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是周礼考工记中对于中国传统城市形制规定的一段描述。这些古老的形制决定了这里——国子监——北京城的心脏部位成为了延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同时这里也有北京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建筑——雍和宫。封建王朝的统治强制性的为这里叠加了宗教和教育的双层文化图层。如今的街道已经成为了北京城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的一种缩影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雍和宫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有别于其他寺庙,在乾隆这个富有创造力的皇帝的规划下,从整体到细部都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创造。如今这里依然作为北京城中重要的宗教场所,游人来来往往,无论是来参拜以求佛陀的庇护,亦或是单纯的来参观这里明清官式建筑的风姿,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周边街区,作为国子监街道周边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里衍生出了独特的宗教商业文化。
国子监
数百年来,国子监作为北京甚至整个中国的最高学府。它不仅仅是一所用来讲学的场所,同时也是举行儒家祭典的最高礼仪场所。能在这里留名青史成为了中国大部分文人的理想。
在明清几百年的历史中,所有重大的教育典礼都在国子监举行,在现代化的北京中,这些封建仪式当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对于“礼”的崇敬却持续传承了下来。北京的学校常常选择这里来举行学生们的毕业仪式或是成人礼,这种对仪式感的追求实际上成为了场所精神的延续。
高考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每年的六月七日这一天,附近考点的考生走入考场之后,他们的家长便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走向孔庙。他们会若有所思地站在街道上发呆,心中为孩子默默的祈祷。他们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也许是被这条街道独特的场所精神所吸引的吧。
采访
居住在这里的大爷在街道整改的过程中有一些独到见解。他表示,现在街道相比以前干净了许多,虽然有些吵闹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在改造中,要的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家各户在是秩序中凸显个性,在规则下有所区别。
通过这件店铺,老板在传统艺术与世俗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
街道店铺
在这里,用移动支付来购买这些古朴的工艺品和食品让人恍惚间体会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微妙交融。让人感受到国子监街并不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而是一条鲜活的延续着的街道,这里不仅有贩卖宗教用品和文化用品的大大小小的商铺,也有有古拙朴实的手工商店和充满创意的文创街道,沿着街道一路漫步,名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街巷中小小布景的惊艳一瞥,我们沿途与种种惊喜不期而遇。
夜晚
有意思的是,当夜晚来临,游客散去,此时的街道显示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气质。至此多重文化的叠加被渐渐剥离,复杂喧嚣的气氛逐渐散去,国子监街褪去繁复的妆容,只剩下了最纯粹的生活气息,商店逐渐结束了一天的营业,居住在主街道两边曲折隐秘的胡同中的住民成为了这条街道的主角。褪去了白日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的喧嚣,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北京仲夏的恬静和惬意,国子监街道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