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越敏教授认为,只有把自己置于更大的棋盘之中,三省一市共同努力,才能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叶青 图
当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何解答“1+1+1+1>4”这道题,凝聚起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合力,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需要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加持。
日前,记者就上述议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越敏。
解放周一:我们谈论今天的长三角城市群,很容易就上溯到明清时代的江南城镇群。从历史角度来看,是哪些因素推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催生出了一批城市,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宁越敏:长三角是在河口地带形成的平原。它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最大的不同就是水网密布。在这一区域,想要生存就要先治水。当年大禹在治理了黄淮水患后,即南下到长三角治水,最后卒于绍兴。在治水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开始修建运河以利水运。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修建了邗沟连通长江和淮河。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正式成形,其中,江南运河还与从萧山到宁波的浙东运河相通。大大小小的运河再加上自然水道,使得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比其他区域更便捷的水陆交通系统。
长三角是稻作文化区。水稻经过改良后,产量远远高于北方的粟,到宋代时已经可以一年两作。元末明初,这一区域开始普遍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江南不仅是全国经济的重心,而且形成了以“八府一州”为代表的经济高度发达、发展较为均衡、文化特色鲜明、互动十分密切的江南城镇群。
解放周一:1983年,您将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的大都市带学说引入国内。戈德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世界上有六大都市带,其中第六个就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这可否视为国际城市学界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重点关注、对其独特地位的高度肯定?
宁越敏:戈德曼当时提出,世界有六大都市带,还有三个正在发展中的大都市带。这六大都市带,第一个是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大都市带”;第二个是芝加哥到匹兹堡、包括克利夫兰等城市的“五大湖大都市带”;第三个是日本东海岸从东京到大阪的都市带,称之为“东海道大都市带”,现在又进一步延伸到北九州;第四个是位于欧洲西北部的跨国大都市带,包含巴黎、布鲁塞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科隆等城市;第五个大都市带位于英格兰,从伦敦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老工业区。
戈德曼把长三角列为第六大都市带,虽然他同时也说自己对长三角并不熟悉,但反映了他对长三角的关注,认为长三角具有和其他五大都市带媲美的发展潜力。我当时认为,相比于前五个大都市带都建立在高度城市化基础上,当时的长三角还不具备世界级大都市带的条件。因为,长三角虽然人口较多,但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所以,我在介绍他的学说时,并没有把长三角列入六大都市带,而是说,世界上有五个比较成熟的大都市带,长三角沪宁杭地区是城市密集地区,把它和另外三个大都市带归为正在发展中的大都市带这个类型。另三个分别是美国旧金山到洛杉矶的都市带、意大利西北部到法国南部沿海的都市带、巴西的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都市带。
解放周一: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了迅猛发展。如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更肩负起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世界上谈“一体化”的区域不少。该如何准确理解长三角的这个“一体化发展”?
宁越敏:显然,长三角的“一体化”不同于欧盟的“一体化”,因为这是国家内部区域之间的一体化。我个人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最重要的内涵是区域合作和高质量发展。
何谓“高质量发展”?对地方来说,面临的发展目标应包括三个层面: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三方面缺一不可。很多人讲发展,偏重于产业转型、产业升级,这实际上只是高质量发展的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这三个方面的平衡。
解放周一:客观上来看,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在不平衡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
宁越敏: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核心”和“边缘”的出现。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范围内,“核心”是人均GDP较高的15个城市。2017年,苏州人均GDP最高,达16万元,最低的湖州人均GDP也达到8万元。但是“边缘”地区的人均GDP大多低于5万元,有的甚至不到1万元。核心地区发展水平较高,掌握的资源较多;边缘地区大多交通不便,若再缺乏自然人文资源,仅仅依靠自身难以发展,农业转移人口便会流入发达地区谋求生路。相对而言,在区域经济联系当中,“边缘”更多地依赖于“核心”,而“核心”较少依赖于“边缘”。
邓小平同志曾说,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所有人和所有地区的富裕。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区内核心地区带动边缘地区共同发展。在此进程中,核心城市需要作出表率,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放周一:具体来说,“核心”如何带动“边缘”?
宁越敏:核心地区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带动边缘地区的发展。比如欧盟为了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制定区域政策,并根据欧盟的扩容不断调整,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区域的凝聚力”。区域政策是欧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其资金预算约占欧盟总预算的1/3。欧盟通过区域政策,缩小了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长三角现在也正在考虑成立地区发展基金。另外,发达地区也可以进行产业转移。但关键是产业转移不能一转了之,不能把落后的生产工艺转移出去,而是要帮助被转移地区建立起新的生产工艺、新的管理标准,真正带动地区发展品质的提升。尤其是一些可能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产业,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时,应该帮助被转移地区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体系。这实际上也是发达地区应该承担的责任。
解放周一: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竞争不可避免。有观点认为,一体化发展的参与者应一起讨论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同构、资源浪费。您怎么看?
宁越敏:我认为谈产业同构,首先需要对产业进行精准分类。如果产业分类粗放,仅仅停留在界分制造业、服务业的层次,那每个城市岂不都“同构”了?所以研究产业结构需要细化产业分类,甚至到产品层面。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是一个大类产品,产品类型多种多样。即便是小轿车这一个品类,还有日系、德系、美系、国产之分,形成了一个个特色各具的细分市场,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况且,今天我们制造业的市场不仅仅在中国,而是遍及世界各地。市场规模决定分工。如果面向全球市场,即便是细分市场,产品仍然拥有十分广阔、大有可为的前景。
表面上看,我们有很多城市在生产同一个产品,尤其是轻纺产品。但要看到,这些轻纺产品是大量出口的。不能说常熟搞服装了,嘉兴、海宁就不能搞服装了。现实就是,常熟以羽绒服、衬衫为主,而海宁以皮衣为主,嘉兴以羊毛衫为主。即便是常熟和嘉兴都生产衬衫,还有面料、式样的不同,产品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
解放周一:其实不必担忧“产业同构”?
宁越敏: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本身也很难规定企业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应由市场去解决。但是政府可以提倡创新引领,通过创新促进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攀升。比如在快时尚服装方面,国外有不少成功的品牌,而中国企业为他们代工。
解放周一:那么,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宁越敏:地方政府在经济互联、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和环境治理的协调等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最近一年来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时,政府就不要过多的干预。比如当本地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不要去人为设卡。应认识到企业的对外投资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
我觉得政府可以着重于产业集群的培育。比如,上海在大飞机制造方面先行一步。一架大飞机的背后有赖于一系列的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配套,长三角各地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各市也可以开展协作,例如上海中芯国际在宁波、绍兴布局的投资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配套,这有利于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发展。
解放周一:过去人们常说,苏州、杭州风景优美,是上海的“后花园”。但近年来,苏杭经济发展迅速,各类指标名列前茅,大有赶超之势。甚至有人称,将来上海会更加宜居,成为杭州的“后花园”。真会“风水轮流转”吗?
宁越敏:“后花园”意味着生态环境好,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上海为了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郊区建设了多个郊野公园。但是,上海的“后花园”除了郊野公园,还包括迪士尼这样的国际旅游度假区,这不只是为了满足上海本地人的需要,是面向整个国内市场甚至是海外市场的。如果中国每个城市都能成为其他城市的后花园,那就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了。
解放周一:您曾先后研究过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几个城市。对于未来它们会如何“竞合发展”,有何发现?
宁越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具有自组织性,每个城市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总体上来说,在中国,上海和苏州的制造业规模是最大的,差不多平起平坐。上海和苏州的工业总产值都超过3万亿元,深圳略低于这个水平。进一步看,上海的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而深圳单项突出,电子信息制造业比重占到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0%。苏州介于上海和深圳两者之间——电子信息制造业比重高于上海,工业门类又比深圳齐全,有重化工等深圳没有的门类。可见,上海、苏州、深圳之间是有差异和分工的。
杭州制造业的规模比上海要小得多,但信息服务业规模居第一位,略超过上海,而长三角其他城市如南京、苏州等,信息服务业规模都要小得多。但细分的话,上海信息服务业和杭州信息服务业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方面是上海的强项。注册于上海的大型网站,如携程、驴妈妈等,以生活服务类居多。而杭州的信息服务业以阿里巴巴为核心,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由此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同构而产生的恶性竞争,大家都发展得挺好,完全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解放周一:诸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这样的长三角城市,如何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宁越敏:最重要的还是改变心态和眼光。城市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也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省份的盘子里,而应当有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将自身放到整个长三角的格局中进行自我定位。只有把自己置于更大的棋盘之中,三省一市共同努力,才能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王 珏、吴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