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行政区周围由内向外划分了四个环:内城环、城郊环、绿带环、环形的城市发展区。
内城环:主要是控制工业、改造城市街坊、降低人口密度,使中心城区压力向外转移;
城郊环:主要来重新组织城郊现状,控制人口密度和产业增加;
绿带环:是英国《绿带法》规定的伦敦农业和休憩区;在建成区的外围扩展16公里宽的绿带环,实行严格的开发控制,阻止城市过度蔓延;
环形的城市发展区:是建设新城和卫星城的备用地,接受伦敦内环疏散出来的过量人口。
依托1946年的《新城法》和1952年的《新城开发法》,伦敦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计划距离市中心50公里建9座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新城,以缓解伦敦市区压力,特别是对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居民、工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每座新城的人口在3万到12万之间。目前已建成8座。
但由于伦敦巨大的产业吸引力,居住在新城的人依然在伦敦市工作,新城最终沦为“睡城”。
于是,1969年,伦敦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建设了3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来破解“卫星睡城”难题,伦敦的城市人口规模终于得到控制。
在城市规划上,大伦敦规划有效地控制了伦敦市区的蔓延,引导产业和人口有组织地外迁。与此同时,又给伦敦带来了新的挑战:伦敦内城逐渐衰落。
2004年《伦敦空间战略》重新制定,发展和补充了伦敦下一级区域的发展框架,主要是利用土地的交易和管理力量推动其他同等战略的发展。
21世纪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伦敦重新认识到人口增长、核心区加密、紧凑的竖向开发方式,实际上更有利于城市发展。
因此在产业布局上,主动减负,布局高端产业,向创意之都转变。在1997年之后,伦敦就着力发展创意产业,如今创意产业已成为了伦敦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
此后的几十年内,伦敦一直致力于改善交通条件,完善新城的产业、基本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等,逐渐发展为如今的大伦敦。
虽然老城区也在不断更新改建,但整体来说,新城区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支撑了伦敦市今日的地位和发展格局。
2、大伦敦的管理体制
当前伦敦大都市区采取的管理体制是:大伦敦管理局——自治市——选区三级管理体制。
1986年“大伦敦议会”被英国中央政府废除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伦敦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定规划文件对城市发展进行协调,而是由大伦敦的33个郡政府分别制定自己的一体化发展规划。
各郡独自为政,导致伦敦整体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地区发展不均衡,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伦敦全民公决,居民以3:1的比例同意建立统一的“大伦敦管理局”,要求市长组织编制大伦敦发展战略规划,协调各区发展规划。
1999年《大伦敦政府法》通过,2000年重新恢复了大伦敦政府。
2000年5月, “大伦敦管理局”成员选举产生了,这些成员由市长和议会组成,每四年选举一次。那么这样,大伦敦政府就又重启了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
在英国,地方政府的权利和职能,是由议会赋予的,议会通过的法律是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必须遵照执行。
此后,英国政府一直在对规划体系和政策的制定不断调整,也一直在进行系统反思,特别是在1968年、1991年和2004年规划体系和内涵产生更加广泛的变化。
2004年大伦敦管理局发布了正式的伦敦规划,明确了伦敦成为欧洲主导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并提出了城市发展基本目标。之后,大伦敦管理局又分别制定了2008年、2011年及2016年伦敦规划。
我们把今天的内容小结一下:
伦敦都市圈,在各个阶段 制定的不同但却有效的规划,都起到了很重要作用。它是紧随着各阶段的空间战略规划 不断优化布局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下一期我们了解第四部分——伦敦都市圈规划的内容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