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江是粤东地区第三大河流和重要的母亲河之一,干流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53 平方公里,流域内常住总人口约430万[11]。其污染问题时间久、程度重、面积广,自1998年以来多年水质都是V类或劣V类。1997年以来广东省陆续开展了练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决策部署,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污染问题仍然严峻(图3),是典型的低品质流域空间,是广东省污染防治的主要短板之一。

图3练江流域污染情况分析图(红色为劣V类水)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自绘
因此,需要转变空间治理理念,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方式,推进练江流域空间治理的路径全面创新。
4.1 练江流域空间演变历程与特征
4.1.1 练江流域空间演变历程

图4 练江流域历年建设用地扩张演变图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自绘
练江流域空间演变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图4):(1)农业时代呈“伴水而居”特征,1990年前,练江流域主要产业为农业,生产生活用地规模小且伴水而建,练江承担灌溉养殖、生活供排水、水路运输等功能,流域水质良好。(2)工业化时期呈“马路经济”碎片化蔓延特征,1990后,工业沿国省道大肆蔓延发展,马路两侧土地增量明显大于练江沿岸,练江入河污染负荷远超河流自净能力。(3)流域综合整治时期,2014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加大力度推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倒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工业用地进一步集聚态势加强,但碎片化用地空间现状仍未改变。
4.1.2 练江流域空间发展特征

图5 练江流域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自绘
练江流域作为典型的低品质流域空间,除了流域水质重度污染以外,还有以下五个特征:(1)土地利用高度碎片化,用地功能不合理(图5)。城乡建设用地沿交通线彼此粘连,生态廊道和斑块割裂,已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适宜建设区的51%,居住用地占比超过75%,而公服用地不到6%,公园绿地不到3%。(2)产业层次低,空间分布散(图6)。工业用地分布零散,与居住用地交错混杂,大量非正式污染产业隐藏于居民楼和农村自建房。传统产业的资本投入路径尚未改变。(3)城乡风貌混杂,景观空间不足。43%的岸线以商品房和自建房为主,流域内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混杂不清,滨水公共空间不足。(4)社会和公众参与空间治理力度不足。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于练江流域治理的责任意识和家园意识亟待加强。

图6 练江流域现状污染企业分布图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penStreetMap数据自绘
4.2 练江流域空间治理路径的探索创新
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练江流域治理,近二十年来多次发布练江治理方案。1997年,练江流域整治被列入广东省环保局“碧水工程计划”;2001年,广东省政府制定了《练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2010年,广东再次发布《练江污染整治工作方案》;2015年,广东省加大整治力度,发布了《练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多轮的治理方案基于问题和需求导向,从消除水污染问题的需求侧出发,主要从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产业结构调整、河道整治等方面入手,忽视了土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作用,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综合改善的成效有限。本次研究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提出了土地综合利用、资本投入路径改善、治理技术创新以及全民共同参与的综合策略[12]。
4.2.1 推进土地综合利用与更新,促进练江流域空间一体化发展
4.2.1.1 构建“生态型、组团式、网络化”土地综合统筹开发格局
一是构建练江流域“一张图”体系,通过全面摸清并分析练江流域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优先划定国土空间“三区三线”,防止传统行政边界思维下的“摊大饼”和“马路经济”式用地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二是构筑一体化的区域绿带、公园游径和重要景观节点系统,围绕交通枢纽和生态绿核构建产城联动、城乡一体的发展组团,形成绿环水绕、复合发展的“生态型、组团式、网络化”土地综合统筹开发格局(图7),破解练江流域城乡空间碎片化发展问题。

图7 练江流域城乡空间格局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三是城乡用地功能优化,提出“两减两增”的建设用地优化调整措施,即减少印染和废旧金属拆解等高污染工业用地、减少空心破败村庄用地,增加产业园区和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增加民生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提高流域空间土地利用效能。
4.2.1.2 通过构建绿色、蓝色、紫色的多样化线性景观空间促进空间质量提升
一是规划绿道网和城乡公园体系(图8)。借鉴恩瑟尔河区域绿地建设经验,整合梳理练江流域的田园、湿地、滩涂、未利用地等开敞空间,建设由三条主线、三条连接线、四条支线和250平方公里绿化缓冲区构成的绿道网络。依托绿道网串联风景名胜区、水岸公园、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形成贯通流域的绿道和城乡公园带,防止建设用地无限蔓延,带动流域空间品质整体提升。

图8 练江流域绿道网和城乡公园体系规划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二是营造文化体验空间体系(图9)。通过建立以古驿道为主的文化游径体系,在潮惠古驿道、潮阳-普宁古驿道和潮阳-揭阳古驿道三条省级古驿道基础上,构建串联练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文化径,打造“一环六带”7条文化游径体系。依托文化游径划定潮汕文化展示区,成为区域文化体验重要场所。

图9 练江流域文化游径体系规划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三是建设练江流域水岸公园体系(图10)。以促进滨水地区游憩化更新为手段,依托练江水网系统,以干流和各类支流及河涌为网络,打造 “一主脉十支脉”11条水岸公园带,建设田园风光、城市休闲、生态维育、历史文化等多种主题的水岸公园,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滨水新空间,全面提升滨水地区空间环境质量。

图10 练江流域水岸公园建设规划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4.2.2 引导资本投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4.2.2.1 促进传统产业集聚发展与价值链升级
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的“产业价值链”理论。因此,尽管练江流域集聚了大量纺织服装、印染等对环境有威胁的产业,但却是当地几百万人口的经济和就业命脉。一方面应以产业集聚为突破口,倒逼企业入园发展,降低环境负担。另一方面应大力向研发设计和物流营销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形成中国最大的家居生活产业集群。
4.2.2.2 以品质产业空间供给引导新兴产业资本进驻
结合练江流域城乡混杂的空间现实,通过城市更新手段因地制宜打造新兴产业空间(图11),是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结合重污染企业关停腾退,推进棕地改造,建设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滨水创新创业空间。二是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高新科技园区,吸引节能环保、高端纺织装备等新兴产业进驻。三是利用潮汕特色村落营造低成本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村落群等。四是依托练江河口大片的农业景观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

图11 练江流域新兴产业空间再造示意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4.2.3 运用智能化综合治理技术,形成流域空间品质提升长效机制
4.2.3.1 建设流域污染源数据库
通过搭建涵盖遥感数据和流域数据的空间信息平台,建立练江流域统一的污染源空间分布数据库,并针对流域企业建立“一企一档”电子数据库,内容涵盖企业基本信息、环境信息、生产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污染产生排放情况等。
4.2.3.2 搭建练江流域绿色智慧监管平台
融合在线视频监控、电子地图、环境监管执法、环境分析统计等功能,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流域污染、生产能耗的精准管理,为环境保护和节能管理提供分析、决策功能。搭建覆盖生产、生活、生态三个领域的完整监管体系,建立流域的智慧监管会商系统,从而实现联防、联治、联控。
4.2.4 搭建全民共同治理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和社区共同缔造
4.2.4.1 规划共编,决策共谋
规划是对社会各项利益的平衡,是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共识。研究提出要开展练江流域空间品质提升总体规划,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公众问卷调查、设置练江流域空间品质提升专属网站、举办公众论坛和工作坊等形式,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基层党员群众和广大乡贤的积极性,借鉴民众智慧,共同参与规划编制,让规划合民意、接地气、能落地。
4.2.4.2 共同缔造,流域共赢
练江流域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数量众多,流域空间品质提升必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一是通过树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人居环境共同缔造理念,激发政府、企业、居民、乡贤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练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宜居城乡建设的热情,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本地乡贤参与土地综合开发和景观再造的支持政策,强化居民对于共同守护流域城乡环境的家园意识。二是推进社区空间“微更新”,提出实施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社区规划师、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打造的社区“微更新”计划,通过以人为本的小修小补,让老旧空间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