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公众号
◆ ◆ ◆ ◆
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
— 2019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暨“中晟杯”设计竞赛
作者:翟斌庆,周 典
由西安交通大学、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承办的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2019 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暨“中晟杯”设计竞赛于2019年6月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田家炳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为促进西部地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解决西部城乡人居环境的问题,西部九所高校(长安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疆大学和云南大学)与《规划师》杂志社按照“自愿、平等、共赢”的原则,设立了跨地域、跨学科的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2019年增加了西华大学)。本次设计竞赛设置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方向的竞赛项目,以期为参赛院校师生创建一个跨界开放、共生共享、协同融合的交流平台,加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互动创新。
本次设计竞赛的主题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旨在探究如何从规划/建筑/景观的视角看待快速城市发展中的工业遗产区,引导参赛学生利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复杂现状,创建一个合乎当地社区现代化发展需求,并具有工业遗产区特色的城市地段。竞赛自2019年3月4日开始,至6月1日进入终期汇报,历时近3个月。来自西部九校的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3个专业共计约134名学生、33名指导教师参加了本次竞赛。竞赛分为开题调研、中期汇报和终期汇报3个阶段。在终期汇报中,有64组学生参与答辩,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
在颁奖仪式上,评委专家对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及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翟斌庆教授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对到会嘉宾及参赛师生表示了感谢,同时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委员会宣布下年度竞赛的承办学校为云南大学。
衔城织筑
—— 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的活化与再生
建筑学专业一等奖
学校:西安交通大学
学生:张建旗,沈育辉,Linda Migliorati
指导教师:翟斌庆,王赞社
设计说明
交织指纵横交错或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语出清朝钱谦益的《罗延光授文林郎制》:“传遽交织,而野无劳人”。学习使用“缝合城市”的概念,通过交织城市的手法,从空间、交通、产业及人群上打破基地现有东西阻断、南北沟通不畅的局面。
纺织城区域在城市肌理上已呈现出城市碎片的形态,并正在进一步引发周边居住区及半坡历史博物馆间的不协调。因此,本次方案提出“交织城市”的理念,希望通过整合一系列措施,将已经破碎的城市空间重新缝合。这不仅是用连接物将各个碎片中的空间简单地连接在一起,达到一个物理空间的融合,还是以纺织城艺术区为发展起点,通过设计激发周边区域的活力,最终振兴整个纺织城片区。方案运用“交织城市”的设计理念,从城市交通空间的角度出发,分为交织城市空间、交织城市产业和交织城市人群3个层次,从整个片区的规划设计出发,对整个纺织城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对三厂和四厂进行城市维度的深入设计,并在其中针对三厂和用地现存的高层建筑进行建筑单体方案改造设计。此外,方案结合有效的外环境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现实使用需求。
教师评语
该方案从纺织城工业遗产区的具体问题出发,梳理了目前地块中建筑密度高、旧工业建筑遗存量大、地块内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以及目前用地的更新改造策略过于碎片化(一块地出一个策略的做法)、整个用地缺乏城市设计的总体引领等问题,并结合西安市灞桥区现有上位规划,提出了“衔城织筑”的规划设计理念,对整个用地布局,以及地块与周边关系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对周边现有住户及居住环境的调研,在地块上设计了若干条方便联系旧厂区两侧住户的通道,同时通过厂区内部由北至南的纵向绿化通廊,使整个厂区演变为周边居民的公共生活、工作与活动中心,借此进一步激活方案赋予旧厂房的多项新功能。旧工业厂房单体建筑的保护与再生利用方案充分保留和延续了工业建筑及其环境的特点,既巧妙地解决了满足新功能的问题,又使更新改造后的建筑在尺度和空间组合等方面具有现代建筑的特点。
织城新记
——基于城市共同体概念的纺织城工业遗址破闭与重构
学校:长安大学
学生:张翼飞,李乐灿
指导教师:张 磊,鲁子良
织城,一是指纺织城,二是指运用“织”的手段联系了建筑的形态、空间及文化创意综合体中的三类参与者 — 居民、游客和艺术家的关系,试图修复和重建已经崩坏的纺织城共同体。在形态上,设计将平直的锯齿屋顶进行解构,变异成为曲面带状屋顶、入口雨棚和螺旋坡道等形态,其中曲面带状屋顶相互交织,其限定的空间紧密联系着建筑的各种功能。建筑的各个功能节点插入锥形体块,既打破了厂房低矮的立面,又起到了拔风作用以改善建筑微气候。人们既可以在锯齿屋面上进行交流、种植及散步等活动,也可以通过锥形体块和建筑四周的坡道上上下下,形成有趣的空间体验。
设计也考虑了建筑节能问题,利用种植屋面、落水系统、海绵城市系统、箱形基础蓄水池和中水回收系统等组成完整的雨水回收利用体系,锯齿屋面局部增设了光伏板,同时设计中考虑了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及建筑的通风和拔风。
首先,该设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纺织城的现状出发,不是去寻找纺织城的记忆,而是面向现实与未来,从人的视角出发,以“共同体”作为概念依据,试图在城市化背景下唤醒这个萎靡不振的区域的生机,使其拥抱时代。其次,该设计提出了使用解构的手法将厂房从中间破开分割成不同的几块,以不同人流的来向作为依据赋予其功能和活动,再用编织的方式串联重构各个空间。通过宏观城市角度区域功能设计、中观建筑策划及功能规划、微观建筑流线及细部设计,让整个纺织城消亡的封闭的“共同体”演进成为新生的开放的共同体,即完整的居民生活圈。再次,该设计对于厂房意向及周边苏式住宅区的空间进行归纳提取,使用得当的处理手法,有破有立,有减法,有加法,让改造后的建筑既能回望历史,又能吐故纳新。最后,该设计回应了建筑之于城市、人之于建筑、自然之于建筑等的意义,通过一系列节点构造和绿色技术的支撑让建筑更完整,更具有落地性,也让整个设计更加饱满立体,完成了对于纺织城“共同体”的破闭和重构。
双面纺城
— 可选择跨界地带
学校:西南交通大学
学生:刘 通,刘静怡
指导教师:王 侃
纺织城旧有厂区日渐凋敝,周边多样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并没有给现有纺织城带来效益。城市空间与废弃工厂未能很好整合,如何将纺织城的有利因素(即纺织城的混杂性)高效组织起来,打通不同要素之间的隔阂,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两轴一带”的城市设计策略和中介空间的引入打通在地居民、创客、游客之间的任督二脉,使其有机跨界;整合现有场地流线状态,将不同人群的流线网路编入场地地形,使得不同人群的流线网路叠加后,得到重叠率最高的可跨界界面;按照不同人群的重叠比例,赋予可跨界界面功能和空间内涵,形成规划设计范围内的3个主要跨界线索,从而构成可持续的生态网络。
该设计以纺织城的三类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周边在地要素,将三类主要人群作为设计线索,通过中介空间的空间操作策略对厂房进行改造,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另外,在具体的建筑操作层面,该设计利用原有三厂界面的区域,建立纺织文化博物馆以延续新旧场所记忆,整合现有业态,提供混合的互动空间,改善在地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该设计将城市中介空间作为工业遗产更新的重构策略,开辟出了一种新的工业遗产改造方式,完善了原有单一利用模式的缺陷,促使工业遗产得以综合利用和高效开发。
弹性·弥合
——弹性城市视角下的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区保护更新规划
城乡规划专业一等奖
学生:于海跃,王 雅
指导教师:余侃华,张 薇
随着城市记忆日益得到重视,近现代工业遗产成为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纺织城工业遗产区作为西安市近现代历史的承载者和纺织工业兴衰的见证者,其发展面临着产业衰落、文化流失、道路不畅及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规划从“强调与时代接轨的适应性”和“突出工业特色的异质性”两个方向出发,引入弹性城市概念,从文化、生态、社会、产业4个层面分别提出更新机制和发展策略。在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转型中,抓住人群需求和物质空间的主要矛盾,解决场地现存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改造修复,结合新媒体平台加盟和互动体验式经济投入,带动场域活力提升,形成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纺织特色与时尚潮流互补、场所精神与创新活力共存的纺织城中心商业游览区。
该规划从文化彰显和经济提升两个维度创造纺织活力新区,通过从文化、生态、社会、产业4个方面提出更新机制和实施策略,激活纺织城无限创新生机与文化魅力。就规划目标而言,规划将纺织城中心区打造成为带动片区发展的经济引擎;就人群需求而言,规划保留了诸多纺织城工业元素,弘扬场所精神,同时营造丰富的交流空间和多样的慢性系统。除此之外,规划通过生态技术的引入和网络电商的介入,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打造串联城市功能的“绿色共生系统”和拓展服务覆盖的“新媒体产业平台”。工业特色体验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契合,在跨维度的空间中寻找系统性的城市问题解决方式,通过保护历史遗迹让城市重焕活力。
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区的保护与再生利用设计
风景园林专业一等奖
学生:时文君,陈碧莹
指导教师:白 骅,刘子轩,申一彤
纺织城从1953年开始建设,经历了辉煌与挫折,最终在1995年衰落,如今的纺织城三厂人群不见了、机械的轰鸣声消失了 — 它是残毁的建筑与衰败的荒地。设计计划让纺织城三厂重新焕发活力,使其具备不同于以往的功能与色彩。王小波曾说过: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设计梳理场地绿地空间与建筑空间,通过竖向连接的设计,将屋顶空间与地面空间联系起来,结合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对场地的需求,将纺织城国棉三厂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充满诗意及遐想的多功能、多维度的立体景观空间。
该方案从多维度的景观设计出发,主题构思较为新颖,发掘了纺织城场地在景观改造方面的潜质,巧妙运用了老厂房建筑的室内空间与屋顶的空间。通过发掘厂房内外不同的空间形式来置入相对应的竖向连接,通过不同维度的设计手法将地面与屋顶联系起来。该方案同时涉及了建筑、规划、景观,不仅活化了厂区闲置空地,还活化了厂房建筑,对纺织城今后的改造具有参考意义。
我国现今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工业建筑物大片的拆除重建,在消除城市群体记忆和工业文明痕迹的同时,带来的是对城市极大的负面影响。再生设计应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对废弃业园区的景观重塑进行设计方法研究,使废弃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成为具有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型城市景观空间,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来源:2019年13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9年13期
《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2019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暨“中晟杯”设计竞赛》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规划师论坛2】乡村土地利用的多元主体“利益制衡”机制及实践
【规划师论坛3】广州乡村治理的变迁、异化与新趋势
【规划师论坛4】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策略
【规划师论坛5】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