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长安城主要分为三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皇室家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所在地,外郭城分布着居民区、商业区和寺塔等。
长安外郭城经社科院考古所实测,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84.1平方千米;宫城东西2820.3米,南北1492.1米,面积4.21平方千米(为外郭城的1/20);皇城东西2820.3米,南北1843.6米,面积5.2平方千米。唐朝长安城东西走向有14条街道,南北走向有11条街道,划分出108坊,每坊居住近万人,号称108坊,实际上有110坊,是世界上首个百万人口的都城。
唐长安城选址于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以南。
除龙首原外,长安城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长安城东南的高地便是著名的乐游原。
“远远望去就像是在城中凭空隆起一片平头山丘。这片山丘叫作乐游原,上有宣平、新昌、升平、升道四坊,可以俯瞰整个城区。灰白色的坊墙沿山坡逶迤而展,墙角遍植玫瑰、苜蓿,更有满原的绿柳,春夏之时极为烂漫,景致绝佳。”
长安周边主要水系有八条,因此有“八水绕长安”只说。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渭河黄河一大支流,其余七条河流注入渭河。

唐长安选址宫城于龙首原,宫城主要由“三大内”组成。分别是“大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兴庆宫始建于玄宗朝。唐玄宗看中龙首渠旁边一片水泽,取名龙池,在此建兴庆宫。兴庆宫的西南角就是著名的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关于兴庆宫,小说中也有一段精彩描述介绍其来龙去脉:
“兴庆宫的龙池,在长安城中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景致。早在武后临朝之年,这里只是万年县中的普通一坊,叫作隆庆坊。隆庆坊里有一口水井,突然无故喷涌,清水疯漫不止,一夜之间淹没了方圆数亩的土地,此处沦为一大片水泽。日出之时,往往有雾气升腾,景色极美。长安城的望气之士认为这是一个风水佳地,坊间更有私传,说水泊升龙气。于是李氏皇族的成员纷纷搬到这片水泽旁边居住,其中就包括了当今圣上李隆基。
后来天子践祚,把隆庆池改名为龙池,以示龙兴之兆。这一下子,龙池旁边的宗亲们都不敢久居,纷纷献出宅邸。天子便以龙池为核心,兼并数坊,修起了兴庆宫。”
“长安外郭的城墙高约四丈,用上好的黄土两次夯成。其四角与十二座城门附近,还特意用包砖加强过。在外郭城墙的根部,还围有一圈宽三丈、深二丈的护城河。护城河的河水来自广通、永安、龙首三大渠,冬季水枯,但始终能保持一丈多高的水位。长安人闲来无事,会跑来河边钓个鱼什么的。守军对此并不禁止,只是不许洗澡或洗衣服,防止被外藩使者看到,有碍观瞻。”
本节选取剧中出镜率最高的坊之一平康坊进行介绍,毕竟剧中林九郎(原型宰相李林甫)的居所、葛老地下城以及守捉郎的书肆均位于平康坊。唐代坊居住人口可达上万人,坊内用地功能高度混合,并不只有单纯的居住功能,不出坊门可以满足基本物质和文化需求。从空间尺度和用地功能上看,与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十五分钟生活圈”相当;从坊的居住人口规模看,则接近“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毕竟唐代没有如今动辄30层的塔楼式住宅。 “平康坊虽然称坊,内里布局却与寻常坊内截然不同。张小敬一行从北门进入,向左一转,前方共有北、中、南三条曲巷,三处圆月拱门分列而立,绫罗挂边,粉檐白壁,分别绘着牡丹、桃花和柳枝。平康里三巷之中,南曲、中曲皆是优妓,来往多是官宦士人、王公贵族;靠近坊墙的北曲,也叫一曲,来的多是寻常百姓、小富商人或赴京的穷举子、选人之类,环境等而下之。从布局便看得出来:南曲多是霄台林立;中曲多是独院别所,还有一条曲水蜿蜒其中;只有北曲这里分成几十栋高高低低的彩楼,排列纷乱。三曲泾渭分明,一目了然。…宅院像是出自军匠之手,建筑样式几乎一样,排列严整,都是三进七房。唯一能把它们区分开来的,是每一处中庭高高飘飘起的鸟兽旗麾:有熊有虎,有隼有蛟,没有重复的——这正是十位节度使设在长安的留后院,每个院的旗麾,都与节度使的军号相应和,一看便知是哪家节度使的院子。而留后院的对面街里,则是杂七杂八的一溜商铺,都是珍珠宝石、香料、金银器、丝织、漆物之类的奢侈品铺子。留后院每年在京中采购大量礼品,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