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山景区保护提升展现红色文化
延安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也是革命圣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由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宝塔山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要求,延安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宝塔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项目占地86亩,建设总投资约7.4亿元,包括宝塔山周边山体环境的修复以及配套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及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广场的建设。项目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中的主要亮点如下:
一、缝合山水
以缝合山水、修复生态作为设计出发点,保留并修复场地内有价值的建筑遗存,让原有场地的记忆贯穿于整个设计中。针对滑塌的边坡、山体栈道、两侧岩石和窑洞滑塌等安全隐患进行加固处理,做好地质灾害治理、排洪及水土保持,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生态修复,重建原本受暴雨侵袭而支离破碎的山体生态,极大地改善并提升了景区的环境品质及安全性。
二、融入生态
项目系统梳理宝塔、山、河、城市界面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筑采用地景化的处理,完整的镶嵌于山水之间,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是作为山水缝合的媒介。建筑主体消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屋顶空间成为景区环境的一部分,起伏连续的屋顶空间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和广场,作为游客驻足、游览、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提供了最具仪式感的参观路线,强化了游客的体验感。
三、延续文脉
场地内的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新建建筑与原有窑洞融为一体。建筑材料采用当地黄砂岩,同时采用传统工法同色密缝砌筑。土黄色砂岩石块由当地工匠手工雕凿砌筑而成,在延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光影、质感及色彩变化。建筑的建造过程不仅保护并提升了当地传统建筑工艺,也为当地工匠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服务大众
项目完善了景区的服务及管理功能,不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展示、休息、书吧、咖啡厅等服务,还是整个景区的智慧管理、宣传展示、应急指挥和运行监控中心。新增地下停车场提供400个停车位,弥补了景区停车的不足。建筑屋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专门设置了与游客互动的静水景观和绿地广场,宝塔倒映在水中,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呈现出不同的氛围和景象。通过不同层次的平台、广场和院落,扩展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增强了建筑与人的互动。大面积的广场空间也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成为深受游客及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项目已于2019 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结合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宝塔山保护提升工作不仅修复了山体生态,消除了安全隐患,保护了传统历史文脉,也使“延安会客厅”成为了百姓生活休闲的好去处,受到当地市民和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改造前(左)
改造后(右)
泉州:古城金鱼巷微更新留住“古早味”
泉州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古城内藏匿着大量背街小巷,在传统快速化城市建设中逐渐衰败。如何使背街小巷重新焕发活力,泉州市以金鱼巷的微更新为入手点,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项目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濠沟墘,全长约270米,路面改造约1700平方米,古建筑外立面改造约 3000平方米(最大单体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总投资约892万元 。项目坚持“微干扰、低冲击”的原则,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总目标,在不改变原住民生活形态的前提下,开展了立面提升、管线下地、地面铺装、夜景优化、街道绿化、城市家具布置等工作,通过活化老城街巷,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片段,留住百姓的乡愁。项目的主要亮点如下:
一、专业工匠把关
为加强组织保障,成立项目工作小组,成员大都是古城当地专业人员,熟悉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同时,项目还邀请泉州修缮闽南古建筑的老工匠,包括来自惠安、南安、永春等地的木匠、石匠、泥水匠,大部分工匠年龄都在50岁以上,经验丰富。
二、展示闽南工艺
金鱼巷虽然只有短短的270米,但却在改造中囊括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包括海蛎壳水洗石、海蛎壳白灰粉刷、夯土墙、出砖入石、大小木作、木雕、石雕、泥塑等,无处不彰显着古香古色的闽南味。项目改造过程中共收集约10万块胭脂砖,年代集中在清代、民国时期,经过清洗、挑选等工序,最后才上墙垒砌。金鱼巷路面石板规格很高,大多来自晋江、石狮、惠安等地古建筑的门庭,都是历经多年踩踏而成的包浆老石板。更值得一提的是,金鱼巷中保留了为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公益演出的空间——南香阁,每晚都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欣赏泉州古韵,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市民徜徉古巷寄托乡愁的好去处。
三、细化管线布局
改造后的金鱼巷管线全部下地,实行雨污分流,地面增设鱼形盖板及线性排水沟,专门用于雨水收集、排放;同时,针对居民建筑裸露在外的水电表箱,统一用设计美观的箱罩花箱进行遮蔽处理,既减少安全隐患,又进一步增强美观效果。
四、提升街道景观
金鱼巷入口广场的店招牌统一为“水洗石底板+匾额”的样式,街巷内的店招牌全部换成木质匾额样式。道路沿途放置白石墩坐凳、条石坐凳等休闲设施,以供游客休息之用。通过夜景灯带、地埋灯、洗墙灯、射灯等各种照明方式,突出夜景建筑景观,点亮街巷景观空间。同时,在巷内的犄角旮旯空间,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种植紫竹、果树等多种观赏树种;还利用传统石头制马槽用来种植水生观赏植物,极大丰富金鱼巷的绿化景观。
五、做细群众工作
施工前,项目工作小组召集街道、社区、群众及商家代表召开项目改造介绍会,听取群众及商家诉求,动员各方积极参与改造工作。会后,街道、社区联合项目工作小组成员组成入户工作小组,逐户与业主详细沟通改造事项;施工期间,工作小组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碰到的群众问题。如有些困难群众因资金短缺影响项目立面改造进度,项目工作小组通过引导施工单位采取以修代租的形式帮助居民按原貌翻修房屋,既有效解决困难群众资金短缺,又保证项目整体推进。
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的指导下,历时半年的精雕细琢中,金鱼巷微改造不论是项目定位、施工安排,还在公众参与方式上,均积累一定的宝贵经验,将为其他老城区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舞台——南香阁
相关链接:
住建部:秦皇岛、西宁、洛阳、扬州双修工作彰显城市智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专栏
住建部:黄山、安顺、淮北双修试点进程成效显著│专栏
住建部:济南双修试点有进展有成效│专栏
打造古城保护3.0版本,泉州“古城双修”规划设计初步方案正式出炉!│要闻
住建部推动双修工作不忘初心 持续发力!披露第三批试点名单
住建部:泉州细化工作方案 确保双修试点成效│专栏
住建部:北京、南京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动态│专栏
试点即起点!南京“城市双修”准备这样“修”......
住建部:阿尔山市、西宁市全面开展双修试点工作│专栏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
住建部全面部署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要闻
全面开展“城市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住建部:各地快马加鞭推进双修工作│专栏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中规院驻场倾力支持 三亚“双修”项目顺利落实——“”开启现场系列报道
城市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