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智慧建筑吧?
你工作或生活的楼宇是智慧建筑吗?
你真正了解智慧建筑的含义吗?
很多时候你以为绿色建筑或大数据的应用就是智慧建筑吗?
为什么大家的出发点都是“技术”,
结果却南辕北辙?
下面这6种关于智慧建筑的幻觉
相信你也有过......

图:智慧建筑的幻觉
智慧建筑的需求主体是人,而供给主体是运营商。当建筑面对的是基本需求主体的时候,如果智慧建筑的建设成本较高,不考虑受众客群的承受能力,会造成需求与供给的错位。作为一个刚需的购房者,智慧建筑的建设使得生活更方便,这当然很好,可是如果因为加入智慧的概念,就造成房价过高,那就另当别论了。购房者选择的住宅产品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舒适便利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如果智慧建筑仅让其生活更便捷,但收费过高,那么这也不是理想的刚需住宅产品。

图:费用过高的建筑并不是人人适用

图:不同的住房者有不同的买房需求,最终不同群体会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当面对的是改善型需求主体的时候,开发商也存在供给不到位的情况。有的开发商在智慧建筑建造期间,考虑到成本因素,忽略了节能因素或者是不愿意采用节能新技术,常常会用普通材料代替节能环保材料,这将在建筑物未来的使用过程增加过多的能耗并造成环境污染。数据显示,中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60%以上,其中空调能耗约占总建筑能耗的65%,照明能耗约占总建筑能耗的10%左右,电梯、家用电器等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10%左右,大多数的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既不能满足绿色节能的要求,又无法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

图:高耗能可能恰恰成为高负担

图:高耗能建筑
全生命周期管理起源于英国人A.Gordon在1964年提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即建筑物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维修乃至拆除各个阶段的管理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全生命管理系统,为保证和延长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年限,必须根据其全生命周期来制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图:A.Gordon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
即使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已久,国内现在仍缺乏对于建筑的科学管理。中国是世界上每年建筑量最多的国家,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房子寿命却只能持续25至30年。同样的房子,美国的寿命是74年,英国是132年,除了赶工期和压缩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建筑的设计和运营中,缺乏对于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大拆大建代替了对于建筑的科学维修与改建。

中国式大拆大建

英国新老建筑和谐共存
传统建筑物被看成一栋栋孤立的单体。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任何一个传统的环境,无论是住宅、城市、还是园林,其整个基地都无例外地被分隔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单元。流动性和连通性在在传统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作为智慧建筑,不应该孤立地存在,而应该与周围的空间、自然或人等,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中国传统建筑被分隔成中众多隔绝单元
除了空间的隔离,我国在智慧建筑的实践中,还存在各系统隔离的问题。智慧筑本身虽然涵盖了诸多的子系统,但是大多子系统之间仍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无法达到集成的目的,因此智慧化程度较低,仍需要消耗众多的人力、财力进行监管和运行。[1]以监测系统为例,能源监测、暖通空调监测、供水监测、湿度管理系统各自为战,很多所谓的智慧建筑甚至没有公共平台进行连接,从而导致系统之间的连接性不够,数据无法进行整合,致使智慧建筑整体的要素流通受到阻碍。真正的智慧建筑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体,还往往存在于一个更大的体系中,需要一刻不停地与周围的建筑、社区、人、能源和信息进行交流,从“人——建筑——住区——功能区——城市”的层次关系显示建筑在大系统中的位置。

图:智慧建筑存在于大系统中,并不断与周边进行要素交流
在中国,智慧建筑现在仍停留在小规模、低水平、拼关系、拼成本、千人一面下的恶性竞争之中。套用互联网和工业4.0的理论,定制化、高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全民参与、用户粘性是后工业时代的基本特征,目前还没有太多符合这些特征的产品。实际上,智慧建筑不需要太多技术创新,只需要做集成创新,发现多个应用场景,集成多类系统,协调解决用户痛点,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图:集成创新是智慧建筑制胜之道
自2013年大数据元年以来,建筑行业涌现了对于智慧建筑的热情,但是从行业性质来看,建筑设计、管理与运用是一个传统领域,与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首先,信息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特征是技术性,即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和功能的高效性等;其次,信息技术还具有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特征——信息性。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信息技术是透明、平等、开放、共享,是去中心化的。而目前工程建设行业整体而言,还具有等级意识、层级观念、从上至下、本位主义浓厚的行业特点。由此看来,现阶段两个行业的行业特性并不兼容。这种不兼容导致智慧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同层次的问题相互交织,难以解决。究其根源,是由于两个行业在智慧建筑的认识上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图:智慧建筑实践是两个行业的博弈
智慧建筑可以拆解信息化和建筑两个方面,信息化的前提是做标准化。但在实践中,由于行业性的管理共性难以抽象出来,形成统一的标准,同时企业的标准化基础和水平不高,由此导致智慧建筑发展缓慢。以万科为例,其2013年的净利润是151.2亿元,评估显示,如果工程标准化了,施工过程中不改图纸,不因改图纸而增加成本和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预计这里面的效益就有至少70亿元,不用增加营业额就可以提升这么多利润。[2]
全国打着智慧建筑所进行的各类项目具有盲目跟风、发展混乱等问题。由于现阶段智慧建筑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导致其在可持续发展、跨条块共享机制建立以及大范围推广三个方面遇到阻碍。智慧建筑急需一种顶层建筑的新模式,如果没有一种新的顶层模式,智慧建筑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从当前各地的推进热潮看,尽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特别是数据互联互通的标准,以减少发展所愿到的潜在障碍。我们认为,这种顶层模式应该具备四个特征:在线、开放、可进化、具有内生性。

图:智慧建筑标准亟待确立
普遍存在的六大幻觉,使智慧建筑步履蹒跚。智慧建筑各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错性,使得我们着手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感到难以切割,也无法通过分解和简化的处理方式来解决智慧建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当我们找到复杂系统论,并发现它对于智慧建筑系统更有着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后,我们如同当年的牛顿被苹果砸中一样欣喜异常。于是开始聆听系统的声音,将智慧建筑看做复杂系统,剖析它的诸多特性,探析如何顺应系统的特性,找到未来发展的价值点。这是我们下一篇文章想着重阐述的内容。
[1]周小林:智慧建筑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4_04_30_22584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