既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增添公园活力。设计在部分没有骑楼的街道,结合建筑整治加建风雨连廊,适应湛江常年酷热的气候环境;改造路面标高使得步行连续,多布置座椅,为老年人营造舒适步行环境和休憩空间。
2、分类型有效供应公共服务设施
金沙湾片区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两类人群,百金路主要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观海路则兼顾两者。面向社区居民,保留药店、市场、零售等现状自发形成的符合社区需求的生活服务设施,并建议提升完善餐饮店、便利店等设施,增加品牌连锁量贩生鲜果蔬店、书吧等中高端服务设施。面向外来游客,重点补充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游客问询处、公共厕所等公益性设施,并引导升级如酒吧、休闲吧等经营性设施,结合滨海公园带,塑造湛江新的活力休闲目的地。
3、协调不同交通方式人群的需求
金沙湾片区的街道改造希望通过优化道路空间,协调不同交通方式,形成行人、车辆各行其道、安宁共享的街道空间。设计通过水平线位偏移、交叉口路面抬高、减速带等措施使交通稳静化,限制机动车在生活片区的车速;通过增设路中过街设施、安全岛、地块出入口标高连续等措施,优化步行交通;通过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绕行公交车站来协调非机动车与私家车、与公交车的关系,并在交叉口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前置区,保证非机动车的优先通行,改善片区的骑行环境,引导低碳出行。通过这一系列的道路精细化改造,限制车行、优先慢行,合理引导各类交通方式。
图6 交通组织优化的改造前后对比
触媒植入促进活力交往氛围
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交往氛围,是街道回归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设计通过活力触媒植入、社区记忆场所营造两个方面,激发金沙湾片区整体活力水平的提升。
1、公共空间的活力触媒植入
公共空间方面,改造街头绿化广场等开敞空间,并对绿化种植、铺装、艺术小品等景观设施精细化设计,促进人在街道空间的交往活动。
绿化种植结合街道现状的特点进行分类设计,包括地面绿化、立体绿化和盆景绿化,美化步行环境。地面绿化,在重要广场空间或街头绿地,适当种植草皮和花卉,柔化硬质场地;立体绿化,包括花架、墙面绿化、悬挂花篮等形式,通过立体装饰美化、彩化街景;盆景绿化,利用花瓮、花钵、草花台等可移动的绿化装饰,在宽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创造出多变的风景。
通过铺装、景观标识、艺术小品等设施体现湛江特色,增添街道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湛江是滨海城市,海洋文化是自然特色之一,在街道设施造型时融入海洋元素,匹配蓝天碧海自然环境背景,色彩以白色、海蓝色、木色为基调,造型结合海贝、椰子、船舶等体现滨海特色的符号。同时对湛江的人文风情进行挖掘,如体现当地红土文化元素的吴川泥塑、雷州石狗、人龙舞等,汲取文化养分,提炼文化意象,在景观小品及导视标牌中进行运用,彰显湛江地方特色。
2、社区记忆场所的活化营造
金沙湾片区街道设计强调对现状环境的尊重,对现状社区中心、中学、书店等承载社区记忆的场所空间,以不改变原有属性为原则,通过提升景观和功能活化利用,强化社区归属感。
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现状缺少绿化和景观设施,广场作为停车场使用,而服务中心公建现状也被银行和教育培训等业态占用,不利于生活化社区中心活力的塑造。设计建议适当缩小停车规模,增加绿化和景观设施,强化游憩功能,形成活力街区的吸引点,并对服务中心的功能进行引导转换,增加文化、休闲等业态,定期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形成金沙湾片区的文化核心。
改造利用现状中学门口的闲置场地,将学校围墙改造为展示墙、立体绿植等,弱化封闭性;增加游憩设施,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通过改造树池、增设座椅,满足家长接送上下学等待时的休憩需求。
对新华书店前空间的改造则突出文化属性,种植景观树阵形成半围合场所,布置阅读角、演说角、咖啡伞座、临时展示区等多样空间,将书店的业态功能向街道延伸,增添街道的文化氛围。
空间优化营造积极步行环境
生活需求导向的街道设计遵循人行为先,一方面通过空间优化对机动车行驶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对建筑后退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改造,营造积极的步行环境。
1、道路标准的“人行导向”优化
长久以来,城市道路一直按照充分满足机动车行驶为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却限制了人的步行需求。通过较大的机动车道宽度来保证行车速度,通过大转弯半径和三角视距控制优先满足机动车的转弯需求,而这使得步行空间被压缩,步行的安全性也受到过快车速的威胁。在既定街道宽度下,如果保证“人行优先”必然要限制车行,需要转变传统“车行优先”的设计思路,而这是符合金沙湾片区生活化街道需求导向的。
现状车道宽度为3.6-3.9米,可满足6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与金沙湾片区的生活型街道属性不符,建议车道宽度按照车速低于30公里/小时的设计标准进行控制,缩减为3.0-3.25米,促使司机降低车速、谨慎驾驶。路口的转弯半径同样存在设计标准过高的问题,现状15-20米的设计半径可满足车辆以30公里/小时转弯通过路口,建议改造为5-8米,限制车速降低至15公里/小时,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同时也缩短了过街距离和过街时间,优化了步行环境。
图7 基于“人行导向”的街道路权优化设计
图8 步行空间改造设计
2、街道建筑后退空间的改造利用
金沙湾片区在2010年前后开发的小区,按照建筑后退道路红线20-30米距离建设,从路缘石到建筑底层商业的人行空间尺度过大、围合度不足,不利于形成紧凑、活力的街道氛围。对于金沙湾片区生活型的街道,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不宜过大,控制在5-10米,能够促进步行空间与建筑底层功能的互动,引导形成一个舒适、活力的街道环境。
对于金沙湾片区现状过大的建筑后退,设计采用对空间细分的方式进行改造,将原有过大的空间划分为林荫绿带、步行通行区和建筑前区,分类提出改造措施。增加8-10米的林荫绿带,通过种植景观树将过大尺度进行化解,增强步行空间的围合感,同时也作为散步道或骑行道使用;在建筑前区划定5-10米的商业外摆区域,布置露天伞座,丰富街道的休闲功能;控制5-10米的步行通行区,以形成符合人的尺度感受的空间氛围。
图9 百金路步行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图10 观海路步行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五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由快速扩张发展逐渐转型,对存量空间的优化提质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方向,而街道作为承载市民活动最直接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街道的改造不再是追求宏大目标和效果的政绩工程,而是需要回归生活的语境、面向人的真实需求,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精细化设计。
湛江市金沙湾片区活力街道设计是应对城市转型与更新需求的探索尝试,希望通过对街道改造整治,改善社区居民的出行环境、完善街道设施、引导商业业态有序升级,将街道塑造成为金沙湾片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空间。
参考文献
[1] 邵勇,王学. 完整街道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J].城市交通,2015(1):25-33.
[2] 姜洋,王悦.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 , 27 (5) :65-72.
[3] 钟虹滨,钱海容. 国外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研究述评[J].现代城市研究,2009 (9) :58-64.
[4] 姜洋,王江燕,何东全. 打造“微笑街道”——《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设计体系解读[J].城市交通,2014 (4) :11-18.
[5] 上海街道设计导则(公示版)[R].上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6 (7)
[6] 湛江市脚印城市规划设计技术导则[R].湛江:湛江市城市规划局,2015 (9)
近期阅读:
从粤港澳大湾区看南沙的独特性与协同发展
深莞惠“宜业宜居”如何选,跨城通勤大数据告诉你
广州市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
大都市核心区边缘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策略
高铁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潜力评估思路及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