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2018年主城区范围人口和用地规模虽然仅不到320万人、250平方公里,但实际发展中产生了一系列与规模不匹配的城市病,包括核心区人口密度过高,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公园绿地、停车设施等严重不足等等。
究其原因,造成一系列“城市病”的关键是上一轮城市快速拓展中功能结构调整的滞后,包括手机信令早高峰OD反映出的“单中心”的就业结构,以及宜居性单元评价反映出的“单中心”的公共服务结构这两个方面。这也直接造成了外围地区住宅新增供给规模虽然很大,但实际居住人口却较少的尴尬。

图:职住空间组织示意图(基于手机信令早高峰时段数据)

图:现状主城区宜居性综合评价
针对上述“城市病”,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空间供给侧的优化:
优化主城区外围的“就业”空间供给。在现状职住通勤半径4-5公里的基础上,以“多中心+轴线”的方式构建外围反磁力就业节点,构建若干职住均衡单元,引导城市新增人群的就业空间向外围转移,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和人口密度,促进职住关系的“内-外”双向均衡。
面向外围新增就业人群供给差异化的“公共服务”空间。结合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对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水平人群的对居住、公共服务方面的偏好做了统计分析,结合外围新增组团的人群分类(例如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群等),差异化供给各类居住和城市服务,形成对城市存量住宅的有效补充。
表:不同职业人群购房差异分析

表: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购房差异分析

围绕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来织补和优化。划定满覆盖的主城区宜居性评价单元,针对于居住单元、就业类分别开展单因素和综合评价。梳理城市可更新空间,进行更新用地规模分级,结合服务的“短板”识别,提出存量空间的用地更新策略,改善宜居性。

图:居住、就业宜居性单元评价体系和各单元评价结果

图:现状存量用地分析
空间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的变化,通过促进供需关系的匹配,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其中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如何精准识别需求?需要主要到同一个群体需求也有所分级,从低到高、从硬需求到软需求,同时不同群体间偏好也存在差异,而高收入人群的需求会逐步上移,从最下边的“解决城市病”到最上边面的“优质空间供给”。

图:需求分类示意图
第二,如何高效,高质的供给?第一是“量”,体现为规模和效率、增量和存量,以更少的土地创造更大的效益。第二是“质”,尤其是空间位置上所附加的特殊属性,像桐庐案例中提到的富含文化内涵、人居感受的空间等。
新时期国土空间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一种供需关系的再匹配,需要通过更精准的识别需求、更高效地配置供给,最终实现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注:本文章由2019空间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专家发言梳理而成,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