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湾仔区的茂萝街-巴路士街的建筑群,作为历史建筑“唐楼”的代表作,其兴建背景、建筑结构、百年历史变迁、周边环境等承载了不同时期的香港技艺。通过重现都市肌理、旧楼重生、具创意的修复手段等策略,提炼出需要保存的技术、艺术和社会特色及信息,同时满足建筑群所在地区的现行建筑物条例的要求,同时增加了公共开放空间,融入了文化功能。经过更新之后,茂萝街-巴路士街的建筑群得到了新生!
1罕有和完整的唐楼组群
茂萝街-巴路士街活化项目保育了一组建于1910年代、罕有和完整的十座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的唐楼组群,并活化了湾仔旧区。项目位于香港湾仔区,茂萝街和巴路士街之间的一个街区。湾仔区是一个新旧并存的的特社区,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和最富传统文化特色的地区之一。“唐楼”是湾仔区的一大特色。

图:更新后的唐楼建筑群鸟瞰
2保护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在20世纪初,英国政府为香港订立了一套《建筑及公共卫生条例》,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结构及卫生标准,融合华人起居模式和岭南营造技术,演变出一类当年特色的建筑类型,成为“唐楼”,是日战之前香港华人的主要民居建筑。是结合中西民居文化理念的历史先锋。
近年来,香港社会对于保护本地建筑遗产的意识有很大提高,保护对象不仅限于以前的西式纪念性建筑或是有名的中式祠堂和庙宇,而是扩展到旧区的街貌和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碰到的议题是如何处理这些看起来不太触目,但又是老区街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唐楼建筑。

图:更新后的唐楼风貌
3让使历史建筑“活起来”
香港唐楼诉说着中西建筑交流的重要发展,保护香港建筑遗产不单要保存这些实物,更需要将这些旧楼房活化再用,让公众接触到唐楼的形态特征,从而了解到本地的历史故事。
4拓展公共空间、符合建筑条例、赋予新功能
茂萝街-巴路士街活化的目标包括三个:在狭窄的市区地盘提供公共空间;保存历史建筑并提升到符合目前的建筑物条例;活化为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由公众咨询结论所得)。
5全面的活化策略
重现保存原有的都市肌理,采用具创意的修复技术,充分展示唐楼价值。从湾仔区的街巷楼宇可以追索香港的城市发展,从古老渔村、殖民商巷演变至多样化的城市。活化罕有和完整的历史性城市唐楼组群,作为相容性的社区用途及保持和谐的街巷面貌,是延续城市发展的使命。创新手法可以改进传统建筑技术,并将它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以满足现代标准及法例。该手法延续历史物料的寿命以服务公众。战前唐楼记载着早期殖民建筑卫生及安全条例改进传统华人生活的历史进程。活化唐楼组群证实建筑创意令传统肌理得以以符合现代生活所需和标准的模样重生。

图:建筑工人正在巩固传统木地板
旧楼重生,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忠于历史街貌。透过创意设计,旧唐楼空间可以活化为现代商业-休闲用途,并保育历史特征、巩固结构、改善室内环境,并使它符合现今的建筑物条例。现场踏勘发现,其中一排4幢唐楼结构较残破,内部已经被改动,故决定将该排后座拆除,辟做公共空间。培训工人及传承传统技艺。包括木楼梯原位重组、巩固传统木地板、再利用保留的历史组件等。设计尊重历史变更而非重塑或凝固旧貌,它忠实地复修了较为完整的部份及特征,並为其余楼宇部份引入当代设计及物料,以配合经历史改造的过程,从而展示湾仔百年蜕变的街貌。

图:重组传统中式瓦顶以符合现代标准
设计创意性的多变绿化墙体,重视社区参与。受唐楼上的传统盆栽所启发,创新的绿化强由挂有可供转换的花槽的铁栅组成,给予公共空间多样化的应用如装置艺术或荧幕。经过全港性的公共咨询,确定公共社区艺术用途。

图:多变绿化墙体
与使用者合作,提供使用指引,注重设计与环境的互动。专业人士与使用者合作,帮助使用者建立维护历史建筑的知识。现代的新意设计与传统的历史建筑形成对比,通透的玻璃幕墙及活动木百叶间隔容许互动的视觉交流及环境调控,犹如传统唐楼的法式大门。
基于信息传递的历史建筑活化方法
在历史建筑的更新活化中,面临着现代技术及功能要求与历史建筑保护直接的权衡问题,基于信息传递的活化策略通过分析历史建筑的技术信息、艺术信息、社会信息三大类型,用融入新需求的建筑形态重新解释与呈现所提取的历史建筑信息,并使活化后的建筑带给受众的体验与原始体验一致或相似。本案例中,历史建筑的技术信息包括瓦顶、楼板、砖墙;艺术信息包括露台和门窗;社会信息包括整体规划与设计、楼梯与厨房、功能选择与定位。

图:组图--更新后的街坊内部、外立面及建筑内景
参考资料:
《湾仔茂萝街-巴路士街“艺术社区”活化项目》,参考资料由Aedas公司提供.
范银典.基于信息传递的历史活化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15(02).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曹韵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