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的文化遗产日,《人民日报》重刊习总书记在福建指导工作时撰写的《福州古厝》序,在福建、福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把文化遗产保护、名城保护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高度。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举行了福建全球推介活动。活动以“新时代的中国:生态福建 丝路扬帆”为主题,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长期以来,清华同衡深度参与福建省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在福州、泉州、武夷山、宁德、平潭、漳州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在地经验,持续陪伴、守护着福建的文化遗产。本系列文章将陆续分享我们在福建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海峡西侧,福建省漳州市所辖龙海市与漳浦县毗连的滨海地带,东北部紧邻厦门经济特区和台湾省金门县。
2001年3月6日,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列入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单。为建设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将保护地质遗迹同发展地方经济统一起来,2001年3月,应漳州市人民政府委托,由中国旅游地学会会长陈安泽组织,启动了《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1),该规划是由李同德(清华同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规划研究所资深所长)主持、地质专家陈兆棉等参与编制的我国首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为之后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提供了范例,具有开创性意义。
《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1)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自2003年10月揭碑开园以来,按照《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1)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更好的指导公园建设和管理,漳州市政府于2013年5月正式邀请北京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规划研究所团队承接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工作。本次规划着力加强被列入“中国最美海岛”的林进屿、南碇岛以及修复鱼鳞石采石坑、保护与利用玄武岩石柱群等地质遗迹景观,最终将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海滨与海岛的地质旅游科普胜地。
规划团队由遗产中心地学所副所长翟林带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理力学研究所专家,以及生态学、旅游规划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公园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于2014年10月完成本项目,顺利通过规划评审。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新生代火山地质地貌与滨海海蚀地貌为主,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地质公园,为公众提供较高科学品位的科考、科普教育和观光休闲基地。
本公园是中国东部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对研究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历史、构造机制有重要意义,也是大众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重要窗口。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滨海地区,发育有大面积的玄武岩海蚀地貌,公园完好地保存有完整的火山口、火山喷气口群和玄武岩构成的巨型柱状节理等典型火山机构以及新生代玄武岩地层剖面,具有极高的火山地质学、地貌学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项目组对公园与国内外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质公园具有滨海火山构造的稀有性和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海潮海浪的冲刷使得滨海潮间带的火山作用遗迹清晰可见;
②火山岩成分为研究地球深层岩浆组成提供直接证据;
③盾状火山口、低平火山口、隐爆穹形构造、柱状节理、西瓜皮状节理及熔岩珊瑚等多样的火山构造与熔岩景观;
④与岩浆无直接关系的罕见“无根喷气口”。
本公园也是国内外火山地质遗迹的典型代表:
①陆缘裂陷带火山活动的典型代表;
②反映地幔岩浆状态及火山作用过程的典型火山岩成分;
③教科书式的火山口—火山颈及充填物形态;
④牛头山玄武岩剖面是佛昙组典型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区完好的保存了新近纪陆缘断裂带上形式多样的火山地质遗迹,系统完整、界面清楚的火山岩地层剖面以及岩浆携带到地表的深源铁镁质角砾,清晰的展现充填物的先后次序。是研究新生代以来台湾海峡地区地层结构、演化以及地球深部构造和环太平洋火山活动成因机制的最理想地区。
到公园旅游的人们除了可以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可以欣赏到周围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公园范围内不但拥有典型的火山岩地貌,还拥有陆相熔岩景观,以及水下熔岩景观;既有熔岩台地,也有墙(脉)状熔岩景观;岩石中既有壳源角砾,也有幔源角砾及辉石巨晶;游人可以在此感受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独有的魅力。公园内的森林、海洋、奇石、海滩,组成自然界最具动感和变幻的壮丽画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很高的观赏性。
公园内构造形迹多样,是一个典型的地质博物馆,可作为中小学校的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地质公园对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向民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增强其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漳州滨海火山地质遗迹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科研考察、旅游观赏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功能价值。地质公园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2007年南碇岛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
根据公园的地质遗迹分布情况及地质遗迹价值等相关因素,规划公园分为香山-牛头山园区、鱼鳞石园区两大园区。总体布局为两大园区东西相对,整体沿海岸线呈东北向带状分布。
香山-牛头山园区:
香山-牛头山园区为公园主园区,面积56.08平方千米。园区以火山地貌及海蚀地貌为主,包含两个无人岛屿和附近海域,其中南碇岛约140万根玄武岩柱状节理堪称世界奇景。
鱼鳞石园区:
鱼鳞石园区面积5.26平方千米。园区内主要为火山地貌玄武岩柱状节理群,节理石柱截面直径可达1米以上,规模巨大,世界罕见。同时还分布大面积的花岗岩石蛋地貌景观以及水体景观。
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分为:
一级保护区--主要范围包括南碇岛整座岛屿,保护对象为南碇岛发状玄武岩石柱群;
二级保护区—包括香山、牛头山、林进屿、整尾、鱼鳞石5个保护片区,分布于两大园区中;
三级保护区—包括景区沿岸石滩、沙滩、海岸线内二级堆积阶地范围以及林进屿及南碇岛环岛500米海域等区域。
各级保护区均严禁各种采石、采矿、采伐、放牧、取沙、采伐、养殖等活动;未经主管部门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采掘和其它勘查活动。
一级保护区内南碇岛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考人员登岛实施科考活动,普通游客只能以乘坐游船的形式进行海上环岛游。二级保护区按规划建设必要的旅游设施,并需相关部门批准;牛头山古火山口、“西瓜皮构造”、穹形褶皱等特殊地质遗迹,要设置围(护)栏,避免游客触摸受损。三级保护区可设立适量的地学旅游服务设施,禁止安排与园区环境不协调的设施,不允许建设宾馆、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目前公园已经成为漳州市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逐步与厦门鼓浪屿、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及东山岛等周边知名景区建立了跨区域协作,形成多样化的游览线路,进一步提高了区域旅游影响力,成为福建省不可忽视的旅游圣地。通过对火山地质遗迹保护重要性的不断深化宣传,使广大游客了解漳州滨海火山地质遗迹的科学内涵,增强青少年探索求知精神、爱国主义和环境保护意识。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保存完好,世界罕见,经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等实地考察后均给与了高度评价。为了公园今后更好的发展,漳州市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筹备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工作,使公园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内容及图片由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