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城市日趋复杂的挑战和问题,有效利用智慧技术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与丹麦清洁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年度“中丹城市创新对话”会议于2019年6月19日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会议围绕“运用智慧解决方案实现绿色发展”的主题,聚焦气候适应性、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设计、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领域,重点关注政府部门如何联手商业机构推动智慧解决方案的孵化与应用。
中规院院长杨保军,丹麦副大使、丹麦使馆副馆长Helle Meinertz致开幕辞。中规院副院长李迅,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中规院经营管理处副处长胡京京,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丹麦使馆城市可持续发展行业参赞Per Boesgaard,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适应实验室总监Ole Larsen,丹麦清洁技术交流中心总监Peter B?gh Hansen,华为智慧城市部门王鹏,丹麦诺蒂奇工程设计咨询中国总经理马晶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邓烨,洛科威公司专业技术经理吕大鹏,安博戴水道公司中国区总监吕焕来,丹佛斯中国副总裁车巍等专家参会。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规划师尹强致闭幕辞。
会议主题演讲环节分上下午两个半场,分别由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丹麦清洁技术交流中心总监Peter B?gh Hansen主持。中丹两国专家学者分别在“智慧规划如何为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提供激励作用、企业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从规划、商业两个视角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
Helle Meinertz大使致开幕词
丹麦副大使发言
丹麦副大使、丹麦使馆副馆长 Helle Meinertz在致辞时表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各个城市的责任。这是因为,大气质量、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挑战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各个国家、各个城市都需要马上行动起来,跨境、跨产业、跨文化的合作都非常重要。哥本哈根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制定了最早的一份气候应对方案,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中和。今天我们要探讨气候适应、废水处理、能效节约、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等等话题,参与到全球和地区合作机制当中,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分享知识,运用高效工具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杨保军院长致开幕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发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首先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所蕴含的意境阐明了“中丹城市创新对话会议”召开的目的。他在致辞中提出,当今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创造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近些年来,丹麦清洁技术促使丹麦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导向下的城市建设成绩斐然,而中规院也在绿色技术和相关领域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丹双方专家齐聚北京,共同探讨运用智慧解决方案实现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将为双方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研究学者提供国际化视野与灵感,从而为城市绿色发展、为亲密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哥本哈根2025首项碳中和计划”
丹麦皇家大使馆城市可持续发展行业参赞Per Boesgaard演讲
什么是宜居城市?多年前,哥本哈根有了第一条自行车道,后来汽车拥有量增加,交通拥挤的问题日渐明显,哥本哈根政府就提出了打造骑行基础设施战略。现在骑行成为哥本哈根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这样安全环保、节约成本、锻炼身体,对气候也很友好。从骑行引入,丹麦使馆城市可持续发展行业参赞Per Boesgaard对《哥本哈根2025首项碳中和计划》做了介绍,比如降低能耗、提高自行车使用率等等,都是主要方面,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这个计划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一个工具,让所有人都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努力。”他说,在哥本哈根做规划,并非关注单一功能。城市看起来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有不同的特征和亮点,比如一座现代城市就要有地铁、有现代主义的建筑、有一些游乐场等等,也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愿望。
“绿色生态城市的中国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演讲
过去,中国走的是从摇篮进入坟墓,也就是说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填埋废弃物,这样一个线性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样一个模式必须要改变为从摇篮再回到摇篮这样一个循环的发展模式,这个新模式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结合中国生态新城的建设,提出绿色生态城市的中国方案: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全要素、全空间、全过程的绿色可持续。李迅院长说,哥本哈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其手指状的空间形态,指尖用TOD模式,指缝是绿地、水面、农田填进去,既实现了城乡结合,又是经典的TOD模式。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市方案将来还可以从理念体系、目标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示范体系五个方面构筑,要向国外学习,要多方协力、共同参与、标准引领、配套完善以及专业化、规模化。
“生活实验室:模拟观测智慧解决方案的实时应用”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适应实验室总监Ole Larsen演讲
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已经拖延了 50 年,而它的影响从未停止过,必须要立即行动起来,才能保证城市仍然富有竞争力。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丹麦实现了 GDP 增长与能耗增加的脱钩,到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建立在能源节约基础上。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适应实验室总监Ole Larsen在演讲中强调说,面临人口增长和全球气候挑战,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和气候适应能力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而这便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适应实验室的创办宗旨。其作用在于找寻问题解决过程中最后10%的难点或知识鸿沟,并通过跨专业的应对协同努力来快速地填补特定的知识空白。Ole分享了“生活实验室”的商业模式以及产品打造的成功经验。Ole总结说,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和信息的获取,比如GIS和雷达系统,而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商业模式来使用信息,最终解决棘手的城市问题。
“海绵城市概念在中国城镇的发展近况”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演讲
伴随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诸多城市问题快速显现,其中城市内涝和排水不畅极为严峻。从2013年起,这些问题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主管部门的积极推进。我国经过十多年对各国经验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这不仅是低影响开发的技术应用,更是城市管理上的一个整体理念。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中国的发展近况,对我国近些年的研究课题以及示范工程进行了介绍,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展示。最后,张全特别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实际上是如何有效开展多专业、多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希望所有行业同仁一起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改造城市空间, 创造智慧城市新基础设施”
华为智慧城市部门王鹏演讲
华为智慧城市部门王鹏以“改造城市空间,创造智慧城市新基础设施“为题作报告。他首先谈到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概念的三代演变,提出除了关注“大脑”的智慧城市项目,还要关注“神经系统”“感官系统”和“四肢”,这样才能利用技术去组织城市运行和发展,形成智慧城市的完整架构。关于这个完整的智能体应如何运行,王鹏首先分析了城市的痛点,之后详细阐释了从控制论角度思考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目标——即用以ICT 为核心的新技术方法对城市空间进行 CPS(信息物理系统)化改造。王鹏认为,整个智慧城市领域最核心的能力是“感知”,“感知网的建设,或者说对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是非常现实的需求,这也是所讲的城市新基础设施体系的核心”。王鹏随后展示了多个数字化改造的解决方案和实例,并且提出能够实现全域通信和感知网络的智能地下管网,将是智慧城市领域最大的潜在市场。
“设计视角: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再生性”
丹麦诺蒂奇工程设计咨询中国总经理马晶晶演讲
丹麦诺蒂奇工程设计咨询中国总经理马晶晶浓缩式地介绍了丹麦过去七十年、哥本哈根过去六十年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多维度规划方法,她从设计视角出发,提出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再生性。“作为规划师,怎样说服市长用多专业、多维度的视角来规划城市,从环境资源本底条件出发,帮助城市跨越发展瓶颈,提供更宜居的城市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多维度规划方法跟传统的规划方法有些不一样,要根据水、电、气、能源、交通、环境资源等各项需求为地块开发建立一个生态目标,这个目标是多元的,然后制定不同的规划路径。“我们会给政府非常明确的指标和规划方向,这个规划是一个弹性规划“。她还分享了在北京亮马桥的蓝绿方案。最后她希望规划师跳出专业限制,能够一起协同合作。
“社会视角:从绿色校园到绿色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邓烨演讲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基本单元,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的理念会促进我们向绿色社会创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邓烨从社会视角出发,谈了从绿色校园到绿色价值观的构建。他介绍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和新的评价体系,“从最早期的包括我们现在在执行的规范强调的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而今年将要实施的规范开始强调最大限度的高质量建筑,代表了中国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的转变。从单纯地追求能源节约到以人为本,强调建筑的品质和建筑的质量”。而从绿色校园到绿色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绿色的学校,怎样看待绿色学校?他认为应包括五化概念,包括人性化、本土化、长寿化、智慧化、低碳化。“未来绿色评价体系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绿色建筑到生态城市一直到和科技结合的智慧城市,我们希望通过学校这样一个很小的单元带动绿色建筑发展”。
“生态视角:城市设计中的绿色建筑实践与可持续性”
洛科威公司专业技术经理吕大鹏演讲
中国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1%,带来居住、交通、人口,食品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洛科威公司专业技术经理吕大鹏把他们总结为三大挑战:安全问题、绿色发展和健康问题、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他从生态视角,阐释了城市设计中的绿色建筑实践与可持续性,也分享了公司的实践案例。“装配式建筑的运动式发展,要搞清楚装配式建筑的出发点和理念,如果什么都搞装配式,不管是否合适,我觉得这种刮风式的运动不仅没有起到助推作用反而阻碍其发展。” 他认为不是所有新技术一定是绿色的,丹麦发展方式是一个缓慢增长的曲线,能耗缓慢下降,碳排放快速下降,这是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中丹双方如果能够技术共享才是共赢。
“中国黑臭水体治理政策与进展”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演讲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重点介绍了“中国黑臭水体治理政策与进展”。他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花这么多钱还有这么多黑臭水体?“过去快速城镇化建设对地下基础设施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地下没有污水管网,污水直接排放进入水体,这是造成水环境污染水体黑臭的根本原因。管网不完善导致雨水和污水管网混接错接、城市内源污染,都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污染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随后他介绍了解决思路,总结为20个字,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长治久清。“黑臭水体的治理,与今天的话题也非常契合,不再简单强调过去钢筋混凝土代表的灰色基础设施方案,而希望有以绿色和蓝色为代表的我们称之为绿色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是其中重要一块。”
“解决城市环境挑战新思路:水与空间的创新应用”
安博戴水道公司中国区总监吕焕来演讲
不光是中国城市“看海”,全球都在“看海”,城市内涝、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安博戴水道公司中国区总监吕焕来分享了“解决城市环境挑战新思路:水与空间的创新应用”。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以及水环境工程师,她很关注如何在城市环境挑战下,用系统的思维进行可持续的水系统管理。“向自然学习,将水系统和景观最巧妙地结合。”她从丹麦的案例开始,展示了企业如何利用多种工具箱为哥本哈根城区做出了具有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环境价值的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与水利模型。同时她还分享了天津文化中心和平谷东石桥河的成功经验,“我们希望把不同理念、可持续手法带入宜居城市当中。”
“‘丹麦能源童话’:区域能源的启示”
丹佛斯中国副总裁车巍演讲
“哥本哈根之所以有底气在2025年做到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的首都和城市,一个很重要基础是区域能源“。丹佛斯中国副总裁车巍谈到“丹麦能源童话”的根源在于,丹麦人理解绿色的本质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并且形成了“骨子里的”节能概念。GDP与能耗脱钩,正是中国非常需要的。车巍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能耗、供暖需求、制冷需求越来越大,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最大限度挖掘余热余能形成区域性能源利用。丹麦哥本哈根整个发电量的40%来自于垃圾焚烧,是循环经济的成功典范。他以辽宁本溪为例,介绍了这样的思路在中国获得的成功经验,“用更少的资源,来达到更多的目的”。
尹强总规划师致闭幕辞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规划师尹强致辞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规划师尹强在结束致辞中表示,今天围绕着气候问题、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等话题双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中丹双方通过这次对话也建立起了初步的业务联系。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动应用智慧解决方案实现绿色发展。真正的城市对话才刚刚开始!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