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2-1329 (2018)11-0097-06
【中图分类号】TU984.12;F29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181112a
【作者简介】
林晨薇 (1990-),女,硕士,广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韩西丽 (1975-),女,博士,北京大学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范 京 (1987-),男,硕士,广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6-12-23
本文刊载于《》2018年第11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71119)。
精彩导读
【摘要】中国城市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建设出现了高强度、高密度的趋势,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儿童健康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户外体力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肢体、智力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接触和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居住区作为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都将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影响。本文从居住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出发,分析了开发强度的几个指标对于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以深圳市10~12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研、资料收集、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完成了土地开发强度各个指标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各个指标间的关系分析。基于来自31处居住区,包括223个居住小区和37个城中村的736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区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对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影响较大,毛容积率、人口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体力活动;居住区,土地开发强度,深圳市
IMPACTS OF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ON CHILDREN’S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ABSTRACT :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has shown a trend of high intensity and density. As a disadvantaged group in a city, children’s healt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also a way for them to get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 Neighborhood space is the most prevalent outdoor venues for children’s activities, so its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ldren’s health. Starting from the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dexes on children’s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ies. With children of 10-12 years old in Shenzh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way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data collec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exes of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those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 total of 736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31 residential areas, which covers 233 residential quarters and 37 urban village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ilding density and height of a residential area have greater impacts 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while the gross FAR, population density, FAR, and greening ratio have less impact.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KEYWORDS: children; physical activity; residential area;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Shenzhen City
引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报告指出,我国部分沿海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已经很大。全国661个城市中建成区内常住非农业人口集聚超过400万人的超大型城市9个,人均综合建设用地91m2,若加上暂住人口,人均综合建设用地70m2,已经接近国家标准的下限水平[1]。涌入城市的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居住需求,房地产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尽可能多的增加建筑面积,以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高开发强度是众多开发商的追求目标。
高开发强度虽然能在有限的土地之上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需求,但是也会带来生活空间被压缩、道路狭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2]。城市户外活动空间越发有限,居住环境被机动车充斥带来更多安全隐患,这使得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4],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某些体质指标逐年下降[5]。研究表明,肥胖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激增,跟久坐行为和缺乏体力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6-7]。因此如何促进儿童青少年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户外体力活动对慢性疾病如儿童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冠心病、Ⅱ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预防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8-10]。
居住区是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范围,也是儿童进行体力活动的主要区域,它的规划设计对于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中国深圳市儿童为实证,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指标——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与儿童户外体力活动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在欧美,可以看到诸多高层住宅对人们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报道。英国、瑞典等自19世纪60年代后对高层住宅的批评加剧,向着引导有儿童的家庭居住在低层、抑制高层住宅建筑的方向发展。濑渡章子经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认为高层住宅中儿童外出活动受居住环境的影响极大[11]。成年人以为不知疲倦地来回奔跑是儿童的特征,实际上,对于年龄小的儿童来说,住宅的高层化带来户外游戏频度的下降。原因有以下几点:(1)空间认知的困难性;(2)电梯操作的困难性;(3)楼梯的限制性;(4)大人出门嫌麻烦;(5)家长无法监视活动场。一项对英格兰地区6485名儿童和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测试发现,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区域生活的儿童其体力活动水平,比城市中生活的儿童要高出许多[12]。
然而居住环境的密度并不是越小越好。有研究证明,高的居住密度跟成年人体力活动的增长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周边会有更多的商店、服务和公交站点等[13]。因此对于儿童体力活动来说,在高密度地区家庭之间的步行距离减小,家长更经常带着儿童去朋友家做客或者让儿童去附近朋友家玩耍[14],因而增加了儿童的体力活动机会。另一项关于居住环境的研究发现,高的居住密度跟男孩的体力活动提高有显著关系,但是跟女孩相关性不高[14]。该研究还发现,居住密度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由于性别不同有12%的差异,每单位居住面积的公园数量也影响着户外体力活动。高居住密度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影响大。还有些学者在美国进行的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居住密度的研究,却发现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15]。
上述研究大多都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3个地区完成,在亚洲展开的研究较少,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居住习惯和认知水平等差异性很大,且国外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开发强度各个指标的具体数值,因此在国内展开此方面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华南地区区域城市中心。深圳市自2004年成为了没有农村的城市,常住人口主要是原著民和全国各地的移民,是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城市。深圳市共有6个市辖行政区,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区域覆盖3个市辖行政区,分别是是位于经济特区中部的福田区、西部的南山区和西北部的宝安区。这3个行政区作为深圳市中心组团和西部发展轴重要节点,由中心向边缘过渡。将这3个行政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能够大致体现出经济特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普遍特征,并且保证调研样本的多元性。
2.2 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为10~12岁(4~6年级)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一定的自我行动能力,同时在运动发展、社交发展和环境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处在儿童中比较高的等级,并且学业上的压力小于12岁以上的儿童,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16]。
2.3 问卷调查与资料收集
研究在获得被调查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数据过程中,采用儿童自我报告结合代理报告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反应人口的多样性,调研对象选择为3个区的6所小学的4~6年级儿童。
其中,日常和体力活动情况量表是由CLASS-C(Children’s Leisure Activities Study Survey-Chinese edition儿童休闲活动调查中文版)问卷改编而成,被认为可以可靠地反应小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17-20],用以获取儿童在学习日和周末参加24种不同强度活动的次数、时间、自我感觉、活动地点和陪伴情况等儿童体力活动数据。其中所有活动的总热量消耗统计为“日常活动量”,属于体力活动的活动总热量统计为“体力活动量”。另外通过以上问卷获取了儿童与家长对儿童户外活动环境的认知数据以及儿童的年龄、性别、体重、居住小区名称等信息。此外,通过社区调研、网络资料收集每位儿童对应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和社区规模等数据,通过规划局公布的深圳市分区详细规划获取居住区毛容积率和人口密度信息。
2.4 数据分析
研究参考《运动营养》中的研究成果[22]即各类型户外体力活动对应的代谢当量值,将儿童户外活动依据活动类型、活动时间、体重、身高等数据转化成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值,用以代替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分析和描述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水平和土地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3.1 样本特征
研究共在26个班级发放91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36份,回收率80%,涉及186处居住小区及37处城中村。
样本的基本特征、居住特征和体力活动水平相关特征根据不同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各项指标差异性。BMI、体力活动水平指标中的日常活动量、体力活动量、体力活动时间这3项指标,都涉及身体机能和运动量方面,不同性别间确实存在差异,男孩日常体力活动水平显著大于女孩,不过,儿童所居住小区的密度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表1)。
▲ 表1 样本特征
Tab.1 Sample features
注:P=分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P<0.05的数值;BMI又称为体质指数,体重指数是反映身体匀称程度,可以评价身体的充实度,以及评价身体成分。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BMI的正常范围是18.5~23.9。
3.2 居住区土地开发强度对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分析
3.2.1 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及居住楼层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
(1)建筑密度。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小区建筑密度作为惟一变量时,对儿童的日常活动量、体力活动量与居住区容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图1)发现,建筑密度与儿童的日常活动量负相关,即建筑密度较大的小区,儿童日常活动量也相对较大。日常活动量均值在建筑密度较小时的也最低,但当密度在18.3%~19.5%时达到最高点,之后日常活动量随着建筑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 表2 各体力活动水平与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居住楼层的相关性
Tab.2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building density, building height, and dwelling floor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图1 儿童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居住小区建筑密度关系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daily activity level and building density of a residential quarter
但是,数据分析同时显示出建筑密度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关系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引入性别作为不同的聚类进行分析,将每个建筑密度范围内所有样本的体力活动水平求均值。体力活动量和时间的均值与建筑密度的趋势基本一致,男生的体力活动量呈现一个波谷的状态,女生与男生相反,呈现一个波峰的状态。概括起来发现,女生喜欢在中等建筑密度的小区活动,而男生喜欢在较低或者较高建筑密度的小区活动。可能因为建筑密度较低时,邻里活动场地更加充足,更利于男生进行跑动类体力活动,而女生会因为居住小区内专门活动场地离家较远,周边的店铺和服务设施也较远,更少进行户外体力活动。当建筑密度大于27.3%的范围时,男生的体力活动又得到了促进,可能是因为邻里同伴数量的增多使男孩更有机会下楼活动;而女生由于专门活动场地的减少,体力活动受到抑制。
(2)建筑高度。
通过对儿童的BMI、日常活动量和时间、体力活动量和时间与建筑高度进行Spearman’s相关系数检验发现(表2,图2),儿童总体的日常活动量与建筑高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该贡献值主要来自男孩。另外,“多层+高层”和“多层+中高层”两类的日常活动量处于明显的优势,其他类别差距不大。“多层+高层”居住小区儿童的体力活动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别。与日常活动量不同,“多层+高层”的体力活动量均值是所有建筑高度里的最大值。可能因为多层+高层的组合在保证邻里伙伴充足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定的户外活动场地,导致日常活动和体力活动均得到的促进。
▲ 图2 日常活动、体力活动与居住小区建筑高度的关系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ctivity & physical activity and building height of a residential quarter
引入容积率变量(双变量交互作用P<0.05),分析各项体力活动水平的均值和两个变量的关系(图3),结果发现当容积率较小时,高体力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与建筑高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当居住小区容积率大于5.0时,多层建筑表现出对高水平体力活动的支持作用。可能因为在建筑高度近似并且可以步行下楼的情况下,容积率较大的多层社区玩伴数量增多,使得儿童有更多机会在楼下活动。
▲ 图3 日常活动、体力活动与居住小区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的关系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ctivity & physical activity and FAR & building height of a residential quarter
(3)居住楼层。
居住区建筑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儿童居住的楼层产生差异,当居住楼层作为惟一变量时,对儿童的日常活动量和时间、体力活动量和时间与居住楼层进行Spearman’s相关系数检验(表2),结果显示出儿童的体力活动时间与居住高度显著负相关(P<0.05),即居住楼层越高,儿童的体力活动时间越短。
另外,将楼层按建筑高度的划分标准分成4段,取每一段内所有样本的体力活动量和活动时间的均值进行比较,并引入性别聚类,分析居住高度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儿童居住楼层的增高,男生体力活动量和活动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女生体力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受居住楼层影响很大,随着楼层的增高两项指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在超过4层之后均值基本保持不变(图4)。这与张守仪的研究成果一致[23],他在用儿童画的方法调查儿童对家的认识时发现,住在较高楼层的儿童对于家的认识没有住在平房儿童的认识清楚。住在高层的儿童往往会画出自己想象中平房的家,因为经过电梯和扭曲的走廊后,他们对家和周边环境无法直接感知,从而减少了户外活动时间。
▲ 图4 日常活动、体力活动与居住楼层的关系
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ctivity & physical activity and dwelling floor
3.2.2 居住区人口密度、绿地率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Spearman’s相关系数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区人口密度和居住小区的绿地率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指标没有相关性。
讨论与结论
土地开发强度对应的每个指标对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程度和正负不尽相同,如建筑高度与体力活动水平呈现正相关,而建筑密度则呈现负相关。并且一些指标单独影响就能使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在不同指标类别产生某些趋势,而一些指标需要组合影响,使体力活动水平产生变化。如不同建筑高度的情况下,随着容积率的升高形成的体力活动水平的不同趋势。
建筑密度总体来说与体力活动呈现负相关关系,体力活动量和时间都随着建筑密度的增加而减小,18.3%~19.5%的小区建筑密度最有利于儿童进行户外活动。但是其中要指出的是在建筑密度非常大的区域如城中村地区,儿童的体力活动量和时间适中,可能是因为建筑密度大的区域儿童的邻里可达性非常高,较多的同伴提高了儿童的活动水平。而建筑密度小于18.3%时,儿童的活动水平也很低,这说明过低的建筑密度不利于儿童进行户外活动。
此外,建筑高度与儿童总体体力活动水平呈现正相关,体力活动水平较高的儿童一般都居住于“多层+中高层”和“多层+高层”的居住小区。可能是因为高层居住区楼间距较大,居住区内的活动场地面积大使得儿童日常在户外场地玩的时间较多。
受调查儿童的实际居住楼层与总体体力活动时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居住楼层越高,儿童下楼玩的时间越少。一方面可能因为居住在高层的儿童无法形成家与户外环境的直接认知,户外环境正在发生的体力活动较难影响到儿童;另一方面可能因为高层的家长无法观察儿童在楼下活动的情况,而抑制了部分儿童在居住区的体力活动的发生。
居住区规划设计建议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保持合理的建筑密度,使得儿童在邻里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同时家距离这些游戏场地的距离不会太远,并且邻里间也有足够数量、足够密度的玩伴。
规划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容积率要求,进行不同建筑高度的配置。当容积率较低时,高的建筑高度相比低楼层能够确保一定的绿地率和地面活动场地,使得儿童和其他居民都有足够的场地进行体力活动。当容积率较高时,低楼层能够满足邻里间可达性的需求,住户间的交流和联系会更加紧密,营造出良好的社区氛围,这也能带动儿童进行体力活动。
根据家长和儿童的社交和心理认知,建议在较多住户的视线可到达的区域设置儿童活动场所,以增加家长对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安全感,并提升儿童从家观察小区活动可能性,建立室内室外的空间联系。
在已建成的居住区中,可通过低成本的设计管理手段,充分利用宅旁绿地、屋顶空间、走廊空间和街道空间等,设置公共交往区域和服务设施,提供活动场所;设计适宜交流的空间、组织交流活动,来增强儿童和家长在邻里间的社交水平;设计有丰富活动机会和场地的居住环境,让儿童更有兴趣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小区管理,教育家长和儿童如何活动是健康并且安全的,以增强他们对居住区环境的安全感知。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Report 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Crisis Management of Chinese Cities[M]. 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8.
2 李卫东. 保持合理建筑密度促进城市建设科学发展[J]. 中国国情国力,2010(1):10-11.
LI Weidong. Reasonably Keeping Building Density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J].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2010(1):10-11.
3 PATER R,LONG B,Health G.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J]. Pediatr Exerc Sci,1994 (6) :434-447.
4 NORMAN G J,NUTTER S K,RYAN S,et al. Community Design and Access to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s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J]. J Phys Act Health,2006(3): 118-128.
5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 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National Student Health Survey Group.Survey Report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of Chinese Students,2005[J].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2006(10):6-8.
6 FRENCH S A,STORY M,JEFFERY R W.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J]. Annu Rev Public Health,200l(22):309-335.
7 HILL J O,WYATT H R,REED G W,et al.Obesity and the Environment: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J]. Science,2003,299:853-855.
8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995年)[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National Student Health Survey Group. Survey Report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of Chinese Students,1995[M]. Changchun: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6.
9 BARANOWKSI T,BOUCHARD C,BAROR O,et al . Assessment,Prevalence,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Youth[J]. MedSci Sports Exerc,1992,24(s):237-247.
10 ZIVIANI J,WADLEY D,WARD H,et al. A Place to Play: Socioeconomic and Spatial Factors i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2008,55:2-11.
11 濑渡章子. 高层住宅的发展与研究课题——从治安和儿童户外活动的问题谈起[J]. 施楣梧,译.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2(4):81-84.
SETA Akiko.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Public Security and Children’s Outdoor Activities[J]. SHI Meiwu,trans. Journal of Northwest Institute of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2(4):81-84.
12 OGUNLEYE A A,VOSS C,BARTON J L,et al. Contrasting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ving in Differing Environments in the UK[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1(10): 1-8.
13 XU Fei,LI Jiequan,LIANG Yaqiong,et al. Associations of Residential Density with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y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Mainland China[J].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2010,87(1):44-53.
14 ROEMMICH J N,EPSTEIN L H,RAJA S,et al. Association of Access to Parks an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with the Physical Activity of Young Children[J]. Preventive Medicine,2006(43):437-441.
15 NORMAN G J,NUTTER S K,RYAN S,et al. Community Design and Access to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s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J]. J Phys Act Health. 2006(3): 118-128.
16 J.皮亚杰,B.英海尔德. 儿童心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PIAGET J,YINGHAELDER B.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81.
17 黄雅君,王香生.香港小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评价: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研究[M]//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
HUANG Yajun,WANG Xiangsheng. Evalu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A Study 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M]//Collection of Papers of the Eighth National Sports Science Congress. Beijing: Chinese Sports Science Society,2007.
18 李海燕. 上海市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LI Haiya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easuring Methods for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of Adolescents in Shanghai[D].Shanghai: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2010.
19 刘爱玲,马冠生,张倩,等. 小学生七天体力活动问卷信度和效度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0):901-904.
LIU Ailing,MA Guansheng,ZHANG Qian,et al. Evaluation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7-Day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Pidemiology,2003,24 (10): 901-904.
20 梁崎,王于领,林凤巧,等. 七天体力活动回顾问卷中文版信度与效度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4):1078-1081.
LIANG Qi,WANG Yuling,LIN Fengqiao,et al. A Study 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view Questionnaire[J].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0(24):1078-1081.
21 深圳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EB/OL].[2013-04-10]. www.szpl.gov.cn.
Urban Planning,Land & Resources Commission of Shenzhen Municipality[EB/OL]. [2013-04-10]. www.szpl.gov.cn.
22 罗纳德·J·莫恩. 运动营养[M]. 杨则宜,译.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
MORN R J. Sports Nutrition[M]. YANG Zeyi,trans.Beijing: People’s Sports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a,2005.
23 张守仪.儿童和居住环境[J].建筑学报.1990(8):8-9.
ZHANG Shouyi. Children and Liv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1990(8):8-9.
扩展阅读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