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作者简介:
张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阮智杰,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9年4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投稿信息详见文末
摘要:北京市山区小城镇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镇村发展失衡和环境条件约束等挑战,但旅游产业的提质发展趋势、制度改革释放的乡村红利及其突出的生态价值优势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借鉴广州市山区小城镇以乡村群为单元的规划建设方式,分析乡村群发展的需求和优势,从资源类型的角度分类梳理北京市山区乡村群的发展特征,以此为基础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山区小城镇;北京市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0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4-0005-06 文献标识码:A
北京市山区分布在市域西北部,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2%,行政上包括怀柔、密云、延庆、门头沟,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区部分。《北京市边远山区乡村十年致富工程纲要(1991—2000年)》首次明确提出山区和半山区乡镇的概念,经数次撤乡并镇后,形成了83个山区和半山区乡镇,占北京市乡镇总数的45%。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西北部山区是北京市的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要求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给山区小城镇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为落实北京市山区小城镇在生态涵养区中的生态保护要求,同时发挥小城镇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作用,应积极探索山区小城镇的发展路径,以期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北京市小城镇地域发展不平衡,山区小城镇的人口聚集水平、产业聚集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普遍落后于平原区小城镇[1]。山区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足,园区建设质量与平原区小城镇存在明显差距。小城镇是服务“三农”最直接的单元,山区小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也落后于平原地区。
旅游产业是京郊山区小城镇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及经济增长点[2],得益于旅游产业的发展,2009年至2015年北京市山区小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40%提升至45%(见图1)。2015年北京市山区乡镇民宿旅游接待人数近2000万人,相比2009年增长了54.77%,民俗旅游总收入比2009年增长了113.34%,单位客流对旅游收入的贡献显著提高,山区旅游产业呈现精细化①的发展趋势(见图2)。

图1 北京山区乡镇从业人员占比变化趋势图(2009—2015年)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图2 北京山区乡镇民俗旅游接待人数及总收入增长率统计图(2009—2015年)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在山区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镇区经济的增速显著高于农村地区。以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为例,2015年“北京基金小镇”项目落户长沟镇,201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9.5%,但农村人均所得仅增长5.5%[4]。长沟镇农民人均收入虽然维持增势,但增长贡献主要来自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支付,农村经营性收入呈现下降的趋势,城镇发展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为加速城镇化扩张,小城镇总体规划对大量村庄进行“迁村并点”,向镇区集中布局建设用地。受限于乡镇政府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征地范围外的村民难以安置等问题,规划实施结果并不理想,北京市长沟镇、大榆树镇、渤海镇、流村镇及潭柘寺镇的村庄实施比例普遍低于40%(见表1)。未能按照规划实施的迁并村,即不能按照规划安排实现城镇化,同时受规划管控限制发展空间,影响了山区小城镇的建设。
表1 2017年北京五个山区小城镇规划迁并村实施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员会课题《北京市特色小镇镇村联动实施单元研究》。
在北京市减量提质的背景下,国有建设用地的供应规模逐渐减少,城镇地区的土地资源约束增大。北京市稳步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开展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试点等改革工作,使乡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价值逐渐释放。此外,在全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如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资源要素将进一步向乡村地区涌入,乡村地区的发展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北京市针对浅山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重点区域,出台了严格的产业管控措施,山区小城镇普遍位于生态涵养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此外,山区脆弱的地质条件使一批村庄长期受到自然灾害威胁,不具备安全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怀柔区为例,2011年至2015年全区累计搬迁4096户山区百姓,涉及七个镇乡共9614人[5],搬迁人口约占2011年乡村常住人口的8%,增加了山区小城镇的发展成本。
北京市山区的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资源覆盖及地表水质等生态环境状况优良,山区小城镇的生态价值显著。2016年北京市山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19天,优良率达到60%,对全年雾霾平均浓度下降的贡献超过三成[6]。2013年至2015年,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利用情况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林木绿化率由57.4%增至59%,森林覆盖率由40.1%提高到41.6%[4]。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生态价值优势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以乡村群为单元的山区小城镇规划建设——来自广州市的启发
广州市山区小城镇的发展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乡村群的规划建设进行塑造的。2012年广州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期间,形成了“美丽乡村群”的创新实践成果。“美丽乡村群”以完善设施环境为基础,培育一村一品和突出特色产业,通过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群发展的方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的建设。
2016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加快规划建设北部山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以产业培育作为工作重点,将美丽乡村群升级为特色小镇。广州市从化区的七个美丽乡村群中,已有五个被升级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群的产业类型包括休闲游憩、文化创意、健康医养等类型,普遍厚植乡村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致力于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广州市北部山区与北京市西北部山区的发展条件相似:其一,都对低端低效的制造加工业进行严格限制;其二,均地处市域边缘、区位偏远;其三,都面临大城市过度集中的问题,周围地区成为城市非核心功能的承接地区。因此广州市山区以乡村群为单元的规划建设方式,对北京市山区小城镇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广州市在市级层面编制实施方案,指导乡村群的规划建设,并在资金、人员及土地上提供全面支持。资金方面广州市每年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区级财政安排500万元,为期三年共4500万元资金投入建设,在建设期间及验收后的三年内提供财政返还。人员组织采取多级政府联动的方式:如莲麻小镇由市级领导挂帅,牵头多部门联合进行直接投资建设;又如西塘童话小镇采取“区级+镇村”的组织方式,区级层面成立工作组负责规划编制、资金统筹及招商引资,镇村层面的组内成员在建设期间驻村工作,对建设进行直接管理和指导。
北京市山区小城镇借鉴以乡村群为单元的建设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1)推进区域平衡。工业化时期对土地有规模化和集中化的要求,使平原区小城镇获得发展先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丰富的产业形态能够适应不同的用地布局特征,山区通过乡村群整合零散资源将实现产业发展,缩小山区和平原区的差距。
(2)实现镇域联动。山区小城镇中各村的资源禀赋不同,占据资源优势的村庄更容易得到市场青睐实现发展,容易造成镇域失衡的问题。乡村群通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资源禀赋差异转变为功能定位差异,使各村共享发展红利,推进镇域联动发展。
(3)形成规模效应。村庄个体的发展容量、经济体量和资源规模相对有限,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各村组建集群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承载更长的产业链条和更丰富的产业形态,形成规模发展的效应。
[1]郭光磊.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
[2]郭大力.北京郊区小城镇发展30年[J].北京规划建设,2009(1):53-55.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10-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6.
[4]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局.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年鉴2017[M].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局,2017.
[5]钟勇辉,彭兴东.山区百姓受益泥石流搬迁[N].北京日报,2015-11-10.
[6]黄撷羽,刘芳,何忠伟.北京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演变及趋势[J].农业展望,2018,14(2):34-38,51.
[7]何忠伟,李昀,王有年.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31(9):105-109.
[8]赵博,田雨轩,张丹丹,等.大城市周边山区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以西安临潼区三个街道办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10):85-91.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14.
[9]李潇,徐广才,王嬴.北京市郊区重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8,33(3):103-107.
[10]刘琳琳.北京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6.
[11]赵之枫,戴俭,张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小城镇的转型与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14(6):60-64.
[12]吴威龙.山区小城镇规划特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74-8775.
[13]张强,田大宏,谢宏坤.对山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以湖南省龙山县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26(8):61-6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8.08.018.
[14]何义忠.对西部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J].小城镇建设,2002,19(2):90-91.
[15]陈丽华,刘东,李源茂,等.山区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3):51-55.
[16]叶玉静.山区小城镇建设调查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2,19(4):8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2.04.039.
[17]白明孝,向贵和.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1997,14(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