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作者简介:
麻冰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城市规划师。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9年5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投稿信息详见文末
摘要:历史文化价值是历史城镇的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评估历史文化价值是编制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镇海潮文化、营城文化、名人文化和海盐文化四个方面价值的研究和文化遗存的挖掘,系统地论述了盐官古镇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格局风貌特色,并从维护自然历史环境、突出区域线性文化遗产、彰显古镇特色格局、延续传统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制定了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保护规划策略,以更好地保护盐官古镇,传承历史文脉。
关键词:古镇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策略;盐官古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11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5-0068-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2003年至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已陆续公布七批、共3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镇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针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也在逐步出台。200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被正式纳入法制化轨道[1],条例中对名镇的保护规划编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进一步细化了名镇的保护规划编制内容。这些法规和技术要求为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提出了一般性的框架和准则。对历史文化名镇价值的评估是对该城镇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和产生的重大影响所做的系统梳理、认知和总结,也是统一共识、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方法、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盐官古镇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南缘,隶属浙江省海宁市,紧邻钱塘江河口北岸,是著名的观潮胜地。盐官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海宁州(县)治。古镇内保存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的占鳌塔,明清时期重要的工程设施捍海石塘,清初帝王敕建的海神庙,江南皇家园林安澜园遗址,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故居等(见图1)。1991年,盐官古镇被浙江省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0年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图1 盐官古镇文物古迹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盐官古镇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占鳌塔、海神庙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古镇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却有所轻视,城墙、城门逐渐被拆毁,历史街巷或消失、或被改造拓宽,旧海宁县衙、安国寺、文庙等代表性公共建筑也被悉数拆除,古镇格局要素不断遭到破坏。新建建筑高度未得到有效控制,明清延续至今的古镇天际轮廓线及多条重要景观视廊也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如何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制定有效保护措施,是盐官古镇保护亟需解决的问题。
御潮观潮、地位扼要、景观独特、内涵丰富的海潮文化胜地杭嘉湖平原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产地,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至明清时杭嘉湖平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盐官旧无海患,宋以后钱塘江河口变迁,明清时盐官成为潮患的重灾区。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西南部略高向东北平原倾斜,盐官处于西南高地,一旦被淹,杭嘉湖苏松太常七郡均会被波及,危及“天下粮仓”的安全和江山社稷的稳固。因此,盐官成为明清时期防御潮患的重要地区,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关心盐官海塘的建设,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四次到盐官视察海塘建设情况。盐官海塘始筑年代不详,唐代为土堤,金元时为柴塘,后历代修筑技术不断改善,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开始修筑石塘[2]。盐官鱼鳞石塘建于公元1736年,全长1100米,建造技艺复杂,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工程技术价值。此外,古镇还留有海神庙、安澜园、乾隆海塘诗御碑、海宁州安民碑等众多与海塘建设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
钱塘江潮宏伟壮观,是享誉世界的独特景观。盐官是中国著名的观潮胜地,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志士仁贤前来观潮咏潮,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词墨宝,如北宋苏东坡的《钱江秋潮》、清乾隆皇帝的《观海潮歌》等。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主席也曾来盐官观潮,现占鳌塔西侧还保留有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观潮而建的中山亭。
在与钱江潮患长期卓绝的斗争中,盐官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观潮、御潮、祭潮密切相关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后人将其总结为“潮文化”。“潮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包括观潮的节日庆典、弄潮竞技、喊潮习俗、祭潮信仰、修筑海塘的传统手工艺、关于潮汐计算的民间知识,以及与潮相关的民间文学艺术等,是盐官地区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风貌的全面展示。
礼制营城、防御灾害、运河经济三重理念影响下的特色格局古镇现盐官古镇始建于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是唐、宋、明、清历代海宁州(县)治所在地,其格局深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城廓方正、形制规整,十字大街、棋盘路网”,充分反映了古代城郡礼制营城的思想。盐官古城历史上几经损毁,现古镇的基本格局延续于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重修的海宁州城。盐官古城城池方正,城垣共筑五门,东两门,分别为宣德门和春熙门,北为拱辰门、西为安戍门、南为镇海门;城内东西、南北两条主街十字相交,沟通四方城门,城内被十字街分为四个街坊,衙署位于古城中央,文庙位于南城,城隍庙位于北城,东西大街两侧分布古城重要管理机构,如镇抚司、布政司、河泊所、杭嘉湖道署等。古城内道路街巷纵横分隔、主次分明、方正平直(见图2)。

图2 盐官古镇明清格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盐官位于江南水网地区,隋代大运河贯通之后,经长安镇至盐官直抵钱塘江的上塘河是大运河的一条重要支线。盐官由于兼具内河水网、临江、濒海的地理优势,水运兴盛,是钱塘江南北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和海运中转地[3]。盐官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城镇,其格局也充分体现了运河城镇的典型特征,上塘河、下塘河、新塘河环绕古城并向外联系大运河和周边州府乡镇,古城有三处水门,分别位于拱辰门西、宣德门北和安戍门南,连接城内和城外水系,城内街河并行、水陆通达。现环城河保留完整,城内仅存仓前河一段河道,但街道走向依然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格局特征。
盐官是明清政府抵挡江潮灾害的防御重镇。潮务管理、海塘建设、海神祭祀等独特的职能也在盐官古城格局上有所体现。清雍正年间敕建的海神庙、古镇西北隅的安澜园、古镇城外的占鳌塔等都是盐官古城格局中重要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是御潮职能在古城格局中的反映。此外,清代为抵御潮患,采取“寓工于兵”的管理体质[4],在盐官城驻重兵,集护塘、修塘与防卫为一体,现古城内东南部留有南山营等地名,即为清代兵营所在地的地名遗存。
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史地学家、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5]。王国维先生出生于盐官,现古镇西南隅还保留有王国维故居。先生一生著作颇多,如《观堂集林》《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也有不少与故乡和潮涌相关的诗篇与佳作,其中《蝶恋花·观潮》《虞美人·夜潮》两首咏潮诗文最为知名。
盐官自古文风昌盛、崇文重教,早在隋唐时即立孔庙,南宋始建书院。清嘉庆年间创办著名的安澜书院,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成立海宁图书馆,是我国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
盐官历史上名人众多,代表性人物有:东晋《搜神记》作者干宝、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南宋理学家张九成、明代史学家谈迁、明代戏曲家陈与郊、清初名臣杨雍建、现代著名教育家郑晓沧、现代女作家陈学昭等。其中清代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三人均出自盐官陈家,官至宰相,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盐官古镇保留有众多名人遗迹,包括:陈阁老宅、杨兵部宅、陈邦彦故居、郑晓沧故居、陈学昭故居等。
基于上述对盐官古镇海潮文化、营城文化、名人文化和海盐文化价值的评估,以及相关代表性遗存的系统挖掘,规划从区域、古镇、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六个方面提出系统性的保护策略与措施。
保护控制与钱塘江潮形成和延续密切相关的自然历史环境保护盐官负海控江的自然地理环境。钱江潮涌是钱塘江口独特的自然景观,唐宋时期位于杭州,明清时期由于江道的迁移和江口地形的变化才转至盐官。据相关水利研究,钱塘江潮涌是东海潮波在钱塘江河口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水下沙坎是形成涌潮的必要条件,喇叭口状的平面外形是钱塘江口涌潮浩瀚壮观的主要原因[9]。钱江潮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应保护形成潮涌的地形地貌条件,钱塘江口周边新建的水利设施或进行填海建设等都应进行对潮涌影响的分析,对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严禁建设,若与防潮安全相关的项目,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减小对潮涌的影响。
盐官海塘是钱塘江海塘保存最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立足自身保护的同时,应加强对钱塘江海塘体系的整体保护。一方面加强对海塘相关遗存,如:备塘、备塘河、堡房等遗存的挖掘与保护;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建设沿江海塘景观绿道,以绿色、生态的景观连接与海塘相关的各类文化遗存。同时,在盐官境内建设钱塘江海塘博物馆,展示与海塘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海塘发展变迁、历代海塘工艺技术等相关内容,系统展示海塘文化。
依托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进一步挖掘盐官古镇内与运河文化相关的遗存,保护运河支线上塘河,保护古镇周围环绕的下塘河、新塘河、宁袁塘等反映盐官历史上“水系发达、通联八方”的江南水乡古镇特征。加强保护海宁州城水门遗址、堰瓦坝水闸遗迹等与古镇水运相关的遗存,挖掘文献记载的过塘行、东门码头、北门海运码头等相关遗迹并予以展示。
a.保护城址轮廓
盐官古镇城址轮廓清晰,现存北水城门及东北段夯土城墙,2000年后恢复宣德门和春熙门两座城门,已消失的城门和城墙的走向、位置均有迹可循,规划在建安路、仓河路、潮韵街与护城河之间,环城南路与东、西城路之间规划建设城墙遗址公园,通过长期的控制和建设,逐步形成连续的城址轮廓标识带,通过考古、历史研究与分析,确定城门和城墙位置,采用绿化、铺地、雕塑、标识牌等设计手法进行标识,与现有城门、城墙一起构成具有完整意向的城址轮廓。
b.保护城内水系
保护现状城内仅存的仓前河历史河道,保护河道现状尺度、埠头、古桥等要素,保护两侧街巷的尺度和河街相依的历史格局。恢复人民路西侧和春熙路南侧连接原西、北水城门的“丁字形”河道,通过建设景观步行道、设置绿化带等方式标识已消失的另外两条河道。
保护城内现状大小水塘,位于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的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外围的水塘不得随意填埋,应定期清理,保持水质清洁,结合水塘规划公共开放空间,提示古镇历史水系格局,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c.保护“棋盘型”街巷格局
重点保护古邑路、安劳弄、庙宫弄、北寺巷、醋坊巷、南寺巷、南门直街、钱家巷等现状尺度保存较好的街巷,严格保护街巷名称、尺度和走向,保护沿街界面的传统风貌。保护后街、回子巷、里巷、九庙前等名称、走向等未变,尺度和功能变化较大的街巷,保护现状街巷尺度和名称,两侧的建筑高度、风貌应与古镇整体风貌相协调。通过路牌、铺地、小品等方式重点标识敦庄路等反映古镇重要格局信息的街巷。
d.保护其他重要格局要素
保护海神庙、安澜园、城隍庙等重要格局要素。保护安澜园遗址及其南侧片区,控制该范围内的建筑密度、高度和形式,建设安澜园遗址公园,以绿化、景观、雕塑等多种形式提示园内重要建筑及景观,在遗址公园内建设遗址博物馆,可引入数字化虚拟影像等再现园林原貌,提升观赏体验。对海神庙周边建筑的高度和风貌予以控制,突出海神庙的总体格局和建筑特色,彰显其在古镇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已消失的县衙、文庙、安国寺等历史位置清晰的古镇重要格局信息,应考虑搬迁占用原址的单位,恢复和展示原有格局,利用为文化展示、文化旅游设施或开敞空间。
a.保护古镇的标志性景观和视线通廊
保护盐官古镇海神庙、安澜园、占鳌塔等标志性景观,对其周边范围的建设进行控制,周边建筑的色彩、形式应以淡雅、朴素风格为主,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不得对标志性景观产生影响。
保护占鳌塔和宣德门城楼两处古镇制高点,保护占鳌塔—海神庙、占鳌塔—安澜园、占鳌塔—南门直街、占鳌塔—宣德门城楼、宣德门城楼—古邑路等重要历史节点之间的视线通廊,控制视廊宽度为50米,视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得影响各视廊之间的景观视线联系,视廊两侧的建筑应注意建筑体量和风貌色彩的协调。保护占鳌塔—海塘—钱塘江之间观潮视域的通畅,视域范围内应控制建设,保证良好的通视状态。对古镇环城水系周边区域进行视线控制,避免出现封闭的岸线(见图3)。

图3 盐官古镇通视区域保护控制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b.延续古镇整体风貌
保护盐官古镇以白墙灰瓦、色彩淡雅、低层坡顶的传统民居风貌为基底,以海神庙、城隍庙、占鳌塔等高大壮阔、色彩鲜亮、格局疏朗的传统公共建筑风貌为焦点,形成色彩协调、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整体风貌特征。严格保护南门直街和古邑路两片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核心地段,保护其历史原貌和景观环境特征,周边地区建筑的色彩、高度、屋顶形式等应与其相协调。古镇其他范围的新、改、扩建建筑,宜采用体量小、色彩淡雅的建筑形式,强调建筑的多样性,严禁大规模建设仿古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使用传统建筑符号、采用传统的材料和色彩,维持古镇整体的传统风貌特色。
保护反映古镇历史文化价值的众多文物古迹,如体现盐官御潮观潮价值的鱼鳞海塘、海神庙、占鳌塔、天风海涛亭等遗存;体现盐官特色格局价值的城隍庙、海宁州旧城遗址、安澜园遗址等遗存;体现盐官名人文化价值的陈阁老宅、杨兵部宅、王国维故居等遗存。抢救性保护修缮海宁州旧城遗址等维护状况较差的文物保护单位,整治海宁州旧城遗址、安澜园遗址等文保单位周边历史环境,突出遗产环境的历史氛围和完整性。同时,加强对同一价值体系下文物古迹的关联性保护,划定主题性保护区或保护线路,实现协同保护和展示。
加强古镇价值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结合物质遗存的保护进行展示与传承。保护展示盐官潮文化习俗,定期举办观潮节庆活动,展示潮神祭祀、弄潮竞技等传统活动。建设潮文化展示馆,展示与潮相关的祭祀信仰、科学探索、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加强盐官名人文化的展示和宣传,结合名人故居保护开展名人生平事迹、学术研究、著作等展览,鼓励民间成立名人研究机构,举办相关学术研究、名人纪念活动等。深入挖掘盐官海盐文化,加强对盐官作为浙西重要盐仓地位的文献论证和实物例证的收集,建设盐文化展示馆,展示古盐官盐业生产、管理、运输的相关历史信息,充实盐文化的历史价值,加深文化记忆。
历史城镇历史文化价值的生成历经一种多元性的、多层积淀的、系统形成的过程[10]。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历史城镇,厘清遗存家底。在历史城镇的保护规划编制中,历史文化价值的探索是保护规划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对应价值体系制定的针对性的保护框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和策略,是突破历史城镇一般性保护模式,开展适宜性、整体性保护,突出历史城镇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重要途径。
[1]仇保兴.传承优秀文化延续历史脉络我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机遇、挑战与主要任务[J].小城镇建设,2011,29(1):22-2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1.01.001.
[2]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胜迹垂辉:海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荟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64.
[3]海宁市志编撰委员会.海宁市志[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5.
[4]支向军.试论钱塘江海塘的“寓工于兵”管理体制[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9(11):31-34.
[5]沈炳中.影响中国的海宁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87-188.
[6]杨秀兰.话说盐官[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38.
[7]周洪福.两浙古代盐场分布和变迁述略[J].中国盐业,2018(4):54-61.
[8]盐官镇志编写组.盐官镇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9]海宁市水利志编撰委员会.海宁市水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124.
[10]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城市规划,2014,38(z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