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土地资源、大气环境和生态等数据叠加分析,通过加权计算得到相应指标以集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同时,综合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数据以集成评价国土空间适宜性程度。
(2)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础上,综合分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不同地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压力。
(3)进行城市地区、农业区、生态保护区等区域的专项评价和适宜性开发方向决策。
(4)按土地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分析优质耕地、天然牧草地、生态红线区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建设的影响。按对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将因素分为两类:强限制性因子与较强限制性因子,并进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5)根据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将建设开发适宜性划分为:最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和特别不适宜四类。其中,不受强限制性因子约束、且非强限制性因子分值最高的区域,为最适宜开发的区域。
(6)运用分区结果和现状建设空间面积数据,计算极限开发强度、现状开发强度等指标,最终得出现状建设用地布局匹配度。
(7)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目标数,以及规划年增用地量,对现状建设用地布局匹配度进行偏离度计算,得到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
根据这个指数,将评价结果划分为:超载、临界和可载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