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多地体现在区域融合、产业创新、经济模式与社会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上。其中,省会城市广州仍然保持一定的中心性,深圳以创新引领区域、珠三角城市群全面崛起,以及继续保持香港、澳门的世界窗口地位……这一切构成了极其特殊的大湾区网络型的多中心体系。
(1) 从“省港澳”到“粤港澳”的转变反映出广州代表珠三角的中心性逐渐减弱,粤港澳大湾区朝多中心体系演进。
自古以来, 广州老城区无论在政治地位、商品交易还是在生活方式和语言等方面在区域内都具备中心性。1925年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时说的“省”指的是广州市。1944年8月17日的《澳门市报》写到“澳门开埠早,本是重镇,到‘省港澳’三埠并举的时候,澳门却越来越衰落”。“省港澳”一词中“省”排在“港澳”之前,从名称中的文字排序可见民间及政府对广州中心性的肯定。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与香港两地举办了许多文化和体育交流活动,如“省港杯”足球赛首先是在广州和香港举办,之后也有在肇庆、佛山与惠州等地举办。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群。“省城”的概念逐渐消失,“省”的概念慢慢转变成“广东省”。广州代表珠三角的中心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弱,深圳作为实力渐强的重要中心城市,扮演着非常积极的区域引领角色。同时,港澳的世界窗口地位始终是清晰的,尤其是香港保持着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地位。因此,相比其他世界级湾区及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非常独特的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2) 从珠三角经济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转变反映出经济空间尺度的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将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经济区统一到一个概念中,虽然与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范围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都是强调将“9+2”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但“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是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旨在将其上升到国家尺度,削弱该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行政隔阂,是自上而下的区域概念,而“大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是自下而上的区域概念。从概念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比珠三角更加强调区域整体性和国家性,更能从宏观视野凸显其在国家和全球经济链中的功能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