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一体化生态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背景下的
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 申 报 所:风景园林营造所
▲ 协 作 所:景观生态研究室、市政所
▲ 合作单位: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项目地点:河南 新乡
▲ 项目规模:130平方公里
01
项目背景
新乡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位于中心城区北侧,是新乡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方向,对内衔接新老城区实现拥湖发展,对外承接“郑新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带。
项目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达到46万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乡市目前正全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建设工作,基于生态城发展建设实际需求,先后完成了生态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部分专项规划。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作为其中重要的专项规划,旨在为生态城的发展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02
项目认知与路径
项目对标公园城市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公园城市新理念引领发展,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高标准指导建设,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实现、引领新乡生态文明建设。
03
项目主要内容与创新
1. 跳出“专项”思维,主动应对城乡绿地系统布局
以生态网络奠定城乡绿地系统布局的空间基础与生态基础,使绿地系统布局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通过绿地布局呼应城市价值特色空间,传承新乡独有的自然山水与文化基因、城市特色,塑造特色的城市绿地结构;
从居民游憩的视角反思绿地系统需求结构,以需定供,以人为本,提升城乡绿地系统供给水平,优化绿地布局,提升居民使用感受;
构建面向结构与空间供给、面向实施两类指标体系,保障绿地系统建设。
2. 以人为本,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以自然生态与城市绿地为基础,构建郊野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生活公园三级的全域公园体系,全域布局打造公园城市。
构建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4%以上的全域公园体系,结合绿道布局,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3. 蓝绿交织,连山拥湖
连通优化蓝绿空间;设计多元尺度的蓝绿空间;构建山水通廊与特色林荫体系。
以多元尺度蓝绿空间设计为例:
4. 生态筑基,空间管控
通过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空间需求估算、生态空间价值分析,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空间格局划定、生态网络构建,由局部到总体构建城乡一体生态网络格局,作为生态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支撑。
5. 生态修复——问题导向,以点带面提升生态品质
识别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生态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废弃地修复利用、大气污染及热岛治理、河道生态化治理三项重要内容。
6. 自然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良好生境
按照生物多样性特征对绿地系统分类,针对每类绿色空间,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地空间。
7. 特色公园营造
确定生态景观特色、功能设施特色、主题文化特色、景观礼仪形象四类特色公园,具体引导特色公园建设,打造特色城市公园体系。
以景观礼仪形象公园为例:
具体由景观路绿带、街头绿带、广场、线形公园共同构成。强调街道空间绿化的延续性、绿色空间节奏、覆盖与围合以及道路沿途的形式感,满足景观礼仪型绿色空间的要求。
8. 品质提升——五位一体指标体系,细化管控要求
从公平性、生活性、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五个方面进行指标控制,刚性与弹性指标结合,精细化管控生态城绿地建设。
以生活性为例:
9. 动态监测与评估信息平台搭建
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核心,以监测评估与过程管控为根本,以详细的过程数据为支撑,建立可评估、可追溯、可展示、可互动的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生态城建设。
04
总结与思考
1. 量身定制规划路径
积极回应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考虑到其在实施性与人本服务上的局限性,为生态城量身定制规划路径: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全域公园体系构建+建设指引。
2. 主动型绿地规划
由被动到主动,区别于作为总体规划配套、完成规定动作的传统型绿地系统规划,有效补充生态城总体规划,协助平行进行的控规,以生态空间和城乡绿地发展推动城市用地合理化,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3. 全域公园体系构建
以人民为中心,全域布局,连通山水林田湖城,构建人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城、园共融共荣的公园城市形态,支撑生态城的生态文明建设。
4. 绿地建设指引,提升绿地服务水平
面向实施,提出生态修复、品质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建设指引导则,具体指导公园、绿地的落地建设,提升绿地服务水平。
5. 指标体系,细化管控
通过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指标体系,细化管控;无缝衔接平行的控规,将指标体系纳入法定规划,为城市绿地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由清华同衡 风景园林营造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