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共建智慧“家园”
有人说,没有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的天文学。随着望远镜的改善和功能提升,天文学也经历着巨大的飞跃,把人类的认知拉向更遥远的宇宙。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跨界融合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今天,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服务模式,犹如多元化的望远镜,已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新技术和手段与城市共同营造下的智慧家园建设,将是一场既存在于现实世界,也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社会治理运动。
未来的智慧之城,将会是什么样?人们希冀回归的家园,又是怎样一种状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认为,“当规划的理想变成算法语言的时候,我们的规划会变得无限强大。”中国版“家园模式”与新技术融合,将构筑无限可能的理想未来。“家园模式”通过建设职、住、医、教、休、商六元平衡的“幸福家园”,实现根治交通问题、回归绿色出行、强化社区意识、关爱邻里安全、保护公共财产、营造绿色环境六大目标。而一个可全方位立体整合,实现全过程、全社会共享的IKCEST网站和在线“城市智商”计算,已在深度酝酿之中。
新一代人工智能城市将以最新的数据库工具“城市树”为支撑,以机器学习技术对城市模拟系统“City Go”进行训练,研发了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的十大推演工具,包括城市人口推演、城市用地推演、城市密度推演、产业空间推演、城市资源推演、城市交通推演、空间形象推演、城镇群落推演、建设时序推演、方案比较推演,并将应用于即将落地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小镇的规划和运营中。
科技共享,引领智慧未来
假如停电了,我们的智能设备是否还能正常运转?假如到处雾霾,是否还能享受智慧便利?无论是5G技术的发展还是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不同的技术手段,都将把人本需求、文化内涵转变成数字,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人工智能等科技已经深度影响城市的发展,而智慧城市将是“一个能够感知、判断、反应,并且在反应后能够反思、学习的城市”。
智慧规划将从无到有建立“镜像孪生”中的虚实城市,打造未来城市和下一代城市操作性能的入口。未来社区也将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空间落地为抓手,突出智慧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融为一体,将集约布局、功能复合、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到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实现最终的镜像孪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如是说。
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也在试图建立数字孪生的未来城市生长模式,实现科技、生态、人文的集大成——包含出行、资源、场所、服务、建筑等5个方面,“人物分离”的自动驾驶、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成果导向型管理、能耗平衡单元管理等31 项技术,以提供未来城市的综合解决方案,让未来空间赋予技术以更多的可能。
智慧规划,打造城市共治
新的时代需求呼唤新时代的家园,未来,不论是“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互联网+”智慧能源的运用,智慧AI公园的实践,还是5G赋能社区生活场景,前所未有的时尚体验与智慧探索,都凸显“以人为本”配置功能需求,培育城市自治能力,让城市具有人性的温度,体现人本关怀,需要营造美好的社会环境、融洽的邻里关系、高端的生活品质、舒适的居住体验。
“智慧城市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认为,智慧城市最基本的是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让城市学会思考。
“智慧规划、智慧城市之所以重要,不仅是规划师的职业担当,更重要的是时代多元化的需求——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决策者对精准决策的需求,科学家对技术创新或成果转化的需求。智慧规划最关键的是理念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发展为本,以文化筑魂,给人们以生活的品质与温度,真正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智慧规划,让需求更加清晰,认识更加精准,服务更加便捷,参与更加广泛,治理更加高效。智慧规划的成功取决于制度创新。未来,通过大数据倒逼数据的开放,通过互联互通倒逼数据的共享,通过技术赋能倒逼共建、共享、共治制度层面的安排,将实现未来家园的共同缔造。”
5月14日,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称“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智慧规划·未来社区”论坛上,政产学研各界代表聚焦“智慧规划与数字孪生城市”“未来社区与智慧建设”议题,深入交流研讨如何以信息化手段破解当前面临的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探索可行路径。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