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还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
规划师是以人民群众为代表的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规划师的初心和使命是让城市更加美好,让城市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适和幸福。
秉持这份初心和使命,市规划院党委坚持规划为民的思想,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促进街区保护与更新,形成了丰富的实践。
在纪念建党98周年和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我们对这10年来的探索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以期进一步永葆初心,担起使命,继往开来,推动我院党建引领街区治理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自2009年起,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促发展、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两促”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推动基层发展、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我院党委以“三进两促”主题活动为契机,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分别在农村、社区、企业设立了“三进两促”活动的试点,开展相关工作,也开启了我院党建引领街区治理的新篇章。
自2007年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以胡同平房区保护更新为重点的规划公众参与实践探索,我院开展控规公示工作坊、推出责任规划师制度、开展参与式的菊儿胡同活动用房改造和新太仓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建立了在规划过程中使用公众参与技术方法的信心。
2011年,我院在编制《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过程中,与街道社区建立信任关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和长期合作伙伴。从此,我院结合“三进两促”主题活动要求,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开展规划进社区实践,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以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基地,开展规划编制、实施、城市治理的公众参与“深耕”探索。
2014年,我院责任规划师团队协助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推动成立了植根社区的社会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建立起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协商治理平台。责任规划师与街道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平台搭建和上下对接作用,以"公共环境改善+社区人文教育"为主题,推动规划实施、激活社区发展,带动在地内生力量参与街区保护更新。
十八大以来,我院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工作等党的主题教育实践。我院党委把这几次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提高队伍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为民服务意识、推动规划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活动促学习、促实践、促工作。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党建引领街区治理不断深化,开展了大量富有创新性、实效性的工作。
2014年起,我院责任规划师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方合作,从空间更新和人文复兴两个角度,以规模可行可控、围绕居民诉求、贴合协会定位为原则,针对发现的问题在“杂院公共空间提升”“口述史调查”“制定史家社区公约”等方面展开具体工作,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分会场活动宣传“为人民设计”工作理念,在探索街区更新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同时,初步建立起街区自治的基础氛围。为后续的相关工作构建了良好的居民基础和社区基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于2017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维护和保障街区内多元参与、各方共建的良好生态,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我院责任规划师团队进一步总结经验,与基层政府、合作单位一同推动街区治理向纵深发展——
胡同微花园活动采取全新参与式营造方式
杂院公共空间提升2.0项目启动
参与制定内务社区的居民公约
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分会场“社区生活圈”主题展览活动
协助成立“东四南精华区治理创新平台”,并进一步推广了责任规划师制度
在党建引领街区治理过程中,我院责任规划师以长期服务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宏观决策经验为靠山,依托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原本存在的生活与文化,与朝阳门街道、社区一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孵化切合本地需求与特色的工作方向,围绕空间更新、人文复兴、场所运营、机制建设四个领域,推动街区面貌和社会氛围的改变,探索出了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主街区更新模式与越发完善的保障机制。
我院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扎根胡同社区,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北京工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基层治理主体、专家智囊共同推动社区培育与街区更新实践,为开展“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实践摸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性、实效性的路径。
院落空间提升
利益共生,有舍才有得
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平台,我院责任规划师与街道、社区、居民、建筑师、设计师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胡同杂院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居民借助“胡同茶馆”的形式,共同探讨公共事务,推动方案形成,促进邻里共识的达成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共建;借助小院公约、小院管家和公共维护基金等机制建设,实现杂院环境的长效改善。
胡同微花园
来?生活的参与式设计与胡同特色“增绿”路径
我院责任规划师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师生共同开展胡同微景观参与式设计与更新,邀请居民共同参与胡同公共景观环境的设计、改造提升与长效维护。参与式设计提升模式充分发掘和传达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有突出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创新性、适合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的“增绿”之路。
厕所革命
解决胡同民生老问题
我院城市所、市政所、城规中心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以困扰老城民生改善的厕所问题为切入点,搭建汇集政府、 企业、社会、社区、居民多方智慧的平台,共同推动城乡规划技术创新与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史家胡同博物馆运营
以活动激发参与,以展览带动行动
我院派驻责任规划师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共同运营社区文化空间,持续以文化活动带动人文复兴,发掘历史院落党建文化,搭建责任规划师与公众对话的桥梁,发挥街区更新实践的孵化器、议事厅作用,为名城保护、社区文化建设积累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公众传播,逐步探索以场所运营带动社区培育与街区更新的模式。
口述历史
激发城市记忆、提升社区共识
借助“京城回眸”展览,我院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面向社会公众、胡同居民公开院藏珍贵档案资料——建国初期的东四南区域历史照片,激发胡同居民分享城市记忆,留存街区口述历史,并与街道、社区合作长期推动多种形式的口述历史采集沟通。口述历史不仅能为北京城市历史记忆与空间演变填补重要史料,还有助于加强邻里互动、提升社区共识、发动居民共建,具有历史保护和社区营造的双重意义。
小小社区规划师
儿童视角下的友好社区共建课程实践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关于“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要求,我院与中社社区培育基金、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史家小学二年级部合作开展“小小社区规划师”实践课程,引导小学生了解城市和社区知识、开展社区调研、发现空间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社区空间认知能力和设计思维,提升家园情怀与责任感。
中社社区培育基金
从城市更新领域支持社区培育
为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城市社区有机更新, 2018年,我院与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共同推动成立“社区培育基金”。该基金是国内首个从城市更新领域支持社区培育的专项基金。
助力学会成立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
推动多元主体对话和责任规划师制度落实
我院助力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成立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业委员会,多位院领导出席成立大会。专委会旨在为城市规划多元主体与跨学科专家搭建对话平台,共同探索责任规划师工作机制,推进责任规划师基层实践,助力街区治理创新,共建美好城市家园。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院党委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街区治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