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人居科学基础层面:人类聚居地域系统的基本学科
自然的地域系统是人类聚居的基础,伴随着人类从敬畏、认知到征服自然的演进,人类的营建活动也从被动地顺应自然到主动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变自然。
随着全球范围内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严重失衡,由此触发了一系列诸如人口、交通、居住、环境污染、能源资源匮乏等连锁反应。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已经引发了全人类的忧虑与思考,尽管关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的议题已经有二十余年的研究历史,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城市化的发展迅速改变着广大城市和乡村的面貌,一方面带给我们舒适、便利的居所与享受,另一方面回馈给我们的是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浪费、特色丧失等等。超大的人口规模、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的人居环境所面临的生态压力之艰巨、矛盾问题之突出,都绝非其他发达国家可比。
如何探寻各地区人类聚居地域系统的自然规律、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地域景观等,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互联系,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种生存活动需要而构筑人类聚落的基础,这已经成为人居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基于人类聚居地域系统,既包含了客体自然的各个层面,也包含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的各个层面,对此,人类聚居地域系统基本学科应当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地学(包括地质学、地理学);②分支学科:人居景观学(包括自然景观的利用和人工造景)、聚居选址学(包括不同类型聚居的环境选择等)、聚居资源学、聚居地域类型学(包括不同的聚居形态和地域空间)、聚居生态学等等;③具体学科:与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相关的具体学科。
3.2 人居科学主体层面
3.2.1 人居社会系统的基本学科
在人类聚居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为:①家庭,人类社会的单细胞;②族群,古代是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集合体,而现代是有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生活情趣等的人群,形成不同聚居形式和不同居住要求,不同的居住条件和居住观念。如3A族、蜗居族、候鸟族等等,由此形成新的研究领域:社会族群聚居学。
在社会关系中,除上述血缘、地缘、业缘三大关系之外,还可以分为经济关系、物质关系、生产关系等,构成极为复杂的具有非线性反馈的社会关系系统。复杂的具有非线性反馈的社会关系系统和不同层次的社会体系物质基础,构成复杂广泛的、具有非线性反馈的网络状结构,构成有一定层次、有一定秩序、有一定运行规律的有机整体。
从社会整体来看,人类聚居及人类活动场所的营造,构成不同层次的社会体系物质基础系统:从皇权至上的都城到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从华堂广厦到土坯陋室。
基于人类聚居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是人类社会组成部分的实际情况;基于城市系统是社会系统子系统的视角;基于城市连绵区到乡村聚落不同层次的人类聚居与中国社会系统的政治制度、法律人权、经济发展等诸多子系统紧密关联的现实,人居社会系统的基本学科内容应当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社会学;②分支学科:聚居生活学、族群聚居学、聚居关系学等等;③具体学科:与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相关的具体学科。
3.2.2 人居文化系统的基本学科
在人类聚居的过程中,人们遵循着各自地域的行为范式、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表现为广义的文化传承,然而这种文化传承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这种文化传承甚至是脆弱的。对某一具体的人类聚居空间而言,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种种特有性质,是人居发展中最为珍贵和最值得保留、发扬的。
由于文化的广义性,人居文化是伴随人类聚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整体到局部、从社会到个体、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均渗透着文化的氛围。人居文化中某一具体聚居场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生活在场所中的人具有强烈的孕育功能。不同的文化氛围,使不同聚居场所的人获得一种特有的气质和行为方式,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意识上,而且体现在人们所建造的物质环境上,构成各个城市、乡镇、村落不同的文化氛围、风度和特有气质。
人类聚居文化从物质层面属于科学系列,但从精神层面则属于人文系列,是科学与人文的交织与融合研究领域,基于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聚居文化,人类聚居文化系统基本学科的内容应当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文化学;②分支学科:人居历史学(吴良镛先生已经出版《中国人居史》)、聚居信仰祭祀学、聚居风俗学、聚居行为学、住区心理学等等。
3.2.3 人居环境系统的基本学科
人类聚居环境简称人居环境,是研究人类聚居及其环境的相关关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目前人居科学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
吴良镛先生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认为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都综合的存在着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五大体系,表现出人居环境的整体性,提出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①重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②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③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⑤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吴良镛先生明确提出建筑、地景(园林)、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融贯发展,将这三者互相交叉,互为渗透,互为补充,综合创新,可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11]。
人居环境学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为核心学科,整合地理、生态、社会、工程等相关学科,尊重中国历史传统与文化价值,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组织科学共同体,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当代大规模城乡空间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人居环境学基本的学科内容应当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环境学;②分支学科: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学、乡村聚落学等等;③具体学科:与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相关的具体学科。

▲ 图2︱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
3.2.4 人居工程技术系统的基本学科
工程技术是推动人类住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聚居过程中,各类建筑技术、各种建筑工程、城乡的基础设施,包括大区域的交通运输网络、输电和变电网络,乃至世界级的互联网、大数据、航空航天、物联网、GPS等等均与人类聚居区直接相关,并在人类住区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我国一般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如果说一座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保障城市肌体正常运转的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
基础设施状况是人类聚居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的营造不仅是聚居容量的基础,更是聚居生活品质提高和文明的保证。而同时,基础设施的营建还是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我国基础设施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基本学科的内容应当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工程技术学;②分支学科:住区基础设施学、住区建设管理学、聚居交通物流学、住区技术学等等;③具体学科:与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相关的具体学科。
3.2.5 人居科学中的核心——人居复杂科学
人体从机体组织到思维认知均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由人组成的社会,是更大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由于人居科学包含了人类聚居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营造人类活动场所的过程来看,人-社会系统具有绝对主导作用。因此,人-社会系统是人类聚居过程中复杂性的根源,人居复杂科学是人居科学的核心。无论是村庄、乡镇、城市,到跨地域多城市组成的城市区域,都是人类聚居中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场所,均是不同层次复杂性的体现。
从学科门类的视角,无论是人居社会学、人居环境学、人居文化学还是人居工程技术学,都是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必须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并以此来研究人居科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构成人居科学的基本学科,每个都是开放的、随时代变化的动态的学科体系,每个学科都具有独特性,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相互交织的。基于人居营造过程和人居科学学科的复杂性,构成人居复杂科学的基本学科应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系统学;②分支学科:聚居自组织学、聚居混沌学、聚居协同学、聚居分形学、聚居非线性分析学等等;③具体学科:与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相关的具体学科。
3.3 人居科学思维、哲理层面
3.3.1 人居思维科学的基本学科
从最为基本的层面讲,在人类聚居过程中,个体思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语言是联系个体思维,将个体思维转化为社会思维的重要环节;今天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则有效提升了个体思维之间的沟通与共享。
如果说心-脑之间存在着某种“量子态”的关联,那么这仅仅是人类个体内部物质身体与思维感知的结果,这种研究与结果能否运用到人类个体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包括芯片、计算机、网络等等,达到心-脑系统活动意识与远程量子态的关联?如何从线性的、静态的逻辑思维,走向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以灵感思维的激发为条件,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慧开发的重要步骤,从而形成怎样正确、高效、迅速处理从客观世界获得的信息,通过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智慧,并通过人-机-网的结合形式,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与感知,形成人类共有的、可以相互激发的知识与智慧的共享平台,这是我国在科研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步骤。
从人居科学的视角,如何深入探索人类聚居现象及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思维方式,研究与人居相关的知识体系,思考人居理论的本质与人居的智慧,升华为科学的探索方法、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基于这个目标,人类聚居思维系统的基本学科应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思维学(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②分支学科:聚居模因学、人体量子学(包括人体与思维、环境与感知、思维的量子学、心-脑活动与量子过程、人体感知意识与远程量子关联等)、聚居人工智能学(信息工程技术领域)、聚居模式辨识学(包括人居心理学、人居模式识别等)等等;③具体学科:与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相关的具体学科。
3.3.2 人居哲学
吴良镛先生提出人居哲学的基本路径[12]:将普遍存在于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普通常识”化解和归纳,上升为“平凡真理”,进而又可成为“社会共识”,并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探索,上升为科学理性,渗透于各个学科的理论之中,融会贯通成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最终成为渗透于日常生活与建设活动中的“普世哲学”。
自然山水是人类聚居的自然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比附对象,形成“山水文化体系—人格境界—空间境界”的认知体系[13]。古人将世界观与价值观广泛地融入人工空间的营造过程(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并形成极为独特的精神要素。
人类活动场所的营造过程隐藏着极为独特的精神要素,形成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体系,是华夏民族哲学思想的具体表达,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建立“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精妙智慧。人居哲学是基于理性对人类聚居的各种客观现象及客观规律的思考,是对人类聚居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探讨。基本学科应包括:①主干学科:人居哲学学;②分支学科:聚居伦理学、聚居价值学、聚居智慧学、聚居美学、聚居现象学等等;③具体学科:与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相关的具体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