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可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趋势认知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在由外生动力转向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创新发展。过去的新城建设,经常是在远离城市中心区的空地上快速拔地而起,这与经济需求的快速扩张密切相关。伴随国内转型升级的强烈推动与需求,新城这种粗放快速扩张模式已渐渐成为过去,新城发展开始进入一种新模式演绎,更加强调区域联系,更加注重内生动力培育,更加关注存量改造提升和品质提升,已实现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2.案例特征
南安市南翼新城位于南安市南部的安海湾地区,由官桥镇、水头镇和石井镇等三个镇构成,紧邻厦门翔安区、晋江和厦门新机场,南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南翼新城,陆地面积320平方公里,现状常住人口55.9万人。南翼新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成功故里,石井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图1:南翼新城区位
南翼新城石材产业规模大,有“中国石都”之称,是全球最大的石材产业加工与贸易基地,其石材产值占国内石材行业总产值的60%,其石材贸易总额占国内进出口石材贸易总额的60%。
南翼新城也面临着建设用地紧缺,空间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工业、村庄和城市布局混杂等问题。城市配套设施不足,造成“产业大、城市弱”困境,很难承载南翼新城升级。
3.探索实践
3.1 推进区域共享协调,促进同城化发展
同城化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协调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推进要素和资源在多个城市与地区间自由流动与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
在厦漳泉都市区已形成的区域共识基础上,以新机场等大项目为依托,与厦门共建空港产业区,与晋江安海湾三镇共建泉州南翼新城中心,重点强化功能协调、交通对接、产业协调、设施共享共建和环境整体保护,实现南翼新城与厦门(翔安区)和晋江安海湾三镇同城化发展。

图2:区域同城化发展示意
打破南翼三镇行政分割,以功能组团代替行政区划,以产业链为纽带增强三镇联系,强化新城设施整体配套和核心区建设,打造新城“半小时”生活圈,推进三镇一体化发展。南翼新城核心组团,定位为泉州南翼副中心城市的核心部分,国际石材之都核心区,泉厦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的高品质城市综合中心。官桥综合商贸组团定位为泉州南翼工贸重镇,海西侨乡文化新城,建设成为泉州南翼新城的宜居城区。临港高新组团定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空港产业、高端物流、加工制造等为主的泉州临港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围头湾区重要的滨海城区。

图3:南翼新城三镇一体化发展
3.2 强化内生动力,以产业为线索推进产城融合
南翼新城作为中国石材产业的风向标,以石材产业为重要线索,加强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城市空间供给关系匹配,推动南翼新城由全球石材加工制造基地升级为全球石材产业组织运营中心,形成“专业运营中心+产业集群”的产城空间组织模式。
作为国际主要的石材产业区,地中海石材产业处于世界石材产业链高端;印度石材产业区主要以石材开采和加工为主,产业链环节相对低端;中国石材产业正在由加工开采向设计服务等高端环节转型。南翼新城石材产业应以打造“国际石材之都”为目标,加快建设海联石材产业运营中心,成为全球石材采购与矿山交易、行业标准制作、产业指数发布的中心。同时,积极强化国际石材加工制造基地的基础功能,加快现有产业园区整合。

图4:石材产业链国际分工
以人为核心强化产—人—城关系,建立产业创新、人口支撑和空间配置的良性互动关系。新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以常住人口为对象,以城乡空间为尺度,以产业需求为基础,形成多层次、高标准、高辐射、布局均好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突出城市良好的生态、文化和服务特色,以吸引产业人才集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更美好的城市。加强产业园区内部配套,建设产业邻里中心,发展产业社区。依托厦门新机场,加强与厦门互动,建设临港新经济中心,发展空港经济,包括高科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3.3 加强空间治理,进行空间政策分区
明确空间事权,推进多部门空间管制协同。通过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和城镇空间增长边界的两条管控线,约定各部门管控边界,明确发展和保护的界线,实现“该保护的就保护,该发展的就发展”的空间管治目标。
基本生态控制线以生态保护为目标,成为南翼新城发展底线,结合南翼新城山海特征,形成富有特色的绿色休闲网络空间。城镇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重点明确南安城镇发展方向和多部门城镇建设用地的供给空间,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内的用地实行“等量置换”,为保障建设项目的落地和土地集约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发展导向,进行空间政策分区。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要求,将南翼新城划分为综合发展政策区、产业发展政策区、生态政策区和弹性发展政策区,分别提出各区发展方向和政策要求,以实现“该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的空间资源统筹利用目标。

图5:南翼新城空间政策分区
加强对南翼新城因采石而受损山体的治理。因地制宜,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生态保育区、南部生态修复区,积极引入社会主体,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大地景观,进行修复性开发,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图6:南翼新城因采石而受损的山体
3.4 兼顾多元目标,实现存量改造战略化
推进多元目标融合。南翼新城城镇、村庄和工厂布局混杂,应充分调动政府、村集体、市场等多当面的力量,形成政府统筹下的多元主体参与,划定产业集聚主导区、自主改造主导区、土地收储主导区和土地流转主导区等。
实现存量改造战略化。在推进存量改造过程中,加强空间、经济和社会的融合,不仅考虑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要将存量土地的改造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配置设施完善、历史文脉延续等多元目标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工业用地存量更新为突破口,强化产业园区整合。通过对现状产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保留产业园区、提升产业园区和整合产业园区等几类,保留产业园区为现状规模较大且环保较好的石材生产用地,以企业自主改造为主。提升产业园区针对自发集聚的中小石材企业,改造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整合产业园区主要针对其他中小石材企业与陶瓷产业,加强政策管控和清退。
建议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包括产业结构准入门槛和环境准入门槛。在产业结构准入门槛中,提出鼓励发展产业门类和控制发展产业门类。依托相对公平的环保政策,推进大、中、小企业协同绿色发展。

图7:南翼新城产业改造分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