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先产后城”、“产城协调”和“先城后产”的发展过程后,自19 世纪末期开始,人的需求成为关注重点,很多城市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宜居”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话题。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美好生活”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分析和理解科技进步,包括信息科技的普及,共享经济的盛行,以及未来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人工智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对城市空间需求的变化,对未来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宜居城市的建设还应考虑我国社会收入水平的分化,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需求变化,以及不同年龄段人口需求特征的变化等。总体来看,未来生活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高铁、高速公路和城市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交通服务的提升,小汽车的普及,物流的快速发展等,使城市居民的出行更加方便高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适当的放慢速度,关注心灵、环境和文化,享受生活和闲暇时光。“慢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并成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新趋势。慢生活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在城市空间层面的需求上,表现为咖啡厅、茶室和餐饮等休闲交流场所在城市越来越广泛的布局,城市绿道建设的兴起,城市慢跑道的使用率和需求增加,瑜伽等休闲健身方式流行等。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较多的强调城市级别的公共设施建设,配合政府城市形象建设的需求,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尺度大、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的形象工程,例如大尺度广场、大型体育馆、大型文化设施等等,带来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医院和学校的配置过于重视城市级别设施的建设忽视了社区级别设施的建设,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很多城市就医难和上学难的问题。
未来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强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人性化和便利性,加强社区级别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的供给质量和服务内容,更加集约的规划设计城市级别的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减少城市级别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压力。

除了公共配套设施的低层级需要提高服务能级外,城市的公共交通枢纽也存在相似的需求。在各个城市大型枢纽建设高潮过后,面临很多中小型交通枢纽、社区级微型枢纽的优化升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约75%-80%左右的交通量来自于两类规律性交通出行,即就业通勤交通(从家到工作地点)和就学出行交通(从家到学校),这两类交通的出行起点都是社区,交通出行的终点是就业地点和学校。因此,围绕这两类日常生活中最主流的交通出行的起点和终点,结合目前和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共享巴士等),在城市社区中心和就业集中区建设小型或者微型枢纽,切实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便捷度,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经过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整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的自由度和离婚率的攀升,我国居民的家庭结构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例如三代同堂、单亲家庭、三口之家、单身人群、老年夫妻等。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的家庭结构,以及不同的教育水平构成了城市多个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对城市空间场所和配套设施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针对日益多元的需求,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呼应不同的“亚文化群体”的空间需求,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目前很多城市开始出现的国际教育社区、养老主题社区和SOHO社区等都是对这种多元需求的呼应。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社区服务配套设施也应该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相应。



我国过去20年经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城市规划建设也比较粗放,很多新城的空间呈现出“宽马路+单一空间”的形态特征,城市空间尺度过大,不够人性化,空间使用率低下等问题较为普遍。
随着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空间规划和建设倡导“多重尺度的街道+丰富层次的空间”的理念,注重贴合人体尺度的公共场所营造,鼓励“小而密”的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体系。进来,城市传统的“街巷”空间和触手可及的“口袋公园“等小尺度空间场所开始收到各方重视,鼓励城市更多小型开放空间的预留和开放,强调步行空间的活力和共享,以及多种城市活动和功能的空间共享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也开始回升,人们开始追求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价值观的衔接。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多层次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都开始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发商的住宅产品也经历了从过去的流行欧式风格小镇到现在的崇尚中式大宅院的新风潮。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储存、传承和创造,除了在空间形态上是建设未来城市可识别性和特色的重要要素,在情感上也是凝聚城市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过去多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与土地、水、生态、能源等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雾霾、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已经深入人心,低环境影响的城市开发模式和生活方式将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城市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和清洁能源使用等成为新热点。与此同时,未来宜居城市对城市安全保障的要求则更加高,不要“在城市里看海”是对城市排水排涝系统的要求,更高品质的饮用水质量,城市公共区域的WiFi设施提供,以及社区噪音管理和监控等都是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新关注点。

(本文基于2018年发表于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同名论文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