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内外科技旅游概况与综述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和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1]。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了科技旅游的雏形,并逐步发展为被主流市场接受且广受欢迎的大众旅游形式,随后科技旅游在国外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我国科技旅游主要包括以高科技工业、高科技农业和科研院所、教育机构为依托三种发展模式。国内外对科技旅游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细分科技旅游的概念和类型、科技旅游的影响、区域科技旅游发展等方面[3]。我国现有研究重点围绕“丰富旅游产业构成、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论述科技旅游的影响,对科技旅游在改善区域民生、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影响的论述较少。
黔南州除了拥有“世界第一、中国唯一”的射电望远镜,还包括“大贵州滩”——全球三叠纪时期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各类地质遗迹保留最全最好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科研价值。世界级的天文奇迹和地质奇观构成了黔南州独特的科技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推动黔南州科技旅游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2贵州省关于推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理念
贵州省立足山地条件,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4]。贵州省一方面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山地经济,培育山地旅游业、健康养生业、山地高效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利用FAST所衍生的科技旅游产品完善贵州省旅游结构体系,与生态文化旅游形成互补,通过更为多元的旅游吸引和产业体系,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1.3小结
黔南州“天文+地质”的科技旅游资源将成为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爆点。黔南州的科技旅游产品将对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为全面、系统地发挥FAST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科学有序地推进天文小镇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黔南州统筹FAST周边两镇打造天文小镇,向内聚焦启动区,向外辐射周边六镇,形成以FAST为核心的三层次空间规划体系(图1)。

图1 天文小镇系列规划范围示意图
2.1国际化需求与本地化服务的不适应
早在1993年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十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随后历经十余年选址论证,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及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受到国际学界瞩目。FAST启用一年来发现了10颗优质脉冲星,其中6颗通过国际认证。可以说,从FAST的提出、选址到建成和启用,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未来围绕FAST及其天文新发现,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化的科学研究、行业论坛和科技旅游等活动,大量的国际游客及科研技术人员涌入天文小镇,将会产生具有国际标准的配套服务要求。
然而,现状天文小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在交通方面,天文小镇目前缺乏高快速路的直接联系,从贵阳龙洞堡机场至平塘县需约2小时车程;在配套设施方面,现状天文小镇周边仅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缺乏专业的会议场地,难以为国际游客及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接待服务。
2.2底线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在科研方面,为保障FAST的安全运转,必须严格保护FAST周边5km纯净的无线电磁环境,严禁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严禁建设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在充分保障科研功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旅游活动的开发;在生态方面,FAST周边区域石漠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加强生态保护,提升天文小镇整体的景观风貌,必须对现有石土经济等低端产业进行清退。由此可见,科研和生态保护会在一定时期内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冲突。
2.3各自为政与统筹发展的不适应
FAST周边六镇地处黔南州平塘县、罗甸县和惠水县交界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传统农业及低端工业为主,城镇化水平远低于贵州省及黔南州平均水平。现状镇区布局分散,除边阳—塘边—克度—通州四镇依托315省道形成了便捷联系,沫阳、羡塘两镇的交通可达性较差。此外,各镇均将FAST视为重要的发展红利,在道路标识、设施命名等方面出现天文元素和“天眼”品牌的滥用现象。从总体上看,各镇之间同质化发展、各自为政,处于自发、松散的城镇体系状态,与交通互联、旅游共建和产业共链等一体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天文小镇规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天文小镇为总体目标,在借鉴国际案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提出天文小镇建设应重点统筹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3.1发展与保护
FAST选址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该地地形地貌最接近FAST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且附近人烟稀少,高山环绕,能有效屏蔽周围的电磁波干扰,拥有理想的无线电环境。然而,天文小镇的建设以及地方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的诉求,势必会对无线电磁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在保护装置运转安全及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给予地方经济适度的发展空间。
3.2传统与现代
黔南州生态文化资源的地域性、传统性,与“中国天眼”所要求的时代性、国际性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黔南州依托世界一流的射电望远镜,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天文小镇,除需构建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外,还要实现地方传统文化与时代特性的共生共融,以“世界品质、中国气质、贵州特质的天文地质复合型特色发展区”为总体定位,规划需要将现代化的建设标准与地方化的文化元素在空间和形态上进行有机整合。
4.1严守安全底线,优化空间布局
4.1.1创造纯净的无线电磁环境
FAST的正常运转要求必须屏蔽电磁波干扰,否则天文观测数据将无法使用。因此,遵照《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规划将FAST周边半径5km的范围划定为FAST核心保护区,搬迁出1700多户居民,关闭移动基站,严禁建设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营造无干扰的纯净电磁环境(图2)。

图2 天文小镇(三县六镇)空间管制分区图
为了满足游客近距离观赏天眼和进入FAST核心保护区感受天坑奇观的需求,规划顺应科技旅游的趋势和特点,将旅游需求进行统筹和集中安排,限制单日进入核心保护区的人流量,同时沿核心保护区外围设置“观天文”和“探地质”两个游览入口,游客经过安检有组织地进入到核心保护区。
4.1.2构建安全舒适的蓝绿网络
天文小镇地处黔南州西南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急需进行生态修复。小镇内部的霸王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周边山体植被茂盛,具有优质的生态本底。规划一方面以生态修复和保育为基本原则,运用雨水径流模拟、水土流失安全分析等技术手段,充分保留季节性径流,保护生态敏感区域,科学构建“一环、一带、三心、多廊”的生态安全体系;另一方面结合霸王河等水面、广场和下凹式绿地布置分布式海绵设施,保障天文小镇的生态和城市安全。
4.1.3构建疏密有致的环FAST城镇发展走廊
FAST建成启用后天文小镇需要为科研教育、产业培育和旅游发展等各项功能提供相应的空间。为实现各类功能的集聚,规划将区位相近、地理相连、资源相接的克度和塘边两个镇区联合,建设一条环FAST西北侧的城镇发展走廊。该走廊包含了天眼、天坑和民族文化等多种旅游资源,通过构建双快速通道提升交通便捷度;建设用地结合自然地形、水系河网和文化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布局,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格局(图3)。

图3 天文小镇土地利用规划图
4.2建设中国科技旅游示范基地
4.2.1构建共享、舒适的科技旅游环境
天文科研是天文小镇培育的核心功能,也是发展科技旅游的重要支撑。为助力天文科研创新突破和科技旅游发展,规划在充分研究天文科研工作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在天文小镇启动区构建一河两岸的天文科研及学术交流中心,布局天文数据存储与处理、国际学术研讨和天文教学研究等功能,为天文领军人才规划田园办公的候鸟式科研基地。同时,在科研用地周边预留弹性发展用地,以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
首先,规划在科研和科普分区设置了天文大讲堂、观星公园和咖啡厅等空间,天文大讲堂定期邀请著名学者开展天文讲座和沙龙,观星公园主要举办天文观星等活动。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活动展示空间,引导公众与天文学者深入交流,培育科技旅游的软环境。其次,规划在天文小镇外围设置交通环线,在天文小镇内部限制机动车出行,并在南北入口处设置交通换乘中心,构建公交环线倡导绿色出行。
4.2.2塑造国际与本土相融合的整体风貌
天文小镇启动区作为科研和科普功能的重要承载空间,规划重点展示其富有科技感的现代风貌。其中,科研区和服务区以现代风格为主,科幻区和科普区采用地景建筑散点布局;南北入口处的建筑风貌融合了贵州地域特色与科技感,塑造传统与现代相协调的小镇门户;其他区域重点表现贵州本土文化风情。
4.2.3打造“山水相依”的小镇尺度与“起承转合”的空中轴线
规划力图打造“小而美”的空间肌理,以低密度、低强度的建设标准再现贵州山水小镇的传统形态,除地标建筑外,其他建筑限高24m,整体高度与周边山体平缓过渡,体现山、水、田、镇的有机共生(图4)。

图4 天文小镇启动区鸟瞰图
为充分适应科技旅游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规划构建了一条串联各功能区和景观节点的空中轴线,通过“起承转合”的功能递进引导游览路线。空中轴线垂直于霸王河,自东向西延伸,轴线的“起”“承”“转”“合”依次对应时空塔、天幕商业街、时光双器、未来馆四大主题建筑,引导游客由现实走向对未来的探索。同时,这些建筑利用全息投影、VR体验和天幕秀等现代科技方式集中展示我国的天文科技成就,推广天文知识。
4.3发展天文产业及山地旅游业
4.3.1打造复合型科技旅游产品
规划依托FAST打造了“科学天文,公众天文,经济天文”三大特色天文产业板块。其中,“科学天文”是天文产业的核心,聚焦于学术科研与科普教育;“公众天文”是天文产业的支撑,聚焦于天文科普与科幻体验;“经济天文”是天文产业的延伸,聚焦于天文制造及天文展销。三大板块共同发力形成了融合科学传播、科幻体验和工业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天文科技旅游产品(图5),既兼顾了射电天文科研等高端职能,又包含了观星营地等参与性旅游项目及天文器材加工等制造产业,充分吸纳本地人口就业,鼓励农民创业,使天文产业惠及百姓。

图5 天文小镇天文产业规划布局图
同时,天文小镇与“大贵州滩”的空间范围高度重合,地质科考价值突出。因此,规划尝试打造“天文+地质”的双主题复合型科技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地质爱好者等对当地的地质资源展开研究,探索地质资源奥秘。
4.3.2实施道路风景化改造
风景道作为天文小镇“快旅慢游”的“慢游”网络,是疏导客流,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规划在综合考量农村居民点、人文和生态资源、地形地貌和现状道路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形成覆盖全域的风景绿道,并根据道路等级和功能形式,划分了连接型的一级风景道和游憩型的二级风景道。其中,一级风景道结合现状省县道进行改造,并依据沿途的暗河、溶洞、峡谷、天坑和梯田等不同类型的景观资源,新增27处观景平台,打造优美的山地旅游风景道体验区,使旅客充分享受慢游的乐趣;二级风景道结合现状乡道村道进行改造,并使其覆盖“美丽乡村”集群,通过各具特色的道路形象系统和体验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工作,让天眼的红利惠及百姓。
4.3.3形成“天文+”特色小镇集群
规划以天文为主题,结合FAST周边六镇各自的资源特色,强化亮点塑造,形成“天文+”特色小镇集群:(1)克度镇与塘边镇紧邻FAST,主要承载天文科研和会展等核心功能;(2)羡塘镇依托燕子洞的秀丽自然风光,培育以洞穴探秘、星空探索和天文艺术为主题的燕栖小镇;(3)通州镇依托优良的工业基础,形成以天文制造业与商贸旅游业为主的精艺小镇;(4)边阳镇依托优良的区位条件,培育以商品加工与贸易为主的商旅小镇;(5)沫阳镇利用大小井等自然风光,打造以观星营地、健康疗养为主题的康养小镇。
4.4以一体化规划和特色专业引导确保规划精准落地
4.4.1一体化规划编制体系
为充分保障FAST的安全运转,全面系统地发挥FAST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需要在宏观层面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和空间资源统筹,中观层面明确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微观层面加强对空间形态的管控,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天文小镇。规划构建了区域规划、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启动区城市设计四个层次的一体化规划编制体系,各规划之间上下联动、层级传递(图6)。

图6 天文小镇一体化规划组织示意图
同时,为强化对城镇空间形态的把控,规划一方面通过开展城镇风貌专题研究加强对各城镇风貌的整体性管控;另一方面增强对未来馆、时空塔和时光钟摆等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深度与功能策划,并以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形式落实到单体建筑设计工作中,实现对地标建筑的精细化管控,实现一体化协同。
4.4.2“天文+规划”的专业联合
为确保天文小镇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特别邀请天文专家全程参与,从装置安全、专业需求和天文素材等角度对规划提出建议,实现专业需求导向下的科学空间规划。在规划编制后期,天文专家更是深度参与到天文小镇的建设与管理中,对小镇现状建筑风貌、迎宾广场设计和霸王河绿化景观等已建项目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对拟建的重点建筑及道路工程进行方案审查,实现了建设项目的系统性最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伴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落实,以及我国中产阶级推动的消费升级,旅游供给侧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集体验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旅游产品将会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旅游类型。
FAST的建成及启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在地是发展科技旅游绝佳的示范基地。当前,“天文+”科技旅游的新业态已受到了游客的热烈追捧,天文小镇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7年11月,天文小镇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天文小镇品牌形象广为传播。因此,以科技旅游为突破,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探索一条以大科学装置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加速科技旅游发展、助推全面小康的城镇化道路,不失为是对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