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8期(2016年第14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封闭式小区,又叫做门禁社区(GatedCommunity),一般认为是限制进入、公共空间私有化的居住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非公共化,封闭式小区通过门、墙、栅栏等方式圈定一定的范围,内部设施不对外使用;二是安保意图明显,如配备安保人员、安装监控设备、加强安全巡逻等保障内部安全;三是公共服务内部化,小区里面一般配有商店、休闲设施,供社区内居民日常使用。封闭式小区并非我国特有现象,美国、西欧、新西兰、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封闭式小区。
△美国——从封闭式社区走向开放式社区。美国被认为是现代封闭社区的发源地。1960-1970年代,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美国在多种族、多文化、贫困人口聚集、犯罪率居高的城市地区形成可防卫的居住形态,被视为现代封闭式小区的雏形;70年代后,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动下,美国阳光地带兴起了以吸引中老年退休人员为主的封闭式社区;80年代后封闭式社区成为美国郊区开发的主导建筑模式,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人口老龄化是美国封闭社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年,美国大约有300万个家庭居住在近2万个封闭社区里;到2004年,约1/6的美国人居住在封闭社区,老年人是封闭社区的主要入住者。为解决城市蔓延和交通拥堵,提供更宜人的居住环境,开放式社区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由于私人轿车的普及和社区商业郊区化等原因,美国城市蔓延加剧,环境污染、交通堵塞、通勤时间增大等问题越加严重,规划界开始倡导构建宜人的街道网络,开放式、紧凑的“街区制”开发模式被提出。“街区制”就是居住和商业进行集中与融合,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丰富的商业和休闲配套,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环境。开放式社区一出现就得到民众的青睐,并成为新区开发的主要模式,封闭式小区占比逐渐降低,目前大部分美国城市拥有的封闭式社区数量少于10%。
△新西兰——封闭式小区的延续与发展。封闭式居住在新西兰文化特质中一直存在。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以部落为居住形式,栅栏、墙、树篱、隔离桩等表现了其封闭式居住习惯;19世纪殖民地时代,独立住房的装饰和建筑材料通常体现了居住者的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新西兰开始探索集约化的城市住宅模式,具有现代特征的高密度住宅、封闭式小区开始呈现。新西兰有两种封闭式住宅。一种是吸取欧美经验的封闭社区,如设置实体门禁(墙、门、树或减速障碍物等),技术门禁(监控摄像头和视频、安全警报、通过磁卡或对讲机的访问等),设立标志(如贴上“私有财产”、“当心狗”、“私人住宅”、“禁止停车”等标志),特别提醒(缩小或部分遮挡入口、改变入户道路颜色或纹理等),加强人员安保(安保巡逻或设置保安岗亭等)等,这主要在奥克兰地区。另一种是新西兰风格(Kiwi-style)的封闭式小区,这种小区兼具开放和封闭两种特征,具体表现为:(1)“象征式封闭”,门禁是一种威慑而不是屏障,很多封闭社区的门或者墙很容易越过从而进入小区;(2)越靠近公共街道小区的封闭特征越明显,公共区域的封闭更多的是为了阻碍车的进入而不是阻碍人的进入;(3)门、墙、栅栏以及其他障碍物更多的是彰显财产私有而不是保障安全;(4)大门、车库门等设计样式令人感到亲切,释放出允许访问的信号。
△俄罗斯——封闭式小区和开放式小区并存。“超级街区”理念下的封闭小区。前苏联城市规划采取“超级街区”的理念,具有大尺度、内向型空间特征,街区尺度一般为500米╳500米,很多机关大院、封闭式小区就是在那个时候建成的。开放式住宅小区是目前的主要居住形态。俄罗斯的传统居住方式就是临街而居,既舒适又能速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大部分城市古城内部几乎没有小区,大多是临街的独立居民楼,居民楼的设计、规划、修缮等都要考虑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让更多人尽快有房住,前苏联多快好省地大造板式楼,这些大片住宅小区没有大门,也没有单独设立的保安,但有防止外面车辆随便进入的道闸,楼门口装有对讲系统或密码锁。目前在俄罗斯,只有在外交公寓和一些高档小区才设有围栏和保安,需要出示相关证件进行严格检查。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罗斯许多学校都增加了门禁系统,居民小区则增加摄像头来提升安全保障。
从美国、新西兰和俄罗斯来看,具有开放特征的小区是目前主要的居住形态,封闭式社区也在逐渐打开中。对我国而言,新建开放式小区、封闭式社区逐渐打开是未来必然,但应当关注安全、安静、物权、公共服务、新型生活方式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