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
作者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殷振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晏龙旭,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重庆市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规划师赵必成在《规划师》2019年第7期撰文,把握生活中心的现状特征,监测其动态发展是编制相关规划、进行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文章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局部回归法识别了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发现其呈现多中心的结构特征,但生活中心集聚的趋势依然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结合消费行为和基础条件维度的演绎,对比生活中心实际发展情况和理论发展潜力,评价了重庆市中心城区高等级生活中心的空间发展绩效,并将其分为发展良好、发展较高效、发展尚可、发展一般和发展较低效5类,以期为编制相关规划、建设城市生活中心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中心;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与评估;规划编制;重庆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7-0077-07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殷振轩,王德,晏龙旭,等.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的识别与评估[J].规划师,2019(7):77-83.
一
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
本文采用的数据取自重庆市2017年上半年连续一周的中国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匿名数据)。该数据共记录约2100万个不同手机识别号,日均记录约1900万个不同手机识别号,共有140万条数据记录两天及以下的外地手机用户,有1878 万条数据记录5天及以上的常住手机用户,常住手机用户数量占2017年重庆市3075万常住人口的61.1%。
通过分析停留数据,制定识别规则。对于常住手机用户,分别选取夜间停留点和白天停留点,采用距离和最小法识别居住地与工作地,得到具有稳定居住地和工作地且通勤距离大于0的用户约220万,与《2015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常住人口分布规律高度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达到0.898。将每个用户距离其居住地和工作地1000m以外,且频率较低(停留天数≤3天)的出行视为生活出行,共提取生活出行数据890万条。对于外地手机用户,采用距离和最小法识别当天的居住地,得到可识别居住地用户83.9万,共提取生活出行数据119万条。以上规则具有一定演绎性,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但是反映了市民的消费购物、休闲娱乐和获取公共服务的行为,可以较好地反映生活中心的运行情况。
(二)城市中心的识别方法
城市生活中心一般是市场应对优势区位竞争而集聚形成的具有较高要素密度的空间单元。本文延续McMillen等人对中心的定义:“要素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周边区域且对周边要素分布具有一定影响的空间单元” ,在回归方法中加入候选城市中心区位变量,拟合要素空间分布、识别城市中心,这是实证研究的经典方法,具体可分为参数法、半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其中,一种局部加权回归的非参数法被证明较为有效。本文延续该方法,基本识别步骤与已有文献相同,首先采用核密度法获得居民消费活动地的密度分布栅格,其次针对每个像元邻域的要素分布进行局部加权回归,识别出符合定义的像元,构成本文识别的生活中心。
(三)城市生活中心评估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消费行为和基础条件两个方面构建生活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表1)。消费行为是时间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从消费需求的产生、消费目的地的选择到消费出行的发生,都是一系列消费决策的客观体现,通过分析消费行为,可以探究消费者的决策机制,揭示生活中心实际发展情况。基础条件是影响聚客力的重要因素,体现了生活中心吸引和聚集消费者的能力,可以衡量生活中心的理论发展潜力。结合消费行为和基础条件,对比生活中心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理论发展潜力,可以更好地评价生活中心的空间发展绩效。
关于消费行为,越多的到访人次、越长的停留时间和越广的服务范围,意味着生活中心的吸引力越大,满足居民不同需求的能力越强,发生更多消费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此外,一方面,受时空约束,居民在节假日、周末与工作日等不同周期、不同时刻所需满足的需求不同,其行为具有一定差异;另一方面,不同人群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外地居民和本地居民的不同到访量能反映生活中心承担的不同职能,故采用“本地居民节假日/周末到访人次”“本地居民工作日到访人次”“外地居民节假日/周末到访人次”“外地居民工作日到访人次”“节假日/周末停留时间”“工作日停留时间”“势力圈面积” 7项指标来反映消费行为的绝对水平,并采用“外地与本地居民到访人次比”“节假日/周末与工作日到访人次比”“节假日/周末与工作日停留时间比”“客流模式分类”4项指标来反映生活中心承担的不同职能。前者的值越大,生活中心的聚客力越强;后者表现的是生活中心的不同特性,只通过横向比较展现差别。
关于基础条件,采用赫夫模型中的服务规模和服务距离来评价生活中心的理论发展潜力。首先,服务规模包含了生活中心的业态结构及其集聚程度,越丰富的业态、越集聚的功能对于居民选择生活中心的效用越大,故选取“A、B类(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POI数量”来衡量生活中心的服务规模,两者的值越大,说明生活中心的服务规模越具优势。其次,面对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心,居民倾向选择前往距离较近的生活中心,服务距离反映了生活中心“理想”的服务腹地,具有越大的优势服务范围和越多的优势服务人口,生活中心发展的潜力越大,故调用高德地图公共交通出行时间,识别优势服务范围和优势服务人口数量,评价服务距离。
二
生活中心体系的识别结果
基于上述方法识别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体系,共识别出生活中心114个。识别的生活中心面积只占重庆市中心城区面积的2.5%,却集聚了27.8%的生活出行量。以到访人次作为分类指标,采用K均值法对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进行等级划分,得到市级生活中心、市级生活副中心、地区级生活中心、外围重点生活中心和外围一般生活中心5个等级。其中,前3个等级的生活中心能提供更综合的生活服务,统称高等级生活中心(图1)。
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呈现多中心的结构特征,但生活中心集聚的趋势依然较为明显。高等级生活中心主要分布在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建成区,而中梁山和缙云山、铜锣山和明月山之间的建成区生活中心数量较少,等级较低。具体而言,到访人次在城市核心区域形成极值,如观音桥、解放碑和南坪承担着较高的生活服务职能。同时,轨道交通对生活中心的扩散影响较为显著,如重庆市依托轨道交通1、2号线向西南和沿3号线向北集聚了大量高等级生活中心,而外围重点生活中心和外围一般生活中心呈圈层状依次由城市核心向远郊扩散。此外,由于地形等限制,在远郊交通条件较好且人口集聚区域形成了高等级生活中心,如北碚和尖顶坡,在远郊承担着一定的生活服务职能。与重庆市2014年提出的“一主十副”中心体系相比,解放碑、观音桥、沙坪坝、杨家坪和南坪的发展已较为成熟,而悦来、龙盛、西永、陶家、茶园和龙洲湾还有待建设,未能起到分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的作用。
采用三角网描述生活中心的空间分布发现:内环内高等级生活中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4.8km,标准差是2.0km;而内环外高等级生活中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6.4km,标准差是11.4km。当考虑全部生活中心时,内环外的生活中心比内环内的平均距离增加3.7km,标准差增加4km(表2)。可见,中心城区低等级生活中心分布更为均衡,内环外高等级生活中心较为缺乏。
三
生活中心评估
高等级生活中心吸引更多的到访人次,承担着更多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城市规划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本文针对重庆市中心城区高等级生活中心,结合消费行为和基础条件评价其空间发展绩效。
(一)对消费行为的评价
1.到访人次
到访人次是评价生活中心的首要条件,分别统计各生活中心的到访人次(图2),并将其结果分为6类:第一类包含观音桥和解放碑,这些生活中心中本地和外地居民到访人次较多,节假日、周末和工作日到访人次也较多,可以看出作为重庆市著名的生活中心,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第二类包含江北国际机场和两路口,这些生活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外地居民到访人次较高,节假日和周末到访人次增长较大,但是到访人次总量小于第一类生活中心;第三类包含南坪、三峡广场、大坪、杨家坪和金渝,这些生活中心到访人次总量较高,但是以本地居民为主,外地居民到访人次相对较少;第四类包含尖顶坡和北碚,这类生活中心位于远郊,处于轨道交通的终点,虽然到访人次总量不高,但是周末和节假日到访人次增长较大,且吸引了一定的外地居民到访,反映了这类生活中心在局部区域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第五类包含鱼洞码头、新山村、巴国城、人和立交、金州大道—金开大道、园博园、宝桐路—兴科大道和状元碑,这些生活中心到访人次总量不高,外地居民到访较少;第六类包含石桥铺、都市花园路—凤天大道和江北嘴,这些生活中心休息日到访人次没有显著提升。
2.停留时间
通过测算居民在各类高等级生活中心的停留时间可以发现,居民在观音桥、解放碑、三峡广场、大坪和杨家坪的平均停留时间较长,而在石桥铺、园博园、人和立交、宝桐路—兴科大道和巴国城的平均停留时间较短(图3)。进一步可将这些生活中心分为5类:第一类是观音桥、解放碑、杨家坪和大坪,这些生活中心节假日、周末和工作日的平均停留时间均较长,且节假日与工作日、周末与工作日的停留时间比也较高,反映了这些生活中心的消费活力较高,且休息日的消费活力大幅增强;第二类是南坪、三峡广场、金渝和尖顶坡,这些生活中心周末与节假日的停留时间较长,工作日的停留时间少于第一类生活中心;第三类是两路口、新山村、鱼洞码头、北碚、金州大道—金开大道、状元碑和都市花园路,这些生活中心的停留时间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是江北国际机场、园博园和宝桐路—兴科大道,这些生活中心节假日、周末和工作日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但节假日与工作日、周末与工作日的停留时间比不低,反映了这些生活中心整体消费活力不高,而休息日消费活力会有一定提升;第五类是石桥铺、人和立交、巴国城和江北嘴,这些生活中心节假日、周末和工作日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节假日与工作日、周末与工作日停留时间比也较低,其消费活力相对较低。
3.势力圈
从势力圈这一维度看,各生活中心的势力圈主要集中在其周边,存在受长江、嘉陵江阻隔和沿轨道交通分布的特征(图4)。建成区北部和南部生活中心数量较多、竞争激烈,势力圈面积较小。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和江北国际机场势力圈面积较大,说明这些生活中心发展优势较大,对重庆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服务具有重要作用。而由于周边竞争较小,尖顶坡和鱼洞码头到访总人次不多,但势力圈面积却较大,说明虽然生活行为强度不高,但这些生活中心的重要性较高。
4.客流模式
进一步而言,人群在城市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作息规律,居民的时空分布可以反映城市功能的分布。以工作日和周末每小时在场人数均值的占比为指标,采用AP聚类法将重庆市高等级生活中心划分为4类:第一类是强商业生活中心,包括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大坪、杨家坪、金渝、新山村、金州大道—金开大道和尖顶坡。这一类生活中心的特点是周末在场人数占比明显大于工作日在场人数占比,且工作日18:00~20:00、周末14:00~19:00的在场人数占比较高。推测这类生活中心承担着较强的购物休闲等商业服务功能。第二类是持续性生活中心,包括解放碑、两路口、石桥铺、园博园、北碚和鱼洞码头。这一类生活中心的特点也是周末在场人数占比大于工作日在场人数占比,但是与强商业生活中心不同,其在工作日和周末9:00~20:00的在场人数占比较为均衡。这类中心是重庆市传统中心,或者周边分布着著名景点,推测其承担着综合生活服务功能。第三类是弱商业生活中心,包括江北国际机场、江北嘴、人和立交、宝桐路—兴科大道、巴国城和状元碑。这一类生活中心的特点是周末在场人数占比与工作日在场人数占比基本相同,且工作日在18:00~20:00的在场人数多于白天,而周末在场人数占比较为均衡。推测这类生活中心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购物休闲等商业服务功能,但吸引力有限。第四类是特殊型生活中心,包括都市花园路—凤天大道。这一类生活中心的特点是上午的在场人数占比大于下午的在场人数占比,且工作时间段在场人数相对较多。这类生活中心周边不仅分布有商业设施,还分布有医院等设施,推测其为区域提供专业的生活服务功能。
(二)对基础条件的评价
1.服务规模
在服务规模的评价上,选取“A、B类(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POI数量”两项指标(图5),大致将评价结果分为4类:第一类包含观音桥、解放碑和南坪,这些生活中心A、B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较大,POI数量较多,服务规模处于较高水平;第二类包含三峡广场、两路口、大坪、杨家坪、石桥铺、新山村、北碚和鱼洞码头,这些生活中心服务规模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类包含江北国际机场、金渝、园博园、都市花园路—凤天大道、状元碑、尖顶坡和巴国城,这些生活中心A、B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小,但是POI数量较少,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第四类包含人和立交、江北嘴、宝桐路—兴科大道、金州大道—金开大道,这些生活中心A、B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较小,POI数量也较少,服务规模相对较小。
2.服务距离
在服务距离的评价上,本文采用“优势服务范围”“优势服务人口数量”(图6)两项指标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4类:第一类是观音桥、南坪和三峡广场,其优势服务范围广,优势服务人口数量多,具有突出的服务距离优势;第二类是尖顶坡、鱼洞码头、宝桐路—兴科大道、北碚和新山村,其优势服务范围较大,但是优势服务人口数量不多;第三类是解放碑、两路口、大坪、金渝、园博园、都市花园路—凤天大道和金州大道—金开大道,其周边竞争激烈,优势服务范围小,优势服务人口数量少;第四类是江北国际机场、杨家坪、石桥铺、江北嘴、巴国城、人和立交与状元碑,其服务距离处于中等水平。
(三)空间发展绩效评价
结合消费行为和基础条件对比生活中心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理论发展潜力,可以更好地评价生活中心的空间发展绩效。较好的基础条件和较活跃的消费行为是理想状态,较薄弱的基础条件和较活跃的消费行为是高效的状态,而较好的基础条件和较不活跃的消费行为则是低效的状态。基于上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A、B类(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POI数量、优势服务范围和优势服务人口数量4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所得之和表示基础条件,可将其细分为优势、尚可和劣势三小类;同时,选取到访人次、平均停留时间和势力圈面积3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所得之和表示消费行为,分为活跃、尚可和不活跃三小类。对比各生活中心的基础条件和消费行为,得到其空间发展绩效评价结果(表3)。
可以发现,重庆市中心城区发展状况最为理想的生活中心是观音桥、解放碑、南坪和三峡广场。这些生活中心是重庆市最著名的生活中心,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较活跃的消费行为,未来规划应继续支撑其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状况。基础条件较好但消费行为低于预期的生活中心是石桥铺、宝桐路—兴科大道、鱼洞码头、巴国城和尖顶坡,其中鱼洞码头和尖顶坡的基础条件良好、发展空间较大,但是优势服务人口数量不足导致发展不如预期;而石桥铺、宝桐路—兴科大道和巴国城的整体吸引力不足、平均停留时间较短,未来可考虑调整业态,增强综合吸引力。较高效的生活中心是大坪、杨家坪、金渝、状元碑和金州大道—金开大道,其中大坪、杨家坪发展状况也较为理想,而对于金渝、状元碑和金州大道—金开大道,未来规划可增加其发展空间,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外,还需要关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消费行为也不活跃的中心,包括园博园、人和立交与江北嘴,未来可考虑调整业态,错位发展以发挥其特定优势。
四
结语
生活中心一直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内容,而对生活中心现状特征的把握和动态发展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生活中心的服务机制和发展潜力,进而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指导城市商业规划、优化交通出行和建设生活中心提供帮助。本文首先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法识别了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发现其呈现多中心的结构特征,但生活中心集聚的趋势依然较为明显;其次,结合消费行为和基础条件维度的演绎,对比生活中心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理论发展潜力,评价了重庆市中心城区高等级生活中心的空间发展绩效,并将其分为发展良好、发展较高效、发展尚可、发展一般和发展较低效5类,为编制相关规划、建设城市生活中心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了居民的生活出行,但由于缺乏行为信息,识别的生活出行具有一定演绎性,反映了居民消费购物、休闲娱乐和获取公共服务等各种生活行为,故本文识别的生活中心与传统意义的商业中心有所差别。同时,得益于包含精准时空信息且具有大样本和全时性等特点的手机信令数据,本文依据到访人次、停留时间、势力圈和客流模式评估了生活中心的消费行为,但受数据所限,本文只从一个时间断面上评估了生活中心的发展状态,缺乏根据历年数据对各生活中心演替机制等的讨论。此外,受篇幅限制,本文并未就居民选择生活中心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理论模型展开充分讨论,后续研究将进一步补充。
来源:2019年07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核: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9年07期
《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的识别与评估》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会议邀请】中日大咖邀你来参会!你有一份参会通知待查收!
【规划师论坛1】三线 ? 三生 ? 三控:城乡布局结构的宏观管控机制
【规划师论坛2】全域空间管制的手段辨析与划定逻辑研究
【规划师论坛3】厦门城市空间管控体系与“一张蓝图”建构
【规划师论坛4】新型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县级“三生空间”布局与“三线”划定
【规划师论坛5】广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方法探讨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