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规划组织
(1)全过程化,多层次链接
基于扶贫工作要求,开展“村庄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施工咨询”链条式跟踪规划建设。

图9 规划+设计+运营模式
(2)村民参与,共编共管共用
政府引导与村民自组织相结合。规划充分了解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了解村民建房、集体经济发展、配套设施、居住环境等需求和医院,建立规划建设需求台账,在村庄规划中予以落实。同时,将村庄建设内容融入村规民约,确保村民共编共管共用。
4.2技术优化
(1)土地整合再利用
针对广东省用地紧缺的现状,一是在技术层面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充分利用和改造农村现有的闲置学校、宗祠、礼堂、其他传统风貌建筑以及闲置地、晒谷场等,使其适用于农村公共功能的使用。二是在技术层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内部矛盾,保障农村土地整合的进行。
(2)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按照村庄基础条件和改造投入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达到整洁有序,落实“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等多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二是达到优美宜人结合村庄特色和实际需求,完成村庄景观绿化、农房风貌、道路硬底化、配套设施和大地景观的美化提升,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三是特色突出,保护村庄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遗存,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结合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进行综合风貌整治提升;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特征,突显和重塑农村自然风光;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
4.3建设实施
(1)资金整合。规划应认真研究相关扶持政策,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农村水、电、路、医、学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组织村民自筹资金,用于产业投入和生活环境改善,补充建设资金缺口。三是驿道市场化运作,有条件的村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实现村庄建设投入多元化。
(2)实施模式。贫困村规划建设实施正在探索不同的模式,笔者接触的贫困村,探索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表1 村庄规划建设实施模式
序号 | 模式 | 特点 |
1 | 工程队承包模式 | 优点:解决了贫困村缺乏启动资金的难题,具体项目推进和后期验收方便。 缺点:村民直接参与较少,工程队项目造价偏高。 |
2 | 村小组主导推进模式 | 优点:能有效节省建设资金,村民能通过筹资筹劳参与村庄建设,建成后村民会更加珍惜和爱护建设成果。 缺点:村民缺乏村庄建设经验。 |
3 | 企业结合旅游项目推进建设模式 | 优点:效果较好,建设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保障性强。 缺点:企业与村民的利益分配需要长时间博弈。 |
4 | 整村拆除重建模式 | 优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筑风格统一,利于基础设施的实施。 缺点:一是全体村民有重建的意愿,二是由于个别村民没有实力重建,整体建设的时间周期较长。 |
规划应结合不同实施模式特点及村庄需求进行规划调整,如企业结合旅游项目推进建设模式,规划应注重前期分析与发展方向判断,弱化具体施工详细设计;而对于工程队承包模式,规划则应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注重设计的对接。
总之,广东省贫困村规划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工作思路和编制方法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并不断积累经验。村庄规划从编制到落地,需要多方配合,以及完善土地、财政等一系列保障机制,希望规划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协调保障作用,促成村庄建设有效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