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浚处长从北京市的角度谈了《关于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逻辑思考》,阐述了对党中央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这一重大部署的理解,对北京市如何理解党中央的这项重大决策部署作出思考。
首先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规划逻辑。杨浚处长通过分析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人和自然关系,提出必须打破惯性传统的扩张发展的思维路径,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自我约束、转型、转方式,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自我约束下的更高质量、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的价值导向。
一是空间约束。侧重长远发展,体现国家战略,设定长远总体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设定人口、用地、资源等全国统一的底线和天花板约束性指标,以尽可能少的要素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回报产出,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高质量高品质和可持续的发展,以空间约束确保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是空间保障。一方面保障国土安全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为基础,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消耗上限,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国土安全。同时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合理配置土地发展权,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保障土地发展权的合理落地,协调好开发与保护、建设与非建设之间关系,加强法律、资金和组织方面的保障。
三是空间的协调。协调解决规划类型过多、空间重叠、内容冲突的问题,推动多规融合、多规合一,最终形成一张蓝图、一本规划。在全域生态保护底盘上,实现有序的“一张棋盘”布局。从产业、交通、信息、科技、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区域合理分工、有序衔接,促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
四是空间治理,也就是针对一定的空间,引领这个空间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走向均衡,走向协同。
第三,将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国家层面的要求进行衔接。在空间维度上,建立由“三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四级”(市、区、镇、村规划)组成,由若干专项规划支撑的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空间传导体系。在时间维度上,加强规划传导和时空贯通,以规划统筹解决时间轴上的各种矛盾问题,实现规划与实施的有效衔接。
第四,未来规划师的机遇与转型方向。杨浚处长提出要在规划上更关注目标和底线、关注减量收缩和存量提升、关注过程和时间变量、关注成本和可实施、关注人的动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