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浦滨江项目概况
杨浦滨江岸线是以工业传承为核,历史感、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上海公共空间新地标。它位于黄浦江东段,是上海滨水“东大门”,长15.5 km ,主要分为南、中、北3 段。其中,南段已完工,从秦皇岛路到定海路,岸线长5.5km,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222万平方米。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历史发展。上位规划保护保留历史建筑总计24处,66幢,总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
2.建设背景: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2016)新要求
杨浦滨江的改造建设始于2015年,在2016年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出台后获得大力推动。该方案提出建设迈向世界级滨水休闲游憩带,将黄浦江塑造得更开放、更安全、更绿色、更舒适、更有活力、更具人文特色,促使滨江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转变。方案要求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坚持高标准建设,由整体空间设计,分段设置多样主题并分别打造。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主题
概念方案将杨浦滨江界定属于历史风貌型河段,主题为工业文明。该类型强调以历史风貌保护为主,兼顾文化、商业、游览等活动,单位面积内人的参与度较高;空间应该基本维持原有的历史风貌特点。


杨浦滨江老建筑;建成于1883年的“英式”杨树浦水厂
3.设计理念:更新再生、开放共享、海绵安全的百年工业博览带


杨浦滨江岸线位置;营造流程
基于概念方案(2016)新要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作为总设计单位,章明教授等人领衔,提出了“后工业、新百年——百年工业博览带、杨浦滨江进行曲”的愿景、“三带、九章、十八强音”的构想。主要设计理念包括工业生态和历史文化景观再生,开放共享的生活性岸线,海绵城市与防洪理念,有限介入和低冲击开发。
4.设计要点:工业生态和历史文化景观再生
为了实现工业生态和历史文化景观再生的理念目标,杨浦滨江设计着重推进以下要点:(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保护连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形成游览景点。例如保留防汛墙与防洪闸,实现保存工业遗迹与满足使用功能的平衡。
(2)延续历史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留住杨浦特有城市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3)塑造具有历史记忆的开放空间,营造后工业景观特色的滨水风貌区,组成百年工业人文行走线路。按照美学追求、历史风貌和杨浦特征,解构工业元素之后重组建构,利用时间轴、涂鸦、展示板、老机械、雕塑情景再现等元素。

杨浦滨江保护保留历史建筑分布图
成效:工业遗产活化效果好
用实地走读验证杨浦滨江建设成效,发现当地原有的工业遗产中,有的保留,有的迁离,实际是基于近代工业风格营造新的滨江空间。有的工厂虽已不在,但用工业遗产符号活化表达了历史。对经历过杨浦工业时代的市民来说,滨江更新富有人情味。工业遗产活化效果良好。

杨树浦水厂
适当保留旧工业建筑,显示其历史意义(建于1883年)


富于工业特征的小品-工业之舟工业风公共座椅
兼具艺术性和公共座椅功能,加深人对工业历史的体会

保留工业风格的新建筑和雕塑

地面标注上海船厂的搬迁
虽然没有旧建筑,旧场地也能令人缅怀
5. 设计要点:开放共享的生活性岸线
为了建成开放共享的生活性岸线,杨浦滨江设计着重实施以下要点:
(1)生态型、智慧型、生活化的公共开放空间,要满足市民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需要。使建筑风貌新旧交融,利用老工业建筑为百姓打造一个亲水的“城市客厅”和宜人的“生活街区”。
(2)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三道”交织的活力带,三道组成慢行系统,包括沿江多层次多路径的“带状发展”和衔接到城市中的“指状渗透”两部分,改善路网结构,营造公众体验。
(3)休息驿站、直饮水点、自动贩售机等便利设施,可以休息、饮水、阅读、互动体验了解杨浦滨江,提供旅游咨询、免费WiFi、急救箱、租借雨伞、洗手间等。


休息驿站;漫步道、慢跑道并行


自动贩售机与直饮水点;漫步道与路灯
成效:“三道”交织互不干扰
在现今的杨浦滨江,“三道”系统达到了良好使用功效,使游人和跑步者、骑行者能够安全地、自在地通行,而不会相互干扰冲撞,中途可以通过接口转换道路。“三道”对各种使用者都是友好方便的。滨江分散布局了一些游憩设施、集中设置了公共服务设施。滨江公共空间一般可以给人较舒适的游览和运动体验,但雨天的舒适度较低。同时滨江“三道”可以对接城市道路,杨浦滨江西面以杨树浦路为界,滨江各段直接连通到城市路网中,可达性和开放性较好。且滨江不设大门,全天候免费开放。达到了杨浦滨江贯通的效果,但腹地与滨江良好的慢行联系尚未实现。

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明确分隔
跑步的人和骑行的人安全分开,互不打扰

详细的指路地图
信息丰富,对游人友好

多套道路系统
在部分地段有亲水游步道,与主路步行道并行,有接口可联通
6. 设计要点:贯彻海绵城市与防洪理念
为了在杨浦滨江贯彻海绵城市与防洪理念,设计着重实施以下要点:
(1)雨水渗透和利用系统,采用透水铺装系统,合理设置下凹绿地、滞留生态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雨水收集和灌溉回用装置。总体实现渗、蓄、滞、净、用、排功能。
(2)雨水花园,运用低冲击开发(LID),保留原本地貌植被形态,调蓄降水,降低内涝风险。使水岸空间兼具景观与休闲功能,内建钢构廊桥、景观小品和艺术照明系统。
(3)完善防洪设施,保留防汛墙与防洪闸,将人行道铺设在高处,铺设栈桥,合理区分硬质软质驳岸。

杨浦滨江雨水花园鸟瞰

杨树浦港泵闸
成效:海绵型滨江绿道能节水防涝
从建设效果上来看,当前海绵城市理念已在杨浦滨江率先得以实施,深度参与解决滨江洪涝问题。正符合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积极引进海绵城市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作用。

雨水花园
海绵城市标志性项目

广泛设置可渗水的绿化带
吸收利用雨水资源,同时防涝

广泛植树种草,绿化率颇高
7. 设计要点:有限介入和低冲击开发
为了实践有限介入和低冲击开发模式,杨浦滨江设计着重实施以下要点:
(1)工业遗存再生利用,强化传承工业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工业区景观。
(2)路径线索梳理整合,营造公众体验。
(3)原生植物复原保留,打造绿色生态友好型城市景观,营造以原生植物和原有地貌为特征的原生景观体验带,保留并有意识地恢复种植原生植物,注重同后工业景观粗犷苍凉气质相吻合的植物选配,具有野趣,例如蒲苇、大麦、芒、粉黛乱子草、芦竹。
(4)周边地块沟通联系,促进城市更新。


恢复种植原生植物,具有野趣
成效:绿色原生景观特色鲜明
走读发现在实际建设中,杨浦滨江应用改造废弃工业区的原生植被和地貌,确实形成了苍凉粗犷、野趣盎然的特色风貌,截然不同于其他滨江空间,与上海都市景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杨浦滨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游人。其中,保留原生植被,提高绿化率,修复水绿交融的生态环境,都是营造绿色水岸的关键。

杨浦滨江与上海都市景观对比
近处的杨浦滨江荒草萋萋,仿佛身处野外;远处是以东方明珠塔为代表的上海都市天际线,自然与现代对比鲜明

原生植物种类与新建座椅结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