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编制与实施,北京市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适应动态过程的规划机制,完善了新时期北京空间规划体系。
一是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了“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机制。体检评估实际上是对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校正的过程,一方面是检查总体规划本身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发现规划本身存在的问题,如规划目标设定、上位规划不完善之处等,及时纠偏。目前北京正在开展2017年度的城市体检工作,由住建部和北京市共同主持。比如通过体检,发现“全市就业人口快速增长趋势仍在持续,中心城区就业人口集聚态势增强”的问题,提出来就业岗位尚未与人口同步疏解,有可能增加职住失衡。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心城区人口疏解与职住关系提供了视角与支撑。
二是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这两项工作衔接了具体建设项目与宏观空间发展方向。在新的自然资源部事权划分下,预期可以把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与年度实施计划进行进一步对应。相关工作若与城市体检评估相结合,通过制定与土地供应计划对应的近期建设规划,同时开展城市体检评估,确保年度规划项目的实施符合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
三是开展“单元规划实施方案”工作。以往,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就直接编制控规。在规划实施中就常常遇到控规调整的问题。北京现行的策略是将控规分层,第一层是街区控规,对应部分城市的单元规划;第二层是地块控规。单元规划实施方案即用来衔接街区控规与地块控规,滚动编制。前述的城市体检评估和近期建设规划是周期性工作,每年、每五年开展一次。单元规划实施方案则是滚动开展的,伴随着城市更新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动态确定这个单元中统筹平衡指标的实施方案。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已经经历了许多版实施方案的编制,都是根据一隔内人口资源的变化不断在调整实施方案。最近认识到以前实施绿隔的模式难以持续,于是用单元规划实施方案的新思路来继续推进绿隔的工作。
四是参与空间治理行动。日常性的工作都可以纳入空间治理行动中,包括城市双修、社区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类工作不见得都能形成规划成果,但其实施可与城乡人居环境的具体改善相结合。尤其是在新数据环境下,互联网、大数据带来了新的手段,通过建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平台等方式,可以让广大的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其中,使规划实践可以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使自下而上的动力得到更好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