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这次的城市微空间之旅,我们发现受欢迎的微空间设计是有共性的:
它们不仅满足了公众必要性活动的要求,在空间尺度、心理感受和安全性等方面有着周全的考虑,而且还大幅提高了这些微型公共空间的“可停留”性和“可观赏”性,加强了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佩雷公园中的瀑布、象棋公园中的表演、新鲁德门的空中花园,以及各个空间中的人性化座椅等。这些人本化的设计使得公众身边的微型公共空间变成居民进行情感、物质、经济和信息的交流平台,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场所。
这趟多元微空间之旅,也给我们建设北京微空间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应注重公共空间设计中人文价值的凸显。公共空间创造的初衷,是为人而服务。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为公众的需求着想,才能设计出真正受欢迎、为人所需的公共空间。
其次,“微空间”的建造应注意因地制宜,即结合当地的文化、人文和民众需求,使设计独具个性与魅力。佩雷公园设计迎合了民众对于休息的需求,才能经久不衰;国际象棋公园承载了城市的象棋文化,才能吸引民众;新鲁德门广场的渐变石砖考虑到周边的环境,才能新颖而不突兀。
最后,借鉴其他案例的优秀之处,也该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适合的加以借鉴,不妥的加以改造,灵活变通,建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