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城市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必须在明确自身地位和优势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本文基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差距,从空间、 产业、交通、生态等多维度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策略。
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区域的支撑和带动。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尤其是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武汉应依 托“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 共同打造中国新经济增长极 (图1);依托 长江沿线城镇作为发展基础,打造沿江城镇密集带;壮大三大城镇密集带 ( 即武汉与长沙、武汉与南昌、长沙与南昌之间的三大城镇密集带 ),积极培育重要城市节点 ( 即依托沪汉蓉、沪昆和京广等廊道培育重要城市支点 )。
作为超大城市,需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高度统筹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深化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国家战略任务。武汉需要由市域走向区域,实现区域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具体来讲,武汉应积极对接近邻城市,加强近 (武) 汉地区的空间统筹, 培育边缘新城;拉开骨架,构筑区域一体化的大都市区格局。武汉大都市区范围是距武汉核心半径 100 km 内“1+8” 城市圈主体城市区域,空间范围覆盖武 汉近域的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 仙桃和潜江等城市,形成以武汉全域都市区为中心,以“1+8”城市圈近域城市为辅助的城市空间格局。在城镇功能和发展定位上,重点打造各自特色,结合产业分工和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形成武汉大都 市区空间,进而构筑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实现大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
规划在武汉大都市区层面,形成多核圈层、轴向拓展型的结构模式,构建“一核、 三带、三扇面”的近域空间结构(图2)。“一 核”,即以武汉都市区为区域发展核心。 “三带”,即重点打造 3 条近域城市发展带,推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图3): 一是顺应时势、优化东翼—对接武黄城市带,面向昌九城市圈、皖江城镇带; 二是强化南部、拓展新轴—对接武咸城市带,面向长株潭城市群;三是重构西翼、 整合提升—对接汉孝云、汉应复合城市带,面向襄宜、成渝城市群。“三扇面”,即对接区域三大生态扇形区:向北对接大别山生态屏障,形成山地型生态扇形区;向西南方向对接江汉平原水网地区, 形成平原型生态扇形区;向东南方向对接梁子湖、幕阜山形成湖网型生态扇形区。
上轮总规确定的都市发展区已难以满足武汉远期空间高速发展与多元化功能模块转移和融合发展的需求,远期都市区范围从原来的 3261km2 拓展为全市 域范围。
都市区是武汉城市化重点发展的区域,将成为武汉未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空间。在进行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心升级”和“展都转移”后, 规划以先进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为代表的职能相互支撑、多元错位发展的副城及柔性化特色发展的边缘新城,共同构成全域都市区的城市空间体系;依托 区域性复合交通干道,通过生态绿地分隔,形成多轴向、多中心的城镇发展格局。
在无重大题材或政策优势的背景下, 中心城扩散、区级经济竞争将促使城市相对均衡发展,形成由主城、副城和边缘新城组成的“圈层层级式城市”(图4), 并打造“185”都市区全域空间组织框架 (图5)。主城圈是指 1 个主城区,圈层半 径约为 13km;副城圈包括 8 个副城区 (即8个较为成熟的“日常生活圈”), 圈层半径约为 30km;边缘新城圈包括 5 个边缘新城,圈层半径约为 45km。其中, 核心圈即由三环线界定的新主城区范围; 近郊圈即在三环内主城区边缘重点打造 8 个副城,分别为空港副城、东西湖副城、 沌口副城、纸坊副城、钢铁化工城、光 谷副城、阳逻副城和蔡甸副城,并在空间上环绕主城均衡分布;远郊圈即在副城外、交通便利的地区培育 5 个具有一 定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的边缘新城,包 括前川边缘新城、邾城边缘新城、纱帽边缘新城、山坡边缘新城和东山边缘新城。
强化金融、商务、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武汉应依托现有的区域产业集群,整合区域生活消费品产业,引导各类市场积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 多样化的商贸中心;强化金融功能建设, 注重功能培育和特色发展,形成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特色金融中心。
(1) 要完善产业体系,积极谋划高端 制造业体系。巩固和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三 大领域,构建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优化 产能结构,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2) 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形成高端制造产业基地、重点产业园区和新型产业社区 3 类产业空间。主城区发 展创新、创意园区;副城和边缘新城结合光谷、沌口、临空、阳逻四大板块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
全面激发科教创新能力,引领知识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教中心; 促进创新转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同时,要优化科技创新空间格局,以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为核心, 联动创新节点,打造校区、园区、城区、 湖区多元化的创新空间载体,加快建成具有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
(1)高效整合武汉综合交通枢纽资源, 以“空铁无缝换乘”和“铁水多式联运” 为核心,全面提升武汉的“空、铁、水、公”枢纽功能,建立高度一体化的综合枢纽体系,将武汉建设成为国际客运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并打造成为中国中部地区与世界联系的门户和纽带。
(2)优化快速铁路系统布局,塑造“十” 字形铁路骨架。重点建设汉口、武汉两大铁路客运枢纽,提升两大铁路客站的集聚度和运营组织灵活度;培育铁路和航空合作关系,提升武汉面向区域的通 达条件;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发挥长江水运优势,构建以“水运” 为核心的低成本、低碳的综合运输体系; 以天河空港为核心,构筑武汉国际客运 枢纽,规划控制山坡第二机场,与天河机场、顺丰机场组成“一主 ( 天河 ) 两辅 ( 顺丰、山坡 )”的航空客运枢纽体系; 规划并新建兰福、武杭、京九、沿江及 胶桂高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两纵、 两横、两连、十二方向”的高速铁路网络; 以阳逻港为核心打造内陆港,建设武汉国际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轨道上的大武汉,在都市区形成点到点的一小时市域铁路交通圈,在主城区形成门到门 的一小时城市轨道交通圈 (图6)。打造主城区地铁环网,重点服务中央活动区; 构建副城地铁环网—强化串联副城公共中心;放射、延伸、连接边缘新城,增强边缘新城公共交通可达性。全面提升公交、慢行等绿色交通体系功能,将武汉塑造成为“轨道 + 慢行”引领型的绿色出行楷模,成为超大城市“绿色交通” 的典范。
在大都市区构建“轴、环、网”结合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在主城和城区次区域构建相对独立的次、支路网体系; 强化重点发展轴上多层次、高等级的通 道布局,加密主城区路网微循环,构建相对独立的新城路网体系,打造“30— 60—90 分钟”可畅达主城、市域、大都市区的道路交通辐射圈 (图7)。
充分利用武汉的湖泊资源,建设城市滨水公共活动区;通过都市添绿和江湖连通推进城市蓝绿织补策略,构建“水城共生、蓝绿交织”的城市空间肌理, 突出滨江滨湖城市的风貌特色。依托山水资源禀赋条件,构筑合理的生态框架结构,构建都市区“一廊五带、两环六楔三核”的生态空间结构 (图8)。推进长江区域生态廊道的建设和保护,打造以举水河、倒水河、滠水河、府河和汉 江为依托的 5条生态水带,围绕六大生态绿楔打造六大湖泊型郊野公园群,结合南北山水资源形成三大生态极核。
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提升与保护性再开发,传承、彰显历史文脉,打造新时代特色空间。对武汉的历史资源和特色风貌地区进行识别、保护和合理 利用,依据各类历史建筑和街区空间类 型特点,以及所代表的文化特性,在保 护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置换,打造高品质 的特色化地区。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码文化、荆楚文化和水城文化等多种文化载体。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拓展汉派文化内涵;树立武汉地域文化品牌特色,扩大文化传播;通过打造长江文明传承与创新中心,建设中部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提升“百湖之城”的知名度和国际形象;围绕湖、山、城,建立自然类、历史类和都市类文化魅力休闲 区,建立多元文化魅力空间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