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视频 不容错过
一周时间、若干次工作会议、若干次现场考察及补充调研,近百张设计草图,无数次的小组讨论......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7月27日,“宜居姚坊门”省级宜居示范街区暑期工作营迎来了开放日。从上午10点开始,五组作品展板被摆放在栖霞区文化馆的一楼和四楼,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的驻足围观。
自发前来的热心居民
下午2点,成果现场展示暨闭营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由研究中心主任姚秀利主持,研究中心规划师索超介绍了本次工作营开展情况。总规划师袁锦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承慧、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福勇、副总工程师刘小钊应邀作点评专家,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张鑑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开放日活动。
专家、居民、同学济济一堂
工作营五支队伍分别进行了方案汇报。经过抽签,E组同学首先亮相,以《宜居“健身圈”——南京市栖霞区姚坊门街道社区微更新设计》为题做了介绍,他们考虑到让体育服务最快、最方便与居民“面对面”,满足居民体育生活需要,塑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串联、完善整体户外的零碎的绿地和广场,建立有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选取了一处绿地空间进行建设改造,让其成为适合周边居民休憩、运动的有意义的公园绿地。
E组同学打造“宜居建设圈”
A组同学以《为了那40%——金尧花园垃圾分类提升计划》为题,通过居民访谈、调研问卷等方法了解到居民对垃圾分类认识不足,年轻人的垃圾分类参与度低,分类垃圾点过少,分类不够彻底等现实问题。他们在设计中考虑不同类型人群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特征,结合垃圾运输流线和居民扔垃圾动线,不仅提出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软性激励建议,同时在空间改造上进行设计,在垃圾桶减量同时兼顾居民出行特征,并创新性地设计智能化垃圾桶促进“有车一族”进行垃圾分类工作。
A组同学优化垃圾分类成果
D组以《失忆·拾忆》为题,设计目标聚焦失忆老年人,旨在将宜居街区范围内的一条支路打造成唤醒老年人记忆的街道,设计对失忆老年人友好的街道,塑造有利于老年人记忆能力提升的疗愈空间,同时植入街区文化特征,唤醒居民对街区的文化记忆。
D组同学帮老年人找回记忆
B组同学汇报的题目是《融合·重塑——让通道变街道》,选址范围为金尧新村与佳邻美居之间的尧和中路街道空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现状人行不安全、停车有困难、空间不友好、街道不美观等问题,通过改造闲置、提升过街安全、增加儿童空间、改造公共空间、处理高差、停车空间、景观等策略,融合和重塑割裂的街道空间,将通道变为街道。
B组同学将通道变街道
最后,C组同学“脑洞大开”,详解《当菜市场遇见停车场》,他们以位于邻安路和尧景路交叉十字路口处为基地,根据现状情况和建设意图综合布置地块,用菜市场唤起生活的本质,给周边居民带去更美好的生活,把原本仅用于停车的低效空间变为集公共广场、特色商铺、创意菜市场和景观游园于一身的高效空间,让原本冰冷消极的空间与居民生活相互融合。
C组同学将消极空间改造成为具有复合功能的菜市场
汇报过程中,各组的小朋友们也没有闲着。E组王敬一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健身宜居圈”当中,将圈上的各种功能一一展现;A组的杨洋展示了自己创作的针对小朋友的垃圾分类手册和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垃圾分类桶;D组仇雅涵则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狗狗便便收集器”改善街道空间环境;B组梅家毓绘制了一处节点公园,在不宜人的景观设计中加入了小卖部、座椅、步道等人性化设施,形成充满人情味的街头绿地。
E组王敬一描绘“圈”上功能
A组杨洋展示自己绘制的垃圾分类手册
D组仇雅涵展示“狗狗便便收集器”
B组梅家毓展示自己设计的节点公园
汇报结束后,袁锦富总规划师、王承慧教授、张福勇副主任、刘小钊副总工程师分别对各组方案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各组在短时间内的劳动成果,各自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创意、超前、可行的解决方案很有针对性,也对后续方案如何继续深化提出了真知灼见。随后,专家组讨论评选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小组并分别进行颁奖。
袁锦富表示,此次暑期工作营非常有意义。随着宜居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工作营是对宜居城市建设很好的实践,短短一周时间每个组从不同角度阐释宜居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合作精神、设计功底和沟通能力,也表现出热爱生活、热心公益、关注细节和关爱弱势群体的优良品质,充分体现了活动的要义。他认为,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关注社区营造,转变规划师自上而下的传统思维方式,自下而上地开展工作,体现了规划师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有助于共同营造美好生活家园。
王承慧教授与获得第二名的A组同学合影
袁锦富总规划师与获得第一名的B组同学合影
最后,张鑑理事长为暑期工作营小小规划师颁发证书,并赠送亲自撰写的《我们的城市》一书。他认为,交通、垃圾分类、停车、休闲、景观......都是街区宜居的重要内容,宜居是街区建设的核心,周边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体验感是衡量街区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工作营里每个小组选取的题目和角度非常好,让规划师回归“以人为本”的本源,也让街区居民合理表达诉求。工作营的内容和形式有新意、创意、诗意,体现了满满的心意,大学生能够参与实践,小学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他希望,后续能采纳各方意见,将居民意见结合技术落实到规划设计中去,建设更加宜居的街区。
张鑑理事长为小小规划师们颁证并赠书
张鑑理事长与小朋友们合影
袁锦富总规划师为工作营寄语
张鑑理事长为工作营寄语
工作营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工作营导师们合影留念
文 / 蒋金亮、阎欣
图 / 曹旭超、朱佳佳
视频 / 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