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高速公路建设应注意的事情:沿线生态保护
分类
(编号:14)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3-12-30 21:49:02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新浪财经转引经济参考报消息,指出个别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占用土地,开挖山体,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经济参考报记者华昶、王政、王民,近日在国内多省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过度强调短期效果,大量占用土地、开挖山体,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种倾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业内专家表示,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
立足环保用活标准、避免大填大挖、注重生物防护、建立动态设计概念
四方面着手。
给沿线生态保护带来较大压力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表示,改革开放至今,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不足,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山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 江西省高速集团公司党办主任符林表示,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开挖山体,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植被破坏、局部地貌破坏、土壤侵蚀、景观影响及生态敏感区影响等,我国一些地方在高速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短期效果,这种倾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江西赣南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山区,森林植被茂盛,自然景观众多,给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 浙江浙西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新里指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环保问题凸显出设计、施工单位在生态保护观念、认识上的缺失,过去常用“开山劈岭”形容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光辉形象,对自然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目前,一些单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较肤浅,难以坚持生态环保的建设理念。
普遍存在强调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姚怡虹则表示,目前公路生态恢复中普遍存在着“强调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的倾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也不符合我国质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持续的公路发展思路。这种倾向直接导致“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枯,四年死”的现象发生,对我国公路生态建设极为不利。目前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危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造成水土流失。公路建设对山区自然植被造成破坏,土壤持水能力大为下降,丧失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公路建设大量开挖土石,扰动原生土壤结构,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影响山体的稳定性,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特别是大量填挖裸露面导致新的严重水土流失。二是破坏自然生态。山区自然生态植被茂盛,公路建设必然毁损周边的树林草地,破坏原有地表自然植被,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影响自然景观。山区公路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自然面貌,影响了生态平衡。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项新里表示,我国在公路选线、确定桥梁位置、综合排水、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如今人们对公路的要求已远远超越原有的范畴。公路工程的理念不再局限于坚固、耐用、安全、畅通,而是更加追求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因而,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如何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公路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的全过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而发达国家对公路环保和生态的重视及应用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要立足环保用活标准。
项新里表示,我国建设高速公路已有十几年历史,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巨大差距。目前国内的设计人员在标准规范的具体运用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高指标,二是执行标准教条化。不是适应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选用合适的标准和指标,而是修一条符合生硬标准的路。建设生态公路必须从源头抓住环保的要点,从恰当运用技术标准、灵活掌握线形指标入手,使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项新里指出,欧美等高速公路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着手建立公路环保法律体系和管理机构,在公路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环保优先”的原则。在项目立项时强调公众参与,以减少可能产生的许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工程设计中,宁可加大工程造价,也不大挖大填,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要避免大填大挖。
在路线的平纵设计上不强求高指标,避免破坏自然生态。在我国的一些公路设计中,对公路的纵断面比较刻意追求平缓,因而在微丘与山岭区必然造成大填大挖破坏了自然生态。此外,由于开挖的土石方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弃方占地处理困难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等大部分国家对公路的纵面、平面的指标都不十分追求,特别是在丘陵地区基本是按起伏地形顺其自然设置纵坡,几乎看不到有大的填挖现象,较好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再次,要注重生物防护。
邯郸市公路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孙忆忱表示,目前我国在道路设计领域采用的防护措施相对落后,仍大量采用挡土墙等防护形式,严重破坏了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得道路建成后破坏的自然植被永久不能恢复。缺乏植物覆盖的边坡一方面不利于水土保持,大量的雨水直接流失,还加大了对道路周边地区的冲刷,给农田水利带来不利影响。如今很多国家都采用各种柔性支护和混凝土绿化措施,努力实现全路段绿化。
最后,需要建立动态设计概念。
孙忆忱表示,道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设计阶段,它融贯于道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道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尤其在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和隧道设计时,运用先进的空间设计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高速公路。 原文来自:
新浪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