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驿道重点线路建设意义
2016 年-2017 年,广东省重点打造韶关南雄梅关古道等 8 处示范段,古驿道保护修复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圆满完成“两年试点”阶段性目标。2018 年广东省组织开展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要求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建设几条很好用的古驿道,实现从“试点”向“线路”的转变。相比古驿道示范段,古驿道重点线路长度更长,更能反映在古时人们往来通行的历史线路和文化传承,也具有更多的意义:
(1)展现地域风貌和岭南历史文化的文化传承之路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古驿道、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2]。
古驿道重点线路能连接更多的乡镇县,甚至与外省古道相连,承载着人们迁移、商贸、往来的历史印记,记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故事,沿线保留有古桥、古碑、茶亭、祠堂、古村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古驿道重点线路的保护与利用,可将静态散落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整合的文化传承,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2)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振兴、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
南粤古驿道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的古驿道线路主要集中在山林地区,沿线村镇逐渐衰落,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依托古驿道重点线路保护和利用,实现“借道兴村”,做大做强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品牌,吸引各地游客、城市居民来此重走古道、了解文化、体味乡村,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意义。
(3)推动广东户外体育和生态游憩的健康之路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及生活品质的追求,运动健身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登山步道、休闲绿道等工程建设。古驿道作为郊野地区的线性廊道,同样具有体育健身和生态游憩的功能,同时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人们,未来将成为引领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载体。
1.2 古驿道重点线路复合模式
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省的文化传承之路、乡村振兴之路、体育健身之路,其承载了多个综合功能,因此古驿道重点线路不仅仅是古驿道本体线路,还应该融合休闲绿道、户外运动路径、乡村旅游游径等,打造一条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廊道,增强古驿道重点线路的趣味性和辐射影响力。
在古道慢行径的组织形式上,马向明提出了“字型双径复合道”的概念,强调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廊道是历史文化体验径和户外运动休闲径两径交织延伸形成的,其中历史文化体验径串联了古驿道的本体遗存、沿线古村落、文化资源等,户外运动休闲径则连接了自然景观、沿线村落、服务节点等,二者交织缠绕,为古驿道注入了新的功能[3]。

字型双径复合道
(图片来源《广东绿道的两个走向——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对广东绿道发展的意义》)
1.3 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考量
截止目前,广东省目前共发现古驿道及附属遗存共 200 余处,总长近 500 公里。从古驿道体系中优先选取 2018 年重点线路段,集中政府、地方资金技术力量重点打造一段,易在短期内出效果,打响南粤古驿道名气,让社会更多的人来关注古驿道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可将 2018 年重点线路作为试验段,摸索总结古驿道保护与利用的工作经验,为古驿道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基于古驿道重点线路的意义功能以及复合模式,提出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的考量因素:
(1)优先考虑古驿道保存较好路段
古驿道作为古代人员、货物往来的通道,主要包括陆路与水路。相比水路,陆路更容易保留遗存印记。陆路古驿道一般是以石块、鹅卵石、麻石等石材铺砌而成,重点线路应优先选择古驿道保存较好、较为连续的路段,能更加直观的向世人展现古驿道的特色风光和历史印记。
(2)重点发展先导热点地区
与成熟景区相比,古驿道的通行条件、周边景观、配套服务都较为落后,在资金、时间都有限的条件下,仅仅保护修复古驿道无法吸引游客。因此需要挖掘古驿道周边已有的热点地区,如风景区、度假山庄等,利用已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点来集聚人气,让游客来这些资源点的同时走走古道、锻炼身体、重塑历史,进而带动古道的人气与知名度,并形成古道与先导地区互相带动、整体统筹发展的态势。
(3)尊重徒步爱好者用脚选出的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徒步爱好者自发地去古驿道或风景较好的山林地区徒步。可通过大数据抓取、现场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提取游客用脚选出的路线。
(4)整合串联沿线村庄、各类资源
为实现乡村振兴等战略,古驿道重点线路应选择靠近村庄,尤其是省定贫困村、特色村庄等,整合沿线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服务配套等各类资源,增强古驿道趣味性,带动沿线村庄发展。
(5)优先选取交通便利性高的路段
在交通网络化的今天,交通可达性对游客出行选择至关重要,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地区能降低游客的出行成本,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1 古驿道选线方法构建
古驿道虽已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千年,但系统性保护利用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并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地区,因此关于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的研究仍为空白。为研究古驿道重点线路的选线方法,本文对同为线型廊道的绿道选线进行了梳理,以期从中总结经验,并根据古驿道的特征进行选线方法的优化调整。
目前,我国对绿道选线的研究较多,杨梦在《基于 GIS 的湖滨绿道选线分析研究——以武汉东湖为例》提出运用 GIS 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得到绿道选线[4]。赵宇在《基于步行环境需求的山地城市绿道选线研究》中使用层次分析(AHP),针对步行环境三大需求构建指标体系,并对绿道潜在路径进行评分统计确定绿道选线[5]。岳瑞邦在《山麓型绿道选线方法初探——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例》在借鉴 AHP 法、适宜性分析法基础上,构建了“景观资源提取-现状道路提取-图面路径比较-现场调研调整-最佳路径布设”的选线方法[6]。
总体来说,绿道选线一般是分析某类型绿道特征,构建多个选线影响要素,通过AHP法、适宜性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当地特征、游径特征、当地诉求优化得出绿道选线走向。
本文基于古驿道特征及功能,通过对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综合考虑当地诉求和周边要素,进而确定重点线路布局。具体选线步骤如下:
第一步:以古驿道原有线路为基础。
与绿道选线常用的多要素适宜性评价得出选线布局不同,古驿道是历史上人们商贸往来的道路,有其固定的线路走向,重点线路选线应尊重历史基本走向,通过现场探勘、文献资料查找、咨询当地老百姓等多种方式梳理古驿道历史路线,作为古驿道重点线路的选线基础。
第二步: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要素评价。
在古驿道历史走线的基础之上,建立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要素评价体系,将各项要素对古驿道历史走线的影响进行适宜性评价,并进行权重叠加,得出古驿道重点线路综合评价图。
第三步:优化调整古驿道重点线路
在定量判断出初步选线之后,综合考虑整合周边资源、带动沿线村庄、地方诉求、规划整合等多种因素,对古驿道重点线路综合评价图进行优化调整,得出古驿道重点线路的最终选线。

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方法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2 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要素评价
本文基于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考虑因素,选取若干要素进行适宜性评价,并通过计分的方式对因子的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标准设定为 0-5 分不同得分。
(1)古道本体保存情况评价
通过现场调研踏勘,将古驿道线路分为保存较好(古道本体形制清晰、材质较为完整)、保存一般(古道本体形制清晰,存在一定破损)、保存较差(石头材质已损毁,现为泥土路)、保存差(石头材质已损毁,且已被水泥路覆盖),以保存情况进行赋值。

(2)热点先导地区辐射范围评价
通过大数据搜索热点及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寻找古驿道附近的具有吸引力的热点先导地区,并以距离热点先导地区的距离进行赋值。

(3)徒步爱好者拍照数量评价
随着南粤古驿道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重走古驿道,并用手机拍摄下感兴趣的路线、山林景色等。本文通过户外助手手机软件抓取用户在古驿道沿线拍照上传量,根据图片数量进行赋分,尊重游客用脚走出的线路。

(4)沿线村庄密集程度评价
古驿道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带动沿线村庄发展,可借力古驿道发展沿线农家乐、农业采摘、乡村旅游等活动,因此古驿道重点线路应该优先选取靠近村庄,尤其是贫困村、特色村的地段。通过抓取古驿道两侧 1000 米村庄密集程度进行赋值。

(5)文化资源密集程度评价
整理古驿道沿线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资源,对古道两侧 1000 米范围内文化资源的集聚程度进行赋值。

(6)休闲娱乐资源程度评价
为增强古驿道趣味性,吸引更多游人,重点线路应优先选取周边休闲娱乐资源更加丰富、服务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的地段。梳理古驿道沿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等资源,对古道两侧 1000 米范围内休闲娱乐资源的集聚程度进行赋值。

(7)交通区位条件评价
重点线路作为优先启动示范段,应优先发展交通区位较好的地区。本文以距离主要交通出入口的距离进行赋值。

(8)建立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要素的评价体系
通过综合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要素权重和评价指标,建立选线评价体系。

3.1 粤赣古道基本情况
河源市为客家古邑,从赵佗建立龙川县至今,一直是岭南北接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也遗留下了大量古道交通,从山间小道到河谷大道、从乡村羊肠赶圩到城镇官道,从水上小舟到河上大船,大大小小不同等级的水陆交通逐步完善[7],粤赣古道即为其中一部分。
粤赣古道主要分布于河源市和平县、连平县和东源县境内,向北接江西赣州龙南县,南可通过水道连接河源城区,沿线途径浰源镇、热水镇、青州镇、绣缎镇、大湖镇、三角镇、高莞镇、忠信镇、顺天镇、涧头镇、双江镇、新港镇等,总长约 288 公里。

粤赣古道现状走向

风门坳古道

关爷埂古道
3.2 粤赣古道重点线路选线要素分析
(1)古道本体保存情况评价
根据现场线路勘探,保存好和较好 0.8-1.2m 为主,少量可达 1.5-2m,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页岩等石块、鹅卵石组成,石块大小 5-30cm 为主,厚约 10-20cm,也可见极少量花岗岩石板,保存较好古驿道约 18.7 公里。
古驿道保存一般是指仍被泥土覆盖、尚未完全挖出;或古驿道主要形制保留,但存在部分石块破损现象,古驿道保存一般约 13.1 公里。
保存较差的古驿道是指已被完全破坏,现已成为泥土路、泥沙、机耕路等,约 163.4公里。
保存差古驿道已被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等水泥路覆盖,约 92.8 公里。
通过运用前文中对本体情况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粤赣古道本体保存情况适宜性评价图,优先选择本体保存较好和一般较多、较连续的线路。

古驿道基本情况图

古驿道本体情况评价图
(2)热点先导地区辐射范围评价
通过大数据热点分析及现场实地调研,在粤赣古道沿线挖掘出多个先导地区,包括万绿湖(国家 AAAA 级旅游区)、何新屋(2018 年定向大赛)、热龙温泉(旅游景区)。
通过运用前文中对先导地区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新港镇古道、梨花屋舍古道、连平古道、热龙古道等距离先导地区较近的古道容易受到先导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先导地区分布情况图

先导地区辐射范围评价图
(3)户外助手拍照数量评价
通过户外助手手机软件抓取用户古驿道图片发现,青州古道、风门坳-关爷埂古道、斗凹古道等地段徒步爱好者上传的图片较多。

徒步爱好者上传照片情况图

徒步爱好者拍照数量评价
(4)沿线村庄密集程度评价
粤赣古道主要位于山林地区,部分线路在山林穿行,部分线路串联起平原村庄。沿线有20 个省定贫困村、11 个特色村、45 个一般村落。

村庄分布情况图

村庄密集程度评价
(5)文化资源密集程度评价
粤赣古道沿线有多处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其他历史资源点,类型丰富,把包括宗祠、古桥、遗址、古庙等,大都与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相关。

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图

文化资源密集程度评价图
(6)休闲娱乐资源密集程度评价
粤赣古道村庄平原地区有较多现代农业产业园,如双江镇、绣缎镇、热水镇等,吸引较多游人来此采摘体验。古道沿线以乡镇为主,餐饮住宿等服务配套设施较少,主要集中在镇区附近。

休闲娱乐资源分布情况图

休闲娱乐资源密集程度评价图
(7)交通区位条件评价
粤赣古道总体走向与粤赣高速保持一致,沿线有 5 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其中大湖、绣缎距离高速公路出入口较近(半小时车程);汕昆高速从古驿道中部穿过,在油溪镇设有一出入口,高莞、忠信等镇可便捷到达出入口(半小时车程)。

交通区位情况

交通区位条件评价
(8)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综合适宜性评价
运用前文得出的选线要素权重值,进行叠加运算得出古驿道重点线路选线综合性评价。
可以看出和平县热龙镇、青州镇,连平县绣缎镇、大湖镇,东源县双江镇、新港镇综合适宜性较高。

各项要素权重叠加

综合适宜性评价图
3.3 古驿道重点线路选取
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现场探勘、调研访谈、研究相关规划等多种方式,对古驿道重点线路进行优化选取,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古道本体主要位于山林间,为保证游客能更快到达古驿道本体,增加合适的村道、县道作为连接线,如东源段增加 Y404 形成环状路线。
●充分结合地方未来发展方向,如双江镇计划 2018 年打造以赵佗故城为核心的全镇旅游格局,因此将赵佗故城及其周边的梨花屋舍古道纳入重点线路。
●删除通行条件较差的路段,如热水镇合栋茶亭古道尚未完全清理出来,且路段陡峭;双江镇平天大王古道对外连接路线未完全水泥化,车辆通行不便。
通过定性调整,最终粤赣古道 2018 年重点线路包括两段,分别是大湖-热水段(50.29公里)和东源段(37.39 公里)。

粤赣古道重点线路
本文通过 GIS 空间分析将与古驿道重点线路选取相关的本体保存情况、热点先导地区、徒步爱好者倾向、村庄分布、文化资源、休闲娱乐资源、交通区位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在粤赣古道重点线路选线中得到有效运用。
同时对各项因素的分析也为古驿道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指导意见,未来古驿道建设需重点关注本体修复、徒步爱好者的需求、沿线村庄发展、整合周边各类资源、完善沿线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