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是一张照片吸引我们义无反顾的奔向竹头寨,其实到了现场,发现实际上跟很多其他古村一样破败,稍有失望,但是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个村子很有历史、文化。像一个小岛一样的小村寨里,竟然有两座庄寨,我们感觉很有压力,如果做不好,愧对历史文化,愧对竹头父老,甚至愧对庙里面的五显大帝。
图1 吸引我们的村落鸟瞰照片

图2 实际上衰败的村落景象
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一年里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我们正式工作的第一件事是调研摸底和开村民大会,在深入了解村落的资源与问题和村民的需求之后,我们迅速确定了工作内容,包含规划、建筑、景观、照明四大板块,并对所有的具体设计进行了选点。
在工作开展的初期我们先做了一个相对概念的规划,有它才会对村落整体有一个定位和指引,能够帮助在后面建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2017年11月,乡村复兴论坛组委会和福建省永泰县村保办经过协商,将白云乡竹头寨选定为2018年末“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的开幕会址。因为有峰会的时间节点卡着,我们几乎与规划同时开展了具体的设计工作。
具体的实施设计有四个主要部分,第一是建筑,第二是景观,第三是照明,第四是标识系统。
竹头寨位于稻田环抱的隆起丘阜之上,宛如群峰拱卫的明珠。全寨按地势高低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其中下寨(明官寨)为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大型庄寨,建筑本体保存较好,也已经制定了整体原样复建的修缮方案,不宜另行改造。中寨(湾中厝)为沿路分布的民居群,体量较小,不可能改造成会场。而位于全寨最高处的上寨为始建于明代末年的方形庄寨,历史最为悠久,保存状况也最差,大部分地上建筑已经坍塌损毁,仅余正厅及入口部分残存,然而却是村中唯一可能改建成大型会议空间的场地。建筑部分我们原计划改造三栋建筑,因为产权关系,只实现了上寨和铳楼。
图3 竹头寨原貌(陈曦摄)
上寨也就是卧云庄,也是会场的所在地。清华同衡村落所永泰项目设计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策划,为复建后的上寨赋予“庄寨文化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这并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首先,具备了四五百人开会的大空间,这样的庄寨已经不可能回归传统的居住功能了。在这个前提下,用作纯商业功能的话,大体量的庄寨其整体的运营成本很高,从改造完成到市场化的运营可能会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而高效改造后的闲置是对建设信心最大的打击,而文化性质的功能,它的运营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会更容易有政府支持和策划活动产生;接下来我们再想一想,反正这个地方庄寨很多,总要有一个研究中心,放在别的地方也是放,又有大会的功能,合二为一,也是一桩美事。上寨作为永泰县第一个即将重生的废弃庄寨,如果要给一个新的功能,文化功能可能是对于古老而威严的庄寨来说最有尊严的一种存在。


图4 上寨(卧云庄)改造前后对比
卧云庄的具体功能,我们设计有三个分区,入口区两侧远观三狮山的风景很好,所以功能上偏向于接待、茶室、临时展览等文化商业功能;中间是会场;后面部分区偏文化展示与研究、生活。
我们提出了“主体修缮、周边复建、局部改造”的设计策略,即:对保存相对完好的主座进行修缮,尽量保留其原貌;根据现场遗留的台基,按原有布局复建外围建筑;主座前方则整合为开敞空间以满足近期举办大型会议的需求,未来可拆分为数个小型展厅或会议空间使用。
主座是上寨原有建筑所剩无几的遗存,也是整个庄寨中地位最重要的厅堂,峰会期间将成为会场的演讲席。通过落架大修,曾经颓败欲倾的主座得到加固,也恢复了应有的庄严气势。修缮过程中不仅大量使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还依照传统择吉日举行了简朴而不失肃穆的上梁仪式,使得古老的庄寨从建筑形式、建造技艺到文化内涵,都获得了有序传承。
图5 上寨主座原貌(陈曦摄)
图6 修缮中的上寨主座(覃江义摄)
图7 上寨主座修缮上梁仪式(覃江义摄)
图8 修缮后的上寨主座(李君洁摄)

图9 在上寨展出的庄寨模型(李君洁摄)
作为整个改造设计方案的核心,会场部分根据对现存台基的踏勘推定原有柱网尺寸,并作为复建设计的柱网布置依据,仅在中间部分做减柱处理,以保证开会时的视线通透。屋顶也按历史原貌分解为数个双坡屋顶,通过对体量和高度的控制,避免对主厅形成喧宾夺主的压制。主厅前的天井被保留下来,仅临时用木板垫平以提供必需的座位区,会后则可连同上方的临时天棚一起拆除,恢复其旧貌。原有的排水明沟用玻璃覆盖,既可展示场地原貌,又能满足使用要求。会场入口两侧增设的鱼鳞挂瓦风火墙、会场门厅选用的“四梁抬井”屋架结构形式,都集中体现了传统庄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特色,为庄寨研究提供了样本。
图10 上寨会场入口(李君洁摄)
图11 上寨会场室内(李君洁摄)
通过这些设计手法,会场部分突破了原建筑的尺寸限制,获得会议所需的开阔空间,又完整恢复了原有的“回”字形建筑格局,以恰当的尺度和体量体现对场地历史及庄寨建筑文化的尊重与还原,保护了村庄传统气氛浓厚、地域特征明显的独特风貌。
上寨的主入口上方原为一处供奉“五显大帝”的家祀香火位,据村里老人回忆,历史也相当久远,至今香火不绝。根据村民意愿,这处家祀香火位被保留了下来,并对结构进行加固,将外立面后加的面砖、铝合金窗去除,恢复旧貌。这不仅满足了村民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使得未来的庄寨文化研究中心始终保持和村庄之间的良好互动。
经过为期一年的策划、设计和施工,克服了投资主体变动带来的功能需求改变、施工条件限制导致的结构选型变更、接二连三的台风天气令施工停滞等诸多困难,尽管仍有由于种种原因留下的些许遗憾,上寨的修缮及复建工程终于在“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举办之际如期竣工,以承载了四百年历史的雄伟身姿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

图12 铳楼书吧室外改造前后对比
第二个建筑是铳楼书吧,村子里有很多废弃的铳楼,铳楼是与庄寨结合的一种防御性附属建筑,历史上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可惜现在不需要防御了,也就不需要铳楼了。废弃的铳楼成了村里的消极空间,很可惜。但上寨边的这座铳楼很有意思,她连着一座木楼,铳楼垂直封闭的纵向空间与木楼相对开放的空间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冲突。最后我们把它的功能确定为铳楼书吧,木楼部分兼具读书和咖啡的功能,铳楼则是更纯粹的藏书楼。具体实施时木楼落架重建了,铳楼被完整保留下来。

图13 铳楼室改造前后对比
图14 铳楼书吧木楼内部读书区
我一直提倡传统村落“弱景观”设计,景观接近原生态,就像村子里本来的样子。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在竹头寨不太合适,庄寨的气质特别高大威猛,同时又是一个很有人文气质的村落载体,原本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无法完整表达出庄寨的气质。因此在这一次的景观设计中,我们想突出庄寨的威严感,重点打造仪式空间和人文空间。
具体在操作方式上,基于村里的景观提升需求比较复杂,我们要从点、线、面分别切入做全面的提升,因此做了四个景观节点,一条特定线路和整村的环境整治。
在四个景观节点中有三个跟建筑相结合,分别是上寨前台地、下寨前台地和铳楼庭院。在这三个点上,景观都是“甘当绿叶衬红花”的,最简单的设计,最大限度的衬托出建筑高大,同时提供舒适的景观和观赏点。而中寨区的旱溪花园,则是景观节点中唯一真正的“花儿”。它是沟通了中寨与下寨的带状空间,在规划调整了村落交通之后,上寨也能直达这个区,它成了连通上、中、下寨的桥梁和村落中心的景观空间。

图15 下寨后墙区整治前和现场绘制的整治示意图

图16 实施后的铳楼前庭院(左)/上寨台地景观(右)

图17 旱溪区第一次调研时现状照片
前三个节点倾向于创造仪式感,旱溪花园就是庄寨人文情怀的体现了。

图18 杂草丛生的土路(左)/改造前的上寨(右)
一开始,我们依然只选到了一些路边场地和宅间空地。竹头寨最缺的室外公共空间,或者说公共绿地,在这样一个高差很大的小山包上,是很难找到的。
最后,我们转而关注到中寨区域内最大面积的一片荒废的林子。这里没有道路,杂草丛生,据村民说暗藏着一条自然形成的雨水冲沟,部分区域的落叶之下还埋着很多陈年的垃圾。连通下寨与中寨的重要的区位,足够大的面积,相对比较丰富的植被,有改善瞬时排水(雨水)和垃圾问题的需求——凭直觉判断,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潜力空间。
因为村里的地形图信息量有限,现场的干扰因素太多,区域的基底情况几乎无法准确了解。在后续的一次补充调研之前,我们请村民帮忙清理杂草。村民帮助清理杂草后又现露出大量的陈年垃圾,后来施工方仅垃圾就清理了20拖拉机的量,才得以正式开工。

图19 村民清理后节点区俯拍

图20 铳楼庭院景观建设前后
旱溪花园分石瀑布区、旱溪区和水景区三个区。
石瀑布区是旱溪花园最北部的区,也就是旱溪的“水源”区。靠着一张意向图,一张手绘示意图,一堆一块一块精挑细选的石材,一个设计师,一群好工匠,我们完成了从垃圾山到石瀑布的蜕变。

图21 石瀑布区改造前后(gif)
在石瀑布区我们还做了一个亭子,叫待雨轩。为什么呢?因为旱溪没有水啊!但是,旱溪花园所在的带状空间,其实是全村下雨时雨水汇聚再排出村外的最主要通道,这才是我们要做旱溪花园真正的原因,平时可休闲、可游赏,关键时刻能满足排水的实际需求。所以你可以相像一下:待到雨打芭蕉,与谁同坐,听溪水潺潺。

图22 待雨轩
“溪流区”是这个景观节点的主体,“旱溪花园”也因此得名。
因为这个区域没有自然水源,硬要做出一条真正的溪流显然很劳民伤财,但从上寨到中寨的雨水都会汇入这个区域,经过最南边的一小段冲沟,最后再通过涵洞排到村外。那么不做水景,也能引导排水的最好方式就是旱溪。旱溪区内不仅有由汀步组成的沿溪漫步道,同时增加了下寨与中寨之间的汀步道,让原本都只能走到村口才能通过各自道路进入的两个片区由最短路线连通起来。

图23 “溪流区”建设前后对比(gif)

图24 “溪流区”建设效果
水景区最初设计根本没有这个区,这里原本是一个很陡坡,植被也很好。后来村子贴着外环路砌石挡墙后填出了一大块空地。它的突然出现对我们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景观工程的预算、招投标都已经结束了,最简单、最省钱的做法是种草、种树或者种菜,但是跟前面的设计逻辑对不上,旱溪“流”到一块菜地、一块草坪,怎么想都很奇怪。
最终我们跟委托方说明了这一处景观节点的重要性,并重新申请到了建设资金,将这里改为一个小池塘,并在池底设有暗管,可在必要时换水或者在下雨时排水至村外。
这个池塘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意外,而另一个“惊喜”是已经完成设计、备料并即将动工的3号景观亭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我们亲自与村民沟通,确定了在原定位置建亭的可能性为零,索性在池塘边重新设计了一个体量与原3号亭相近,让大部分已经备好的木料都能用得上的亭子。诞生于意外的池塘和亭子成了中寨的入口景观,从村外归来的村民远远望见它,以及其后若隐若现的屋舍和袅袅炊烟,就知道家已经不远。因此,我们把这个小亭命名为“知归亭”,也体现了陶渊明诗中“归园田居”的意境。

图25 水景区改造前后对比(gif)
景观中的“一条特定线路”其实也可以算半个意外。
下寨(明官寨)正前方的大片农田,因为新修了一个灌溉明渠,从空中俯拍就像田地上裂开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是一个很破坏农田景观的东西。曾经我们想把它改道,但是没改成。事以至此,我们就利用一下,做了一个木栈道。栈道不仅缝合了农田的裂痕。更重要的是它成了一条很有仪式感的步道。你会发现从栈道起点慢慢走近下寨,寨子越来越大,威严感和神圣感扑面而来。

图26 改造后的田中栈道
为了能在峰会期间给大家呈现一个好的农田景观,我们的选择是放水呈现水镜面的景观效果。县领导提议做加上粮仓、草垛。我们也觉特别好,虽然这是春秋两季的农田景观元素,但是在这个特定的峰会期间展示了出来,不就预示着如同我们竹头寨的建设,只有春天努力播种,秋天才会有满满的收获吗?

图27 峰会期间的下寨前农田
景观的第三类工作是整村的环境整治。这是一个有规律,但没有捷径的工程。所谓的有规律,数起来就是卫生打扫,杂草、杂木修剪(注意不是彻底清除),杂棚拆除或风貌整治,扎篱笆、砌矮墙,加护栏、护坡处理,补充植被等等,但是在操作层面,只能地毯式的全村一个点位一个点位的整。这是一个细碎、繁琐、浩大,做了像没做一样,没做却完全不一样的工程。特别要感谢施工方配合,这其中还有很多工人是本村的村民。



图28 环境整治系列组图
至此,一个由石瀑、石湖、旱溪,再加上池塘、景观亭和植被组成的“旱溪花园”才终于完整呈现。
景观之后,来说说照明。其实照明设计是沿用了我们一惯的路数,三个原则,一是要看得见光,看不到灯,尽量减少灯具本身在白天对村落风貌的影响;二是必须看到的灯具,灯具形态要与村落风貌最大限度的融入;三是在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持一种静谧感强的夜景暗环境。
照明的设计范围分三大块,重点建筑,重要景观节点和基础交通照明。
特别想说明一下的是重点建筑上、下寨的立面照明。我只用了灯带。大家对建筑的立面照会想用射墙灯,但我们只在檐下做加了遮光板的灯带,配合门口的灯笼。因为檐下的灯带,提示了庄寨的高度,行进在村中,你依然可以感觉到它的高大。同时,室内的灯光不会外面强的立面照明光掩盖,这种由内而渗透出来的光,是一种信号——庄寨,不管多高大、多庄严,永远有一盏为你亮的灯,永远是永泰人温暖的家。

图29 下寨立面照明
景观节点的照明上,我还是倾向于藏灯,亭、廊中,座椅下、水边……把灯带藏在各种犄角旮旯里,让你看到温暖的光,但是就是找不到灯在哪儿。相对聚集的暖光,让夜晚静谧却不清冷。

图30 旱溪景观节点之待雨轩照明
竹头寨太小,路太寨,所以整个“岛“上没的一个路灯。用得最多的是我们这次专门设计定制的仿竹灯。我们就灯具的尺寸、组合方式,开口位置、方式,光源的安装位置,各项参数指标等与厂商反复沟通试验。才有了现在村里出现最多的仿竹草坪灯。

图31 草坪灯设计蓝图与纸模

图32 草坪灯及其实际夜景效果
同时,为减少外露灯具的数量,我们也做了与石墙相结合的“路灯”和与“护栏结合的“路灯”。虽然摄影作品中的夜景是比较亮丽的,还有媒体评价竹头寨的夜景如同大地上的星河,但实际上我们用的灯瓦数、色温都很低,主要还是比较暖比较暗的光。这里不是城市,是温暖静谧的古村,我们希望在保证能看清楚脚下的路的同时,会让你抬头看见真正的星河。

图33 与石墙、护栏相结合的“路灯”

图34 整村夜景效果
最后是标识系统。这是中后期增加的设计内容。我们希望这套标识简洁而有本村的特色,所以采用当地最典型的传统材料——石、竹、木,却同时使用了石雕、木雕、竹刻的工艺。


图35 标识成品
标识系统的时候也做了村LOGO,这确实本非我们的强项,但总也诞生出了一个富有庄寨建筑和竹子意向的成品,去铳楼买明信片所盖的戳就是这个logo。
图36 村LOGO
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最初预想的工作内容,而且也会有其他一些设计单位和实施机构同时开展着一些文物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峰会只是标志着第一个集中建设阶段的结束,竹头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图37 竹头寨村一年前鸟瞰-效果图-一年后白天-一年后夜景
文章转自: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