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4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著的《广东省绿道网规划建设实录》释义,绿道是指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广东珠三角等地都有比较成功的实践。
“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67年完成的作品: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其设计理念是:改良美国城市环境,在都市之中保留、恢复自然,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在城市工业社会之中的和谐关系。该规划将北国东部城市波士顿的四个大型公园以及其他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长达25 公里。
据文献记载,中国对绿道的研究,最早见于1985年《世界建筑》对日本西川绿道项目的介绍; 1992年《国外城市规划》首次较为系统地介绍美国绿道;2000年前后,园林学界俞孔坚教授和刘滨谊教授等开展绿道研究;2004年,浙江编制完成了中国第一个省域绿道网规划。
在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罗勇主任看来,绿道的建设凸显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通过绿道建设,珠三角改变过去以货物流通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最核心的功能设计转为以人的需求为主。
广东省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被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科学发展,先打先试”的重大使命,如何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广东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珠三角率先建设绿道网,并以此为依托,逐步构建贯通全省的绿道网络,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广东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风气之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具体举措,是实现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民生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
回望广东绿道的溯源,建设绿道的构想在2009年就已经产生。 2009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省委政研室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该建议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黄华华省长的高度重视和肯定。2010年,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将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目标定为“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同年,经过调研和考察,由我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团队负责起草的《珠三角绿道网规划纲要》在2010年正式印发,这是中国有关绿道的第一个官方文件,正式拉开绿道规划建设的序幕。2012年,我院编制了《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绿道网规划。很快,广东就以非常之力,推进这项集绿色、生态、民生和经济于一体的工程,绿道开始在南粤大地遍地生根发芽。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也领风气之先。绿道网的建设逐渐实现了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有机串联全省主要的生态保护区、郊野公园、历史遗存和城市开放空间的目的。
据了解,十八大以来,广东再一次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打造“绿道升级版”,在完善绿道复合功能、社区体育公园、划定生态控制线以及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2014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率先开展基于国家公园体制的绿道网升级研究,将其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城镇化“2511”试点工作,推进绿道升级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相互融合。
据介绍,广东全面打造绿道“升级版”系列工作主要包括五项。一是推动绿道网向绿色基础设施升级。在绿道网建设基础上,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全域覆盖行动,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二是做好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理工作。结合绿道升级,加快推进《广东省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的立法和全省生态控制线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明确控制范围与管控要求;三是加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统筹选址布点,优先实施绿道沿线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在确保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探索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或个人认捐为辅的多方参与模式;四是启动基于绿道网的水岸公园规划建设。争取在2017年底前规划建设成为充分体现珠三角地域特色,符合“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加强保护、全民公益”要求的国家公园试点示范区;五是组织编制绿道升级行动计划。结合“十三五”规划,抓紧组织编制绿道升级行动计划。深圳、广州先行先试,典型引路。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绿道规划建设的省区,广东的绿道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发展,目前已呈现出与市民健康需求结合、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与历史文化线路结合的三大趋势。近年来,广东绿道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建成里程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当前,广东正进一步发挥“绿道+”的发展潜力,如“绿道+文化”“绿道+健康”“绿道+交通”等,让绿道“活”起来,更好为广大老百姓服务,为提升城市魅力服务。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道建设,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道道风景线,成为城市生活的新范式,成为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获得感,成为留才引才的“绿宝石”。
回顾广东绿道的建设实践,我院马向明总工程师认为主要体现了五个特点:一是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开启了绿道概念在中国的落地;二是珠三角绿道网的落地,是技术与行政的绝佳结合;三是广东绿道的独特背景在自身留下两个深深的烙印,分别是带有“北美绿道”的生态烙印和具有中国政府推动事物的运动式烙印;四是广东绿道规划建设,改变了城市开敞空间的供给和设计方式,还为市民进入乡野提供了入口;五是绿道的建设标志着广东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据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绿道18019公里,其中省立绿道6024公里、市立绿道11995公里,形成了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互联互通的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绿道的各项服务配套设施,特别是驿站、停车场、公共目的地、社区体育公园日趋完善,使用日益广泛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广东绿道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扩大了城市绿地的供给,提升了公园绿地的使用效率,推动了自行车的回归,特别是通过整体性的推介,让一种新的休闲方式进入了市民的生活。因绿道而提升的“获得感”有目共睹。珠三角绿道网也先后获得全国人居范例奖、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等称号。
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铿锵,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向前延伸。从广州城乡到东莞松山湖、佛山千灯湖、深圳湾,不断延伸的绿道编织起生态文明的绿色网络,将绿色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东莞松山湖绿道图
随着广东绿道建设的不断优化升级,建成里程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绿道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2016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广东将绿道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南粤古驿道路线图
许瑞生副省长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曾表示,广东省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线性游憩空间——广东绿道的建设,构建了完整、连续、可达的省级绿道—城市绿道网络。近两年来,广东将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绿道的升级,开展南粤古驿道和绿道互联互通,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结合现代人需求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功能转型升级,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据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绿道升级规划研究团队负责人肖宇介绍,2010至2012年的第一轮广东绿道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态效益和老百姓的使用效率。三年成熟完善后,绿道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即绿道运营品质提升阶段,绿道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城乡、打造幸福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此外,2016年广东省提出修复南粤古驿道,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做广东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这一举措也被称为第三轮广东绿道建设。
肖宇称,由于长期以来,绿道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绿道网络的配套设施不齐全,因此,第三轮的广东绿道建设,主要在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利用水平。第三轮绿道建设与前两轮的绿道建设区别在于,“第三轮更加注重结合南粤古驿道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更加注重凸显绿道的综合性与功能性,如带动沿线的兴奋点、带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
现存的南粤古驿道大多分布在粤东粤西粤北偏远地区,绿色发展条件独特,是广东最具生态产业开发潜力的“经济走廊”。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各地以生态产业创新发展为引擎,通过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农业等生态产业体系的绿色要素融合,高质量做好山水绿色大文章。

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分布图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成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罗勇主任表示,绿道建设在此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去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高水平规划建设广东万里碧水清流的“碧道”,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让广东河更美”大行动,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工程,与陆上“绿道”并行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去处。
最近,省河长办公布了“1+10”省级碧道试点名单,其中的“1”即是整体将分布于珠三角8市的碧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省级碧道试点,总长度达97.79公里,占了省级试点总长的一半以上。2020年“五一”前省级试点将全部完成碧道建设任务。到2022年,广东要建成总长超过5000公里的碧道。
此外,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也对外宣布,广州已全面启动了市级碧道试点工作,每个区碧道试点5公里以上,计划2019年全市建成103.98公里试点碧道。
碧道是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公治,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打造“水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碧道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村型、自然生态型四种。
目前,广州河道有1368条,总长度约5500公里,水库368宗,主要生态调蓄湖12个,全市水面率10.15%,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8.2%,森林覆盖率42.31%,公园247个,已建绿道3500公里。广州碧道建设以“一条主脉、两条支线、三大片区、多个节点”的空间总体布局,按城镇型、郊野型和生态型三种类型,因地制宜开展,彰显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城市风貌和山水城田海并存的自然禀赋。计划2022年底,全市建成碧道1000公里以上。
随着一条条连接人文山水的绿道、古驿道、碧道不断延绵,绿色发展、和谐美丽、人人共享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名片将愈发亮丽。
目前,珠三角各市按照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突出本地自然风貌,发掘本地历史人文内涵,因地制宜,打造出主题不同、特色鲜明的绿道。
其中,惠州市绿道串联了市内最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东江脉动、罗浮幽道、阳光海岸、人文古邑、田园风光、湿地探幽、客家风情、山林拾趣”等八大主题绿道。
针对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采访过程中,肖宇提出,绿道的升级在于营造“兴奋点”。那么,如何营造“兴奋点”呢?一是对已有资源进行创意再开发;二是设置独特的设施及街道小品;三是设计独特的主题与环境;四是结合特殊资源包装策划;五是根据多样化的活动需求进行开发;六是营造印象深刻的主题性景观;七是加强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
参与项目指导的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李欣副主任认为,“兴奋点”的营造原则要注重人性化、开放性和系统性,即充分利用城市内外现有资源加以整合,营造人性化空间,合理确定功能用途,完善开发管理方式,强化“兴奋点”与非机动交通系统的衔接。
追青逐绿,久久为功。精心规划设计的广东绿道,呈现出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环境再造带来的新气质。俯瞰珠三角,在这片中国制造业腹地和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地带上,绵延互通的绿道将森林、河流、公园、企业工厂、产业园区、生活社区、文化中心等串联起来,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融合,经济发展“高素质”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在这里奏响。
美丽湾区需要共建共治共享。九年耕耘,如今,18019公里连接而成的绿道网,就像一条蜿蜒绵长的翡翠项链,穿越了广袤的城市和乡村,连接自然山水、公园景区、历史古迹……粒粒“明珠”点缀万里绿道,形成几十条精品绿道旅游线路,构建了广东的生态名片,也让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绿色生态福利。
广东绿道走在全国前列
那么,我们看看全球先进绿道是怎么做的~

全球绿道纵览
从美国北部的加拿大边境延伸至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连接了两个国家、15个州、1个特区、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及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美国绿道建设的要求是:所有居民都应能在15分钟内从家或工作场所到达最近绿道。

美国东海岸绿道图
1929年,英国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制定了《伦敦开敞空间规划》,引入了绿化隔离带概念。1976年后的伦敦规划继承并发展了“绿道”理念,并将该理念加以延伸,形成包含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组成的“绿链”(green chain)理念,其目的除了保护大多数开敞空间之外,还重视开发这些绿色通道的旅游休闲潜力。

英国伦敦“绿链”图
为改善旧工业区及旧城区的城市形象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7个“绿道”,将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目前,鲁尔区已成功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德国鲁尔区绿道系统图
法国卢瓦尔河流域绿道法文名称“La Loire à vélo”,意译即“骑自行车的卢瓦尔河”。此“绿道”位于法国中西部地区,全长近800公里,横跨法国卢瓦尔大区和中央大区两个行政大区、6个行政省、8个大中城市以及1个地区级自然公园,沿途设有14个自行车租赁和维修服务点,150个可接待自行车的餐饮住宿点,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

法国卢瓦尔河绿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