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关于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指引下,利用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督,将成为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2019年的工作重点。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意见》的通过进一步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成为规划行业的重要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立足于参与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梳理过去的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估工作经验,把脉当前的技术难点突破,探讨符合中央和国家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估方法体系。2019年5月9日,以“规划重构 业务重组 数字重塑”为主题的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盛大开幕,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组织的专题分会场“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估”于5月10日下午举行,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一所王纯、规划三所邱李亚、新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刘世晖,绿色城市研究所刘世伟、上海分院李鹏飞、信息中心(创新中心)翟健分享了中规院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估方面的最新成果。研讨会还邀请了百度资深研发工程师阚长城、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李苗裔、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架构师程洋三位嘉宾作精彩发言。现场座无虚席,直到论坛结束热心的观众还在与演讲嘉宾进行学术探讨。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主持会议
经各位报告人亲自整理发言观点&授权,现将精彩内容分享如下:
《立足生态文明的珠海国土空间规划思考》
王 纯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一所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要求下,中规院与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一道,协同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联合团队共同承担规划编制任务,对珠海市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深入研究。王纯介绍了团队探索珠海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的历程。
一是理解生态文明理念。要求规划图数对应并拓展至全市域,以落实生态文明发展要求,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理解国家治理要求。落实上位治理要求,明确管控分工安排和政策措施,是市县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些特定治理要求需要在珠海的国土空间规划中给予回应。三是理解城市管理诉求。珠海地方政府有迫切的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管理水平的诉求,具体而言,一方面希望提升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希望实现规划管理的全面提升。四是理解共建共享作用。规划成果应向全社会公开透明,规划标准准则和城市建设基本理念要有本地特色,并对居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普及。另外,项目团队借助大数据,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珠海市港口发展阶段和结构、海上物流通道、珠海与澳门和中山之间的人员流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理解和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正在拉开大幕的珠海市国土空间规划,将成为永续、管用、适用、好用、以人为本的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期探索——银川实践》
邱李亚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三所
十八大以来,国家空间规划改革不断深化,不断进阶。银川紧跟国家改革步伐,开展了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 试点,并将结合前期探索经验继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邱李亚介绍了银川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期探索经验。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是宁夏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向下传导的重要环节,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工作组织模式,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城市发展脉络、区域格局、产业经济等方面,对银川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从市域、市辖区、集中建设区三个层面编制规划内容。重点优化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深化细化城市空间布局。
最后提出对于未来市县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一要凝聚城市发展共识,作为城市施政纲领与发展宣言,突出战略引领与统筹;二要加强管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自然资源有序流动;三要面向施政的行动计划,明晰路径,增强可操作性;四要规建管并重,实现精细化治理,强化政策工具属性。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方法探索》
刘世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
中国空间规划从城镇化初期的“理想蓝图型”规划、城镇化中期的“决策咨询型”规划之后,已逐渐步入到城镇化稳定期的“资源管理型”规划,相应地,空间规划的重心将从初期的工程设计、中期的战略格局,逐渐步入到稳定期的资源保护,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评价工作也从工程地质评价、规模容量评价的导向,转向对资源、环境、生态本底禀赋评价导向。
传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存在基础标准不统一、指标体系不统一、算法阈值不统一、评价流程不统一等主要问题,新时期双评价将立足底线思维、基础平台、服务规划三大原则,强化对资源环境生态本底禀赋、特色评价,建立统一的规划评价方法和统一的流程规范,双评价结果将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过程,发挥双评价的基础性和平台性作用,在规划评价、监测预警、主体功能区传递、新增指标调配、三区三线划定、生态空间治理与修复等方面发挥作用。
《百度时空大数据驱动规划决策探索》
阚长城
百度资深研发工程师
阚长城从百度地图时空大数据类型、挖掘案例、规划应用三个方面出发,分享了时空大数据如何助力规划精细化决策。时空大数据类型方面,百度地图主要的时空大数据包括定位数据、POI、路网、街景和交通路况等数据;百度地图慧眼定位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众多数据源,通过多种定位方式获取,具有较强的时空特性,可以挖掘出区域常住人口、人群出行通勤等特征。百度地图慧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得到面向规划行业的时空数据,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岗位数、职住通勤和出行OD等数据。报告分享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常住人口、职住通勤画像、街景语义分割三方面的多个挖掘案例。
时空大数据在规划行业应用方面,百度地图慧眼从全国层面到城市层面做了多个探索。在全国层面,时空大数据辅助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预判、城镇群识别和城市重要性评价等;在都市圈层面,慧眼时空大数据曾被应用到全国都市圈识别、广佛肇清都市圈研究、上海及周边区域跨城通勤研究。在城市层面,慧眼从人口监测、土地政策、空间结构、低碳交通和环境品质五个方面为规划提供量化决策支撑。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李苗裔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校聘教授
数字福建空间规划大数据研究所秘书长
报告在对国土空间规划内涵与思路的梳理上,以福建省、江西省的案例应用为例,提出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实现从传统规划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智慧型生态规划转变。
其中,在福建省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协同发展规划项目的空间分析阶段,利用人口与资金流动数据探索其在区域内的空间联系,为其空间格局确定提供支撑,是利用大数据对省域尺度空间规划支持的研究探索。江西省省域城镇空间分析与建模服务研究旨在基于人口迁移大数据分析江西省各主要城市联系空间结构,为其空间格局确定提供支撑,是利用大数据对省域尺度空间规划支持的研究探索。
《大数据支持的上海都市圈分析方法》
李鹏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报告围绕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的一些研究基础,介绍了规划人对大数据的的理解与应用。首先是交待了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空间规划的背景。其次基于工商企业的相关信息,如总部分支、专利信息、行业分类等,对大都市圈的产业特征进行剖析,发现上海大都市圈不同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垂直分工体系,而是呈现横向联动的产业分工特征。同时基于位置服务信息对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流动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大都市圈不是单纯的通勤联系,而是“通勤圈+商务圈”并重的日常出行规律。最后总结上海大都市圈具有其特殊性,既不同于日本东京的单极结构,也不同于粤港澳的垂直分工,而是由扁平化、网络化的城镇集群所构成,成为上海大都市圈认知的最本质的个性特征。
《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评估方法》
翟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
报告从近期参与的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工作出发,对实施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汇报分为工作背景、工作重点及实践案例三部分。翟健从部门职责要求、规划管理需求等角度强调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进而结合中规院信息中心的相关研究,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当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重点:(1)充分理解基于部门和层级事权划分的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编制和管理内容及管控途径;(2)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管理内容和评估对象,采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做到刚弹结合。例如在省级层面,采用台帐管理、绩效评估、底线监管等不同的评估方法;(3)建立各层级间有效的传导及反馈机制,利用边界管理、用途引导、指标管理、清单管理等不同的传导方式,逐层明晰,并通过监测、评估、预警形成动态的反馈及优化调整机制;(4)区分表征指标与管控指标,并研究两者之间的业务和数学逻辑关系;充分考虑实施评估中的地区差异性,研究面向不同评估目标的差异化指标管控;(5)充分运用大数据、AI技术,支撑当前规划实施评估对不断提高的空间精度、时间精度的要求以及分人群、分场景的需求;(6)亟待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包括标准的业务空间单元体系以及各类标准数据集。
最终,介绍了中规院在省级、市县级空间规划监测评估中的平台服务产品以及服务于公众参与的系列工具平台。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支撑技术探讨》
刘世晖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新技术中心主任
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规划体系逐步明晰,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如何实现各类规划管控要求的有效传导?如何实现规划与实施的动态反馈与联动?中规院和上海数慧启动“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单元管理平台”研发,力求提供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辅助工具,帮助各地政府应对挑战,推动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单元管理平台研发是跨领域协作的探索与实践。联合攻坚小组一方面发挥规划编制团队熟悉规划分析方法、善于总结城市发展规律的优势,借鉴国内大、中城市单元控规的实践经验,系统归纳不同空间尺度规划中各类管控要求的双向传导方法,系统梳理详规方案在微气候、公服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影响模拟的模型库,系统总结现状评价、实施评估的指标库与评价模型;另一方面,发挥系统研发团队熟悉规划业务流程、开发能力强的优势,统一现状与规划成果的数据标准,构建服务于智能化审批的电子导则库,梳理行动计划、项目任务的智能化管理方法,将管控要求传导规则、评估评价方法、模型库进行数字化转译,并在技术上保证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及可扩展性。
《匹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系统》
程洋
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架构师
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程洋做了匹配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信息化专题报告,报告基于国家政策和相关专题研究,探讨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几点思考:数字空间,传导管控反馈体系和数字协同生态,并提出了对于智慧路径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框架的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化信息化框架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基础分析评价的量化规划和以谱系化,规则化、智能化为手段的数字规划成果;二是以规划传导管控反馈为核心的规划实施;三是以监测评估预警、仿真模拟为抓手的动态规划;四是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的协同规划。
最后报告提出了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框架的解决方案,基于监测评估预警、数字化城市设计、实施单元管理、运营仿真、规划小智等数字技术提供规划全环节的信息支撑,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会场内热火朝天,会场外也人头攒动。论坛还聚焦行业热点方向和自然资源部门机构改革后的重点工作专门设置了沙龙互动和应用体验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体验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单元管理平台”展位引得来往观众驻足。这个平台是中规院信息中心、中规院北京公司和上海数慧联合攻坚研发的第一个可应用成果,通过智能化支撑的方式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处理好国土空间规划与详细规划、规划管控与项目实施之间的关系。
针对平台的设计原理等相关问题,中规院信息中心规划师李长风耐心解答。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