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这篇文章并不是教你画分析图时怎么去模仿案例,而是从“视觉习惯”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具备关于视觉怎样的基本常识。在作者看来,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绘制分析图的技巧才能得到质的改变。(我就知道你会直接收藏,就没有然后了……)
文 | 韦磊 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景观专业硕士
视觉习惯应该是每个平面设计师几乎都知道的基本常识,而似乎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具有。我个人认为,掌握些人类的视觉习惯特点,你画的图总不会太不堪。所谓“视觉习惯”,就是指我们的视觉是怎么观察事物的。很多时候,建筑师、景观师、规划师所要画的图并没有复杂到或者戏剧化到艺术家要达到的高度,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很基本的美感以及视觉常识。

关于“版式”:建立逻辑条理
这个“版式”,指的更像是经营构图。从大幅分析图与其他图纸的排版到多幅分析图的组合,再到每一个分析图的描绘,都包含在内。我们人眼在不同尺度上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如同海报一样,五米开外该看到啥,走到一米处该看到啥,半米处该看到啥都是需要设计的。很多设计师,总是担心别人看不清字,把所有的字都放得很大。结果就是五米开外看到了字,但是主体图像却被抢了风头。一张总平上如果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信息放大,总平原有的魅力就缩减了。因此,关于版式的最重要建议就是建立逻辑条理。
什么信息最重要,什么信息次要,都要理清,再反映在图面上。比如分析图,一般最重要的是分析的主体信息,其次是说明文字,再次是背景图片。于是,你就要想尽办法,让人第一眼看到分析主体部分,说明文字没必要放那么大,别人感兴趣了,会仔细看小一点的文字的,最后把底图的影响度降低,真正特别感兴趣的才会去看周围关系的。这样你就完成了一次视觉路线编排。通过图面信息,把人的视觉浏览路线整合到你所要传达的信息中去。
就拿我朋友@外方 提到的例子说:

这张平面很典型的设计了一条视觉浏览路线:从视觉中心橙色区域开始吸引眼球 ---> 再把视觉引导到靠近的区域,用鲜绿色点亮 ---> 紧接着你的眼球就会看到绿色中间那块深蓝色的区域,顺带着你注意到紧挨着的浅蓝色滨河带 ---> 主体颜色都看过后,你会发现左侧还有一排分析图,你开始可以放大仔细看他们 ---> 最后,如果你还感兴趣,你就可以看到最不吸引人的城市背景跟之前看到的区域间的链接。这种视觉观察过程,其实也是整个方案分析设计师想给你说明的过程:设计最重要的特色是橙色跟绿色的区域,紧挨着的蓝色区域我们也考虑了,不信你可以仔细看左侧的一排具体分析,再不信或者你要较真,你可以查查原有城市跟现有设计间的关系。
于是乎,你随便去Pinterest上找一张图,你都会发现其实每个大家认为漂亮的、高大上的图纸,无论是海报尺度、单页尺度,还是单一分析图尺度,都是做到了主次分明,精心设计了一条视觉浏览路线。

海报尺度的例子

单页尺度的例子

单一分析图尺度的例子

关于“色彩”:颜色对比突出主体
作为设计的基础,每个老师基本都会讲色彩。基本每一个老师都会说,我们用色彩三要素来定义一个色彩:色相,纯度,明度。但大部分老师没有说的,但是却很重要的是我们人眼对色相的不对等性的敏感。
这个对画分析图十分重要。我们画分析图时,常常会选个高纯度中明度的颜色(亮色)作为主色调,但是很少人发现人眼对亮黄色、亮红色、亮蓝色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人眼对明度比色相更敏感。黄色是众色相中明度最高的,因此黄色跟白色撘一起时,在大尺度上是看不出来的,黄色跟黑色的对比就比其他色相与黑色的对比来得更强烈。还有一种常见有效的推论是当你的突出对象调成白色或黑色都不突出时,无论调成什么颜色都不会突出了,你要做的只有调背景。在画分析图时,如果你不能确定所选颜色到底合不合适,请把它调成黑白模式。这时候明度的对比才是人眼最直接的感受,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改善构图平衡。
举个栗子:


从上面第一张图可以看出,这个方案中红色的构筑物是画面突出的重点。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通过红色跟绿色的对比色来达到的。其实并不是的,当我们把画面调成黑白,会发现更大的原因来自于红色的明度与浅绿色的明度产生的对比更大导致的。当我们把图中的绿色明度下调时则会发生这样的情景。


我们会发现,红色构筑物没有上一张那么突出了,绿色跟红色虽然对比强烈,但是绿色本身却也分散了红色的凸出感。但是这个感觉呢,很多人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明明红色跟绿色是对比色啊,按理说把绿色配红色,应该红色更突出啊。于是,当你把画面调成黑白你就发现原因了:由于人眼对明度更敏感,因此,在这样的构图下,红色区域并不会那么突出。
颜色的学问还有很多,这里只说对比一点,因为这对分析图突出主体的要求至关重要。

关于“文字”:直接的无衬线体更适合低调的配角角色
文字我的发言权其实不够,我对文字敏感度不高。但是也还可以勉强说一说。我觉得文字对于分析图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配角性。我们都知道,各种字体其实是有情绪、有个性的。然而,作为分析图中的文字,常常是作为配角出现的。因此,在选择字体时,请不要选择太过于强调个性的字体。我们的视觉会把装饰性强的衬线体看做更为有个性的,而更直接的无衬线体更适合低调的配角角色。(PS:在大面积篇幅中,由于衬线体的韵律感比无衬线体强,因此更适合阅读。)
就像刚才在“版式”、“色彩”说到的,分析图中的文字说明部分其实大多数扮演着比较次要的角色。因此,除了字体选择非个性的无衬线体外,字体字号会选比较小的,明度也适当调小,综合达到配角的作用。除了标题以外的文字,没有人会在第一眼就需要看到。他们不需要如此抢眼。字号小,明度高的字体同时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排版构成元素,可以好好利用。

在分析图这种简短性的文段中,左侧衬线体一般更适合当标题,右侧无衬线体一般适合当文体主体。比如下图:


关于“图表”:信息可视化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途径
图表是信息可视化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面对大量信息数据类型,信息可视化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途径。在各种PPT,报表,文本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基础图表。比如饼图、柱状图、泡状图等等。这些浩如烟海的基础图表在建筑设计的文本、汇报分析中也时不时地以配角方式出现。因此,我想快速从功能角度介绍下这些图表。
从功能上看,这些基础图表分成四大块:说明数据间关系的;说明数据间构成的;说明数据间对比的;说明数据间分布的。根据这最根本的功能需求,你可以在下列图中找到合适的图表:

Original Design by Andrew Abela, Redesign by Wei.
关于建筑设计“典型图表”:诸多图表应对应各自功能。
建筑师,景观师,规划师都知道形式与功能间的关系,然而常常忽略了诸多图表也是平面形式,应该有对应各自的功能。比如饼图适合表达系统内的百分比,折线图适合表达趋势等等。分析图表也是同样道理,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说明分析图表及适合功能。
1.平面分析图表:

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建筑设计分析图类型。这种分析图的优势是比例客观精确,用来交代场地关系或者平面布局关系有着绝对的优势。要说缺点,可能就是难出彩以及专业认知壁垒吧。(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看地图)
2.三维分析图表:

在二维平面上加上另一个维度的假象而做出的分析图。优点是更为直观传达数据信息,同时也更多地交代一些信息量(高度,环境,etc.)。但是,这种增加一个维度信息的视觉传达注定要舍弃掉一部分二维传达的信息(精确比例,视觉盲点,etc.)。因此,平面还是立体展示,取决于设计师你的选择。
3.分解分析图表:

这种分析图原本大量用于工业设计中,用以说明各个部件间的衔接构架方式。因此,它可以用于建筑分析图中,说明部件间的相互空间关系。类似的,在景观或者规划中,应用更多的就是千层饼式的分析图表。(麦克哈格以生态敏感层为底层的设计方法影响了一代景观设计)
4.阵列分析图表:

利用视觉习惯特点而设计的阵列图表,适合说明每个单体之间的细微比较。因此,这种分析图在建筑分析图中具有多种应用功能。比如,可以利用每个单体间变化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设计过程;可以利用每个单体间的形态区别来分析空间多样性;可以利用每个单体间的强调部分区别来分析空间构成等等。
5.大数据分析图表:

这种分析图表的优势在于其涵盖宏观及微观两个尺度的数据。因此,它即可以说明整体趋势,也可以精确表明每个点的信息数据信息。一般这种图表都是应用在前期宏观分析中,用以支撑设计逻辑的。
6.组合分析图表:

还有一种几乎成为定式的分析图表类就是混合以上提到的一些图标综合做成一个分析图。暂且把它们成为组合分析图表吧。这种组合分析图表不仅信息量巨大,并且容易营造综合观感亮眼的效果。其中比较常见且有名的要数James Corner 那堆拼贴分析图。从拼贴画吸取的创作方式把各种分析数据以及立面平面信息拼贴在一块,不仅传达数据信息更整体传达出一种炫酷的艺术气质。缺点也是明显的:难懂。
以上就是我对几种常见建筑分析图的功能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目之所及,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分析图都是整合了以上各种分析图表进行的再设计。那些揉拧作者个人风格以及视觉震撼感的大牛作品也是基于这些基础一步步累积的。


最后说一句就是,有很多朋友可能倾向于去模仿案例,但是我的建议是,大家在模仿之前先想想为什么这种信息用这种图面表达更好,而不是另一种。我相信,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能走得更远。

关于“制图”: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We can realize only what we can imagine”。 ----Marc Treib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脑袋比手重要,思考也比技巧重要。因此,软件技能其实我从来没有回答过,我更看重软件之上思考的能力。但是,光想不做那可是我大水瓶的原罪啊!所以,我来说说制图。
计算机图纸分为两种,位图跟矢量图。前者以像素作为基本单元,后者以控制点跟背后公式作为根基。二者各有优缺点,也有各自对应的软件。
除了跟大数据相关的分析图需要GH,GIS;拼贴类型相关的分析图需要PS;大部分分析图是以矢量图为主的。因此,对应的软件肯定是AI,CorelDRAW,Cad,PPT等等软件。这些软件里选一个上手就好,鉴于Adobe 公司 PS 的地位,AI 是更好的选择。可以快速的实现软件间文件的交叉使用,这样会大大提高效率。避免加班利器。

资源网上很多,善用 Google 跟 Pinterest 。至于技巧,无他,但手熟尔。最后,祝大家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分析图。
参考阅读:
1.《版面设计的原理》,[日]伊达千代 著,周淳 译,中信出版社,2011。
2.《色彩设计的原理》,[日]伊达千代 著,悦知文化 译,中信出版社,2011。
3.《文字设计的原理》,[日]伊达千代 / 内藤孝彦 著,悦知文化 译,中信出版社,2011。
4. Envisioning Information, Edward R. Tufte, Graphics Press, 1990.
5. Beautiful Evidence,Edward R. Tufte, Graphics Press, 2006.
文字|韦磊
编辑|张远博
校对|陶然
版权声明
本文原载于知乎,由作者韦磊授权有方发表。以上所有图源如无特殊表明,均来自 Pinterest。如需转载,请后台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
『最全面建筑旅行资讯』
微信号:行走中的建筑学(architravel)

△扫码或长按后点击
“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