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作者简介:
兰伟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城市规划师。
王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院绿地生态所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9年4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投稿信息详见文末
摘要: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县级工业城市经济飞速增长、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这类城市普遍存在工业用地低效、产城关系不协调、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当前城市越来越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产城协调理念统领这类地区的未来发展。产城协调强调产城功能的和谐互促和产城空间的合理有序。这里的“产”既指产业空间,也指产业功能;“城”既指生活空间,也指居住和服务业功能。在产城协调的理念下,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为例,提出规划应推动产业升级和服务业提升、加强产城隔离整合重构产城空间、并通过功能完善和特色塑造提升城市品质。
关键词:产城协调;城市品质;县级工业城市;茌平县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4-0039-0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县级工业城市原本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本文结合相关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的规划实践为例,对县级工业城市的产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县级工业城市产城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要点,希望为这类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县级工业城市是我国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样本。以工业百强县为例,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5.3%的县(市)数量、6.7%的人口,贡献了11.0%的GDP和16.3%的工业增加值[1],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大中城市相比,县级工业城市的产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在制造业大规模扩张时期,很多县都把“工业强县”“工业立县”“工业兴县”作为发展战略,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称为县域经济的脊梁[2]。中规院全国20县调研数据显示,县域经济中工业贡献率最高,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县级单元中,第二产业GDP占比均在50%~60%[3]。同时,县域经济依附少数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的现象也非常常见[4]。以山东省茌平县为例,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94.21亿元,占当年GDP的63%。其中,以信发集团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铝业)产值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61.10%,单一企业主导的特点极为显著。从周边县市情况来看,茌平并非孤例,如高唐市以时风集团为支柱,东阿县以阿胶而闻名。
和工业的突飞猛进相比,县城的城市功能发育往往比较滞后。全国层面的研究显示,由于县城公共投入不足、治理体系缺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现象严重,生活质量不高[5]。再如陕西省关中地区调研显示,部分县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类型比例严重失衡,很多新建的住区,在住户还未入住的情况下,类似饭馆、商店等的商业设施己经配设完成,而医院、体育馆及学校等有很明显的依赖性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种类严重不足[6]。以茌平县为例,2016年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但县城的建设品质并不高。旧城区景观环境恶化、设施欠账,新区用地布局零散等问题普遍存在。如整个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3.28平方米,远低于国家人均8平方米的标准。
上述产业和城镇发展特征反映到用地布局上,往往表现出产业用地和城镇其他生活用地的不协调。和大中城市相比,县城、镇在城乡空间迅速扩张与分化的过程中,更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空间碎化、产居混合、城乡杂揉的现状空间格局更为明显[7]。而安徽省的研究显示,位于县城边缘工业区的工业类型往往以二类、三类为主,工业区对县城环境的影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8]。以茌平县为例,2016年园区工业用地达到12.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40%。更为重要的是,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区和城市生活区之间未形成有效的空间隔离,局部区域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城中村混杂布局,工业区排放的各类有害气体对城市大气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居民身心健康存在的潜在威胁较大(见图1)。

图1 茌平县城用地现状和污染源分布图(2016)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
当前,产城关系是学界研究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热点话题,而产城融合是热点中的热点。“十二五”以来,针对各类开发区发展和城市发展脱节等问题,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相关学者也研究丰富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如强调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就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匹配[10],如从时间、空间、类型、人本四个维度对产城融合的再认识等[11]。
但笔者发现,产城融合是应对大中城市孤立发展的“产业园”而提出的针对性策略。而针对产业在城市边缘集中并大规模无序发展的县城,更应强调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些产业类型因其污染排放的特点,是不宜和城市空间融合的,需要一种基于功能分区的更为审慎的布局处理。因此,本文提出以“产城协调”引领这类县级工业城市的未来发展。具体而言,“产城协调”强调产城功能的和谐互促和产城空间关系的合理有序,是一种更可持续的相互促进。这里的“产”既指以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空间,也指产业功能;“城”既指生活空间,也指居住和服务业功能。
a.要点1:产城功能和谐互促
产业和城市应该形成良性的互相促进关系,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有学者指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是互促共进、耦合的互动发展关系,产业集群化与城镇化耦合联动是推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引擎[12]。一方面,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带来经济活动的集中和人口的集中。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城市的支撑。城市内的信息集聚、技术扩散、科研服务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服务支持,城市强大的交通、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为产业提供了空间和设施的支持[13-14]。如果说,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县级工业城市的产业发展主要依托良好的外部市场需求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那到了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县级工业城市既要升级其产业,也要提升其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实现由“单一动力”到“多元驱动”的转变。
b.要点2:产城空间合理有序
为了实现产城空间的优化,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应妥善处理“产城”的空间关系。对于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的产业,“宜融则融”,加强职住平衡;对于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宜分则分”,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其二,应加强产业用地的整合管理。在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的发展不受约束,为了经济增长会给予产业用地优先发展权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将产业布局规划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手段统筹引导各类产业空间的布局[15]。其三,应加强城市用地的整合提升。快速增长时期,城市用地以房地产开发、村庄改造、公共设施带动的方式拉开了空间框架,未来更应强调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绿地开放空间体系的完善等。更宜居、更具吸引力的城市,才是我们发展的最终追求。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18年)[EB/OL].(2018-11-19)[2018-12-13].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811/t20181119_188992.htm.
[2]包大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N].湖北日报,2016-06-29(12).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20县城镇化调研情况简介[R],2013.
[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55-58.
[5]李晓江,郑德高.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17(1):19-29.
[6]李聪聪.陕西省关中地区县城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7]王沣.产城协调视角下工业小城镇空间更新策略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2.
[8]桂明鑫.安徽省县城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类型与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7.
[9]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Z],2016.
[10]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z1):99-103.
[11]杜宝东.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J].规划师,2014,30(6):5-9.
[12]李守旭.以产促城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关系初探[J].中国勘察设计,2014(4):40-43.
[13]何笑梅.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1.
[14]李庆.改善产城关系提升城镇化质量[J].城市,2016(7):39-44.
[15]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2(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