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6.5级地震(中心烈度9级),造成108.84万人受灾。在灾区群众得到紧急救援和初步安置后,民政部于2014年9月5日正式启动了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由北京市民政局、上海市民政局、广东省民政厅、四川省民政厅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分别组建了五支社会工作服务队和一个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组,赶赴鲁甸地震灾区的集中安置点和板房学校,为灾区群众提供为期三个多月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作为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的成员,我们运用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方法在鲁甸灾区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其主要做法大体包括:
(一)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需求评估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空间与方式需要以需求评估为前提,以此形成整体服务方案,并在持续的评估中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通过需求评估,我们发现了鲁甸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需求亟待社会工作者的回应:首先是安置区居民面临多重创伤。第二是安置区群体需求的异质性。第三是安置区多方面的再组织难题。四是安置区现有服务格局的碎片化。
基于需求评估,上海社工服务队越发认识到:无论是安置区居民面临的多重创伤、群体需求的异质性还是多方面再组织难题,都无法通过单一的理论视角或实务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服务干预。特别在服务格局碎片化的现实下,灾害社会工作必须探索整合服务模式,强调以多元主体的联动提供服务,以多重路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以融合的方法系统为遭受灾害影响的案主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以此最大化地提高服务效能。
(二)确立“社区为本”(community-based)的整合服务方案
我们认为,灾后重建中一个核心但又经常被忽视的要素就是社区重建和发展,因为社区集中地反映了灾害对特定区域内个人、家庭、邻里、群体、组织所造成影响的多重性和交互性。也恰恰是社区在灾后重建中所凸显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服务需要,迫切地呼唤以“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从灾后社区发展的现实来看,上海社工服务队所服务的H安置区作为一个过渡型安置社区,虽然具备了社区的一些基本构成要素,但缺乏作为一个社区所必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为此,上海社工服务队将整合服务的开展定位于社区,确定了以“社区为本”(community-based)为起点的整合服务方案。通过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的探索,在综合回应安置区内多元需求的同时,推进安置区从临时聚居区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转型。
(三)以“社区关系重建”为核心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内容
由于灾害的社会性后果集中地表现灾害对各种关系的创伤性影响之上,灾害社会工作的核心便自然落在了个体自我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恢复和重建上。因此,上海社工服务队在将“社区为本”作为整合服务方案起点的同时,进一步聚焦于以“社区关系重建”作为整合服务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上海社工服务队以多元的进路集中推进了灾后安置社区四类关系的修复与重建:1、重建个人与内部现实的关系,致力于在微观层面上整体促进个人内在秩序的恢复;2、重建个人与外部现实的关系,致力于在微观层面通过外部系统的积极干预来为个人问题的解决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3、重建群体与内部现实的关系,致力于在宏观层面整体推进社区及其内部群体、组织的秩序重建;4、重建群体与外部现实的关系,致力于在宏观层面营造有利于社区灾后重建的外部环境、调适社区成员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在以多元进路推进社区关系的修复与重建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整合多种理论范式、联合多元主体、采用多种方法、打破专业分界,从而综合回应社区需求、解决社区问题。
在迈向整合的目标导向下,上海社工服务队在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点,并逐步形成了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首先在理论范式上,通过不同理论范式的整合,形成了建构弹性化服务模式的实践立场;第二在实务取向上,通过实务内容的整合和服务主体的整合,形成了迈向系统化服务的实践目标;第三在方法技术上,通过社会工作三大直接实务方法的整合,形成了探索多元干预手段并用的实践路径;第四在服务的“一般基础”(genericbase)上,通过明确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共同因素”与一般服务流程,形成了共同性与特殊性并进的实践向度。
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整合服务,在以中国的宝贵经验向国际社会发声的同时,也为中国本土灾害社会工作的发轫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先导。此次社会工作整合服务为中国灾后重建带来了一种新服务形态,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然由于服务时间的局限性以及实践的探索性,其服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服务整合程度以及实际的服务成效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社会工作整合服务在操作层面却面临着理论范式整合运用的难题;社会工作者难以胜任整合服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处理这种服务的自由度与社会工作“一般基础”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毫无疑问,以助人见长的专业社会工作对传统救灾方式局限的服务补位,奠定了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时代基调。尽管21世纪以来中国的灾害救助政策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但是从目前的灾害救助体系来看,以传统救灾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灾后重建仍然在灾害救助的时序模式、内容、手段以及主体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层面的专业服务缺席。
灾害应对的现实挑战在于: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视角或实务模式都可能无法有效应对灾害的多面影响和复杂的现实问题。灾害场景对服务整合性的客观要求,迫使我们寻找变革传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论可能和实践路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进一步地,我们是否能立足于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经验,对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提炼?基于上海社工服务所实践的以“社区关系重建”为核心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我们可以尝试建构一个由“微观-宏观”、“内部-外部”两大理论维度构成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的分类图式。而且,通过厘清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的这种分类图式,可以使我们得以重新理解社会工作何以能够在多元的理论传统中形成有序而整合的实践。实践中的整合服务需要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综合调动多元服务主体的资源以及来自于不同知识传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且往往需要同时推动不同类型的服务。因此,社会工作整合服务特别适合应用于复杂问题的处理,或者是多案主的情况,它是探索、评估、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框架。(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
本文摘选自:文军、吴越菲:《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整合服务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