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的整合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首先,探索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的体制,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兼顾综合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空间这个载体,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如果按过去分治的思路,很可能就看中其中一点而不及其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是要奋斗出来的,美丽中国、美丽城市一定是要建设出来的,靠控制是控不出来的,仅靠控制只能有效实现某一个目标,所以“五位一体”的思维非常关键。换句话说要实现伟大复兴,对于国土空间来说,保护和发展都很重要,当然从战略思维上看,要区分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前阶段最突出的是生态环境问题,所以保护问题尤为紧迫。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职责主要还是看住底线,资源的保护、基本服务供给还有公共政策制定;而市场的作用不能忽略,在环境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之间,这个区间应该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当中发挥它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不能一插到底,全部由政府来管控。
三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这么大,可能还是要建立一个层级清晰、分级授权、各有侧重、有效传导的空间规划体系。
图2︱空间规划体系构成
第二,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空间规划的4个体系。空间规划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是政府保障公共利益、优化空间资源配置、落实用途管治的重要工具。空间规划是4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图2)。
(1)构架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空间规划立法,在国家层面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发保护法》,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和其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区的相关配套政策,改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用地用海计划管理等政策措施,健全空间规划的政策体系。
(2)构建层次分明的编制审批体系,建立规则明晰、管控有力、产权保护、转用有序的用途管制制度。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实施空间用途和开发强度管控,实行“详细规划+用途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划定主导用途分区,实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和海岸带地区,实行特殊保护。
(3)构建责权明晰的实施监督体系(图3)。建设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监测和预警平台,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进行监督,形成一套工作机制、一套技术规程,一个信息平台。
(4)构建开放协作的技术支撑体系,整合、修订和完善各类标准。城乡规划领域初步统计涉及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近200项,其中正在修订的有60多项,在研在编的有50多项。国家在城乡规划、国土规划、国土资源、林业、海洋、测绘、地信等领域的多项标准亟须统一和整合。
图3︱构建责权明晰的实施监督体系
第三,要突出“五大”特性,彰显空间规划的综合性,既然所有资源统筹到一起,这5个特性就要显现出来。
一是战略性,以空间为载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战略问题;
二是基础性,守住底线,统一所有国土空间布局与用途管制;
三是操作性,目标、问题、对策、实施等路径清晰可行;
四是科学性,尊重发展规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
五是权威性,规划是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图4)。
图4︱空间规划的综合性
第四,要取长补短,体现空间规划的创新性。目前这些编制单位、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沟通,相互学习,未来的工作既然是全新的东西,要吸收各家之长,使空间规划打破部门的藩篱,实现涅槃重生;如果抱着我们原来的教条不变、不开放,可能难以实现新时期的要求。