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微信号:LYCS_Architecture)
本文已获得授权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曾经发布了受到同学们极大欢迎的M.Arch 1(非建筑学学士申请建筑学硕士)作品分享,这一次满满干货又来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分享者都是来自于零壹城市的实习生们。每年都有许多小伙伴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选择来到我们这里实习,他们不但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生活中他们更是一群逗逼,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欢乐。
这次分享的都是M.Arch 2(建筑学学士申请建筑学硕士)的作品,虽然它们比不上M.Arch 1的作品来的脑洞大开,但是这些作品都是针对实际的案例进行设计的,完成度跟落地性都有着极大的提升,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些作品吧!

盛希晨,浙江大学建筑学学士,
现已申请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
杭州在从宋朝首都发展为今天的现代化都市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传统和现代的杂糅。虽然快速发展替升了建造能力,但是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市中心既有新建的大型建筑,也有留存的老旧小型建筑。
在这块基地周边,低矮的住宅区被大型建筑(商场和酒店)所包围。基地上有四座既存建筑:图书馆,艺术品市场和两座老式办公楼。这个项目旨在保存原有建筑的同时插入一个美术馆综合体去活化这个片区。美术馆综合体整合了展览空间、咖啡馆、商店、办公和餐饮等。整个美术馆建筑主体被架空,留下了底部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和空旷的遮蔽广场。保留的三个建筑提供结构支撑的同时,与新的美术馆功能也交织在一起。

这个新的美术馆距离地面9米,架空的底部创造出了一个了艺术品交易市场和空旷的有庇荫功能的广场。入口处的电梯连接了地面与美术馆,同时它也像对着住宅做了一个欢迎的“手势”,人们可以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流与活动。

由于美术馆交通流线是环形的,为了便于游客游览,美术馆中部设置了一个连接两个区块的中间走廊。 主入口旁还设置了三个次入口,为了服务于更多的使用者,它们被设置在了每两个旧建筑之间。

美术馆的室内设计也结合了新老建筑的特点。左边是城市视野和现代桁架结构,右边则保留了原始的砖砌结构。从屋顶扩散开的自然光线为展览馆提供了舒适的光环境。


陈睿昕,浙江大学建筑学学士,
现已成功申请英国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
台南一中围墙旁曾是个有水道的巷道空间,而如今水道已经成为地下不为人知的沟渠、垃圾回收站、庙宇、撞球馆、萝卜工厂等等与正式的学校、都市生活空间不相容的“地下”空间。设计师试图探究正式和“地下”(非正式)的矛盾,并找到它们的平衡点。这是变迁的河道历史、施工过程和材料的运用。

设计师从“逃学”的视角切入设计,她带着手持的机器模拟逃学的过程,攫取一连串从正式到地下的身体感知经验,探究正式和“地下”的矛盾。图片表现了设计师“逃学”路上的运动状态。她通过控制镜头和同学之间的相对速度及距离将空间表现出来。设计师认为台南一中老师的教育目的是期望学生能成功的进入大学,为此他们用围墙将这些“地下”的事物“隔绝”起来,设计师强调了这个边界并赋予了一个厚度,来缓解“正式”与“地下”这两个看起来势不两立的城市两方,右下方的图示表达了每个系统中“地下”和“正式”之间的转换关系,经过某一些环节(也就是设计师转换的赋予一个厚度)的缓冲,让正式与非正式城市共存。

周围的居民不断地用建筑“霸占”河道,而学校为了防止学生逃学也不断加高围墙,设计师利用这一点,在这里加高了围墙,看似是将学校的权利强化了,其实是在阻止这里的围墙逐渐将这个地下空间完全隔绝出人的视野,设计的缺口是为了给学生“正式”逃学的机会。

为了缓和正式和非正式的矛盾,设计师设计了一个K书中心。 过去k书中心在台湾是作为自习空间使用,现在因为它的家居设计较为私密,可被当做私人空间使用,所以学生在里面也可以做一些“地下的事情”,但是对于学校来说,k书中心这个身份又是合法的。所以在功能上创造了一个介于正式和地下之间角色的一个空间。 
王烨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学学士,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学硕士在读。

这是曾经被成为“城市的地下交通”的亚特兰大地下多层停车库,是不同文化和活动的中心。在停车场现有的顶部结构上进行改造,设计师将其设计成不同功能的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包括旱冰溜冰场和表演空间。为了强调轮滑项目的主导地位,设计师没有将场地分隔成两个公共空间,而是把传统的单一空间变形并分布在整个楼顶。同时,人字形屋顶在方向变化的时候尺寸规模不变,从而转换了内部空间。因为方向不同的三角形集合创造出有趣的照明条件,人们可以看见天花板每个时刻的光线变化。上层的空间的流线对应了下层滚轮溜冰场轨道的几何形状。这层楼两个楼梯连接的空间担任原有建筑和新增建筑之间的过渡功能。这个楼梯也定义了停车流线与溜冰场的流线。
董少骅,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建筑学学士,
现已成功申请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硕士。
图片描绘的是哥伦比亚曾经规模最大,如今则因为独特的海景优势成为第一旅游胜地的海港———Catagena。设计师对这里的一个废弃的海军基地进行研究改造,探索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
在对城市历史文化机理研究后,设计师对于旧城区许多能促成人流聚集的区域节点产生了很大兴趣,并简单称之为区域性激活。半边地图描绘了城市基本车流人群分布图。右半边的城市研究则着重针对区域性激活的四个不同节点:A. Santa Domingo城门,B. 24号街沿海公园,C. Catagena钟楼广场,D. Catagena中央公园。
随后设计师利用大轴测图描绘了这四个场景,并用不同颜色的解析图中建筑,交通,自然和人流在同一范围内的分布和作用。一系列分析后的结论则是:城市节点的区域性激活是以建筑和具体景点为锚定点展开,加以公园、植被绿化,海景为卖点,吸引了不同的商业贸易,包括正式的(如酒店,酒吧)以及非正式的(街道小生意),这一些先决条件吸引了游客,常住居民,以及车流的有秩序的集合,光顾,从而形成了区域的激活。设计师利用海军基地本身开阔视野和海景优势把街道进行延伸引导人们欣赏不同角度和高度上的的城市及海景,使这里形成旅游城市新兴的观光和商业中心地带。他构想了一张海边盘旋道路的图像,盘旋后道路中央则安插了锚定点—一个小型剧院,用来作为街区人流车流吸引的主要引力。周围规整的厂房则作为映衬出盘旋街道—锚定点的绿叶,是作为商业,餐厅和购物的载体。剧院前面的空地以及其他厂房前面的空间则可以安排作为绿化和小型公共空间。

轴侧图中能够清晰看到人流和车流的分布,每个建筑空间的具体作用和内容,以及自然风光和绿化在整个组合中的穿插。透视图则是一个直观的“延伸街道”的描述,一个具象的人与建筑与自然的组合。
俞洲,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建筑学学士在读。
设计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考虑了乡村与城市的区别,他认为区别的本质是信息获取的意识和能力的差异,基于这一理解,他设计了一个旨在拉近这一差异,将信息的变化带入村民生活的乡村文化中心。

设计师曾驻扎四川跟进震灾后重建的工程建筑项目,并在现场指挥村民搭建房屋。

在跟村民的交流中设计师发现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对于接受信息的程度有很大差距,为此他做了一份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居民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种,除了手机电视等常规方式外还有户外广告、公共屏幕、报纸等,而乡村居民接受信息渠道比较单一。所以他认为中国乡村和城市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乡村与城市居民对于信息的态度的不同。城市居民生活在一个信息充沛甚至过剩的环境中,自然养成了对于信息的重视和处理的能力,而乡村居民则不能。

为此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外形可以随着信息变化的建筑物,建筑的外立面每个圆形区域都代表了世界某一地区的某种信息。建筑通过不断变化的外形,在潜移默化之中向村民宣扬信息的存在,还有他们和千里之外世界的联系。

图书馆曲线的外形以一种多变但不具有侵略性的方式渗透进村民的生活,成为村民生活活动背景的一部分,辐射场地水系沿岸的广大居民。▲效果图


这是图书馆的木质模型。模型用简单的机械装置模拟了现实中由计算机控制的外形的变化过程。每一个木质的小圆盘下都有一个推杆,由弹性绳相互连接,模拟在现实中用计算机算法控制的外形曲面变化。在模型中这些推杆用黄铜套管固定。可以通过底部的操纵杆控制模型外表皮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