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理想空间》44辑:城市综合体设计 作者:朱晓光 程愚
一、引言
热带雨林,黄昏,木屋的门铃响了。
“您好,秦先生(秦奋,葛优饰)在淘宝网买的轮椅到了。”……女主角梁笑笑(舒淇饰)开门,接过快递员的收货单,在上面签字……这就是2011年贺岁片《非诚勿扰II》中网络购物的一个镜头。这些年,网络购物早已像冯小刚电影中显示的一样,无处不在,且无形无象地渗透进现代人的生活了。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监测,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元,网购人口超过1亿。想着这样的场景,看到网络购物在数和量两方面呈几何级数增长,打压着城市商业零售业的销售额度,挤占着传统店铺可怜的利润空间。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为其将在今年3月于青岛主办的年会论坛写出了这样的话:2010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走出了一波“给力”行情。年内,住宅地产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宏观调控的煎熬,可谓危机四伏,汹涌澎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地产市场的太平盛世,热火朝天。宏观调控,对于住宅地产是利空,对于商业地产却成了利好。商业地产俨然成了房地产企业和游资的“避风港”……然而,商业地产究竟机遇几多?风险几何?
作为以商业城市综合体为研究方向的建筑师,我们看到,以传统零售业为代表的商业综合体和以虚拟空间为代表的网络商业,正以前所未有态势遭遇着、扭打着、厮杀着,我们知道——“战斗”,才刚刚开始。
二、商业综合体“主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以广州天河城、上海港汇广场、北京国贸中心等购物中心的形成,标志着综合购物中心这一新的房地产投资形式开始在中国出现。
进入21世纪初,上海新天地、北京东方新天地、上海正大广场等项目先后建成,中国的购物中心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上海新天地,充分利用上海“老城厢”的石库门文化主题,“旧瓶装新酒”的现代化内部空间和国际化的经营内容,使老年人感到它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它很时尚,外国人感到它很“中国”,中国人则感到它很“洋气”,征服了多阶层多年龄段的消费者,成为中国高品位休闲商业的代表。
接下来的十年,生活方式中心、奥特莱斯、水游城等新型购物中心模式也几乎同时涌现。
商业地产开发商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商业地产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区位、文化背景。商业地产开发的主体化成为一种趋势。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
公众号文章来源于《理想空间》系列丛书,仅供学习使用,谢绝无授权使用。
相关解释归《理想空间》系列丛书所有,打赏账户对此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